第一批咸蛋的成功让王龙飞和李强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有些飘飘然。看着账本上那笔额外的进项,两人干劲更足了,恨不得把所有次品蛋都变成流油的咸蛋。
第二批咸蛋的规模比第一批大了不少。他们如法炮制,挖黄土、调泥糊、裹蛋、入桶。为了加快周转,李强甚至偷偷多加了点盐,想着“咸点不怕,入味快”。
“飞哥,这批蛋个头大,得多腌几天吧?不然不入味。”李强一边码蛋一边问。
王龙飞正忙着给大棚浇水,头也没抬:“按老方子来,别瞎改。天热了,腌久了怕坏。”
李强嘴上应着,心里却没太当回事。他觉得上次成功是运气好,这次量大,得“优化”一下流程。
桶再次被密封,放回阴凉处。两人继续忙活地里的活,只是每天去看桶的次数更多了,眼神里充满了对更多收入的期待。
二十多天后,李强有些按捺不住:“飞哥,开一桶看看?天热,别腌过头了。”
王龙飞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小心地撬开桶盖,一股比上次更浓烈的咸腥味涌出来,有点冲鼻子。
取出几个蛋洗净煮熟,剥开一看,两人都愣住了。
蛋白又硬又咸,嚼着费劲。蛋黄倒是流油了,但颜色发暗,油也浑浊,入口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涩味和隐约的哈喇味,远没有第一批的醇香。
“这…这味儿不对啊!”李强尝了一口,眉头拧成了疙瘩,“咋这么咸?还有点怪味?”
王龙飞没说话,脸色沉了下来。他又剥开几个,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蛋黄都发黑了。
“盐放多了?”他看向李强。
李强支支吾吾:“可能…可能天太热,发酵过头了…”
两人把整桶蛋都检查了一遍,越看心越凉。近一半的蛋都出了问题,不是咸得发苦,就是味道不正,根本没法卖。
“完了…”李强一屁股坐在地上,看着那堆“废蛋”,脸皱成了苦瓜,“白忙活了…还搭进去那么多盐和蛋…”
王龙飞心里也堵得难受。但他没说什么,只是蹲下身,仔细检查那些坏掉的蛋,又闻又看,试图找出原因。
晚上,他破天荒地没先剪辑视频,而是给“黄土坡老农”发了条长语音,详细描述了过程,附上了坏蛋的照片。
很快,对方语音回复了,语气带着点无奈:“娃啊,心急了!盐量是关键,宁淡勿咸,淡了还能补救,咸了全废!天热腌期要缩短,得勤查看。黄泥也得晒透,带潮气易坏。还有,裂口蛋腌前得挑,裂太狠的腌了必坏!这批…可惜了喽!”
王龙飞把语音外放,李强听着,脸一阵红一阵白,懊悔地直挠头:“飞哥…我…我下次一定按方子来!绝不瞎搞了!”
王龙飞叹了口气:“吃亏长记性。下次注意。”
视频更新时,王龙飞没隐瞒这次失败。镜头里,是那些咸得发苦、蛋黄变质的坏蛋特写,还有两人沮丧又无奈的表情。
标题很实在:《咸蛋翻车!心急加盐多,半桶蛋废了!教训惨痛!》
网友们不仅没嘲笑,反而纷纷安慰:
“博主实诚!失败是成功之母!”
“腌制品就这样,手感很重要!”
“下次少腌点,摸索出最佳配方!”
“坏了就别卖了,自己吃…算了别吃了!”
“心疼博主!但相信下次会更好!”
“黄土坡老农”也留言:“失败难免。坏蛋勿食,可埋入菜地边当肥。下次用陶坛,避光透气更好控温。盐、酒比例我再发你。”
这些理解和建议让两人心里好受了不少。李强更是把“黄土坡老农”的语音听了又听,把要点工工整整记在本子上。
第二天,两人把坏掉的蛋深埋进菜地角落当肥料,虽然心疼,但也没办法。
收拾心情,重新开始。这次,他们严格按老方子来,盐量精准,选了更合适的陶坛,放在温度更稳定的地窖里,腌制的数量也减半。
等待的日子里,两人更加小心翼翼,定期查看,记录温度变化。
又一个月后,战战兢兢地开坛。
洗净煮透,剥开——蛋白咸淡适中,蛋黄红油涌动,香气扑鼻!
“成了!!”李强差点跳起来,眼眶有点发热,“这次对了!味儿正!”
王龙飞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次的成功,比第一次更让人踏实。
挫折教会了他们敬畏。传统手艺看似简单,背后的分寸和经验,却一点都马虎不得。
账本上,“咸蛋收益”那栏,虽然因为这次失败暂时亏空,但两人心里却更有底了。
傍晚,餐桌上又有了咸蛋炒饭。金黄的米粒油润喷香,两人吃得格外珍惜。
“飞哥,”李强扒完最后一口饭,郑重地说,“我算是明白了,这地里的活儿,网上的买卖,都没捷径。得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才行。”
王龙飞点点头,没说话,目光望向窗外那片在夕阳下静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