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鞭炮碎屑还没被风吹干净,大棚里的暖意却已催动着新的生机。
炉火依旧日夜不息,但添柴的间隔明显长了。晌午时分,阳光透过不那么洁净的塑料布,竟能晒得人脊背发烫,棚内温度计的水银柱时常蹿到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高度,不得不赶紧拉开通风口透气。
地气不一样了。王龙飞能清晰地感觉到。虽然夜里依旧寒冷,但土壤深处那股冻僵的劲儿已经过去,变得松软而富有弹性。浇水时,水渗下去的速度快了许多,带着一种欢畅的滋滋声。
最明显的是那些菜。
小油菜和生菜像是铆足了劲,一茬接一茬地疯长,叶片油亮得几乎能照出人影,再不及时采收就要抽薹开花。茼蒿和菠菜也进入了最后的旺盛期,散发着浓烈的、近乎野性的香气。
樱桃番茄的变化最让人欣喜。青涩的小果逐渐膨大,开始泛起淡淡的红晕,像害羞少女的脸颊。他每天都要盯着看几遍,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碰碰,感受那日渐饱满的硬度。水果黄瓜更是夸张,几乎一天就能长一指长,顶花带刺,掰开的清脆声和那股子清甜气,能让人忘记疲惫。
采收、打包、发货…节奏更快了。年关那股消费热潮过去,订单量回落到一个更稳定、却依旧可观的水平。本地餐馆的需求趋于平稳,外地网友的复购率越来越高,甚至开始有人询问他是否考虑接受定期配送的“蔬菜订阅”。
他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那根紧绷了一冬的弦,却悄悄松弛了些许。最难的时节,似乎熬过来了。
这天下午,他正猫着腰在番茄垄里打杈,手机在兜里震个不停。洗了手掏出来一看,是“黄土坡老农”发来的一长串语音。
他点开听,背景音里有呼呼的风声,老人的声音却带着笑意:
“娃!开春了!地气上来了!你那大棚炉子可以少添点柴火了,省点力气!白天注意通风,别把苗闷坏了!外头地也该拾掇了,化冻了就能翻,准备种春茬了!你那五亩地,有啥打算没?”
王龙飞怔了一下,直起腰,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棚外。
可不是吗?不知何时,田埂背阴处的积雪已经化尽,露出湿漉漉的褐色土地。远处山坡上,残雪斑驳,但枯黄的草根下,已隐约能见到一丝极淡的绿意。风依旧冷,但吹在脸上,已不再是那种刀割般的凛冽,反而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湿润的柔软。
春天,真的悄无声息地来了。
他猛地回过神,看向棚内这片依旧葱郁的“冬季王国”。这里很快将不再是唯一的热土。外面那五亩已经休养了一冬的土地,正等待着被唤醒,孕育新的、可能更庞大的收获。
一股强烈的、混杂着兴奋与紧迫感的情绪攫住了他。大棚的成功给了他信心,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他必须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种子、肥料、农具…都需要钱。那笔他仔细收好的、准备用来开春的本钱,此刻显得如此重要,又如此不禁花。
他回复了“黄土坡老农”的语音,声音里带着感激和一丝急切:“听到了叔!正准备着呢!外头地一化透就翻!种子都瞅好了,就等下单!”
晚上,他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剪辑视频,而是翻出那本写满计划的破本子,对着灯,重新核算春耕的预算,在网上反复对比种子的品种和价格,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
棚内,蔬菜在静谧中生长;棚外,春风正悄然融化着冻土。
旧的周期尚未结束,新的轮回已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序幕。希望和压力,像这初春的天气一样,冷暖交织,扑面而来。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里,已能闻到泥土解冻后特有的、腥甜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得跑在季节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