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日子,过得比外面快。外面是北风呼啸、万物凋敝的寒冬,棚内却自成一方缓慢流淌的、温吞潮湿的小天地。
王龙飞几乎把全部时间都耗在了棚里。炉火不能熄,夜里得爬起来添两次柴,检查循环水管有没有冻住。温度计挂了好几个,他每天要看好几十遍,高了怕闷着苗,低了怕冻着根,提心吊胆。
水汽是个新麻烦。塑料布内壁凝满了水珠,滴滴答答往下掉,像永远下不完的毛毛雨。地上总是湿漉漉的,垄沟里积着水,踩上去噗嗤作响。他不得不在棚里挖了几条浅沟排水,又担心地温流失。
但这一切操心,在看到那片日益浓密的绿色时,都值了。
小油菜和生菜长得最快,几乎一天一个样。叶片肥厚油亮,绿得晃眼,挤挤挨挨地铺满了垄面,看着就喜人。茼蒿和菠菜也蹿了起来,舒展着柔嫩的叶片,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樱桃番茄和水果黄瓜的苗子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脆弱的苗期,开始抽条。他按网上学的,笨拙地给它们搭架、绑蔓、打杈,手指经常被细刺扎到。看着第一串番茄开出黄色的小花,第一根黄瓜结出毛茸茸的小瓜纽时,他蹲在垄边看了好久,心里像开了花。
那盘香料终究是没发出芽来,他叹了口气,把育苗盘清理了,改种了几垄快菜。
采收成了甜蜜的负担。叶菜长得太旺,必须及时问苗,不然就长老了。他每天清晨都要钻进棚里,小心地间下最水灵的那一批,嫩得能掐出水。
本地订单供不应求。面馆老板看到这寒冬里鲜灵灵的绿叶菜,眼睛都直了,价格给得爽快。摊主老李则对那顶花带刺、弯弯扭扭却香气十足的水果黄瓜爱不释手,说这味儿比夏天大棚里出来的正多了。
外地快递再次迎来小高峰。寒冬里能吃到一口刚从棚里摘的、带着露水气的绿叶菜,成了许多网友奢侈的享受。打包更费事了,得用更厚的保温材料,冰袋换成了暖宝宝,成本蹭蹭涨。但他咬着牙没涨太多价,权当回馈老客户。
视频更新内容变成了丰收的喜悦和甜蜜的烦恼:
《冬天里的油菜自由!》
《第一茬黄瓜下来了,丑但香!》
《番茄开花啦!》
《打包到头晕,但开心!》
评论区和私信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和“买买买”的呼喊。
“北方冬天居然有这么多绿叶菜!博主牛逼!”
“这黄瓜看着就好吃!预订!”
“番茄熟了求直播!”
“博主考虑搞个会员制不?包月送菜那种?”
甚至有人开始问他大棚的技术细节,想回去自己搞。他尽量回复,分享些土法经验,但也坦诚成本不低,操心的事太多。
“黄土坡老农”的留言多了几分赞许:“娃整得不赖!注意通风排湿,预防病害。夜温还得稳住,开春前最易倒春寒。”
他记在心里,更加不敢懈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在大棚、快递点和家之间连轴转。身上总是沾着泥点和水汽,手指粗糙开裂,但眼睛里有了光。
利润依然被高昂的成本挤压着,但看着那绿意盎然的棚子,看着一箱箱发往天南地北的蔬菜,看着账本上缓慢增长的数字和屏幕那头热烈的反馈,他觉得这一切辛苦都有了着落。
这个冬天,别人靠白菜土豆过活,他却在自己的“土宫殿”里,守着一棚青绿,忙得浑身热气腾腾。
窗外寒风依旧,棚内温暖如春。希望,在这些生机勃勃的叶片间,悄无声息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