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蒋大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没女儿嫁给恭王,却是多年都在为恭王鞍前马后的奔忙,他只有一个女儿,儿子倒是有五个的,儿子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家产就那么点,又都是亲儿子,不好厚此薄彼。
自己的官已经够大了,不需要再往上爬了,可五个儿子怎么办?这户部尚书家的儿子,只能称为大公子、二公子之类的,他不能被称作世子,尚书的职位不世袭。
恭王的正妃,无人能撼动,侧妃已经死了两位了,别人不知道,作为忠实追随者,怎可能一点不知道?
当恭王提议将小女许配给礼王的时候,自己心中其实十分欢喜,礼王是恭王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礼王又喜欢游山玩水,恭王上位之后,不会对礼王下狠手的,这对于小女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能做个有钱的富贵王妃,安安稳稳过一生。
对于将家来说,这是听从了恭王的安排,这也是表忠心的一种方式,有了这份从龙之功,五个儿子的前途命运自会光明一片。
所以,礼王高不高兴无所谓,蒋家女儿需要的是那富贵王妃的位置,其它的东西并重要,这世上没有哪个女人靠爱恋能长命百岁的。
订婚那年,女儿十四岁,按说也可以成婚了,但礼王爱玩,不愿成婚,自己家也感觉有点小,不成就不成,反正婚已订下,早晚都会成婚的。
这一拖就到十七,不小了,可以成婚了,可礼王不愿意,他已经顺从着订了婚,大婚不好再逼迫,这又给拖了下来,再过三天,女儿可就十八了。
原本也是不急的,一切都有恭王殿下会作主的,可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几句话的功夫,姓钟的就成了个抄抄写写的文书!
这是一种警告,这份警告,连恭王都感受到了,然后,没有然后了,恭王彻底完了,他的残疾太厉害了,再怎么争也争不过了,那么丑的一个皇子,坐在龙椅上不像话,而且他没有儿子,一场折腾下来,连两个女儿也没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扶持礼王也不行。
可礼王不在京中,更别说大婚了,他的踪影都找不到,怎么扶持?
恭王可是个狠人,已经废成那样了,可还是不甘心(确实无法甘心,败得太快了),他要报复敌人,还在病中就开始反扑。
恭王府的下人出不去,被唐家盯死了,出来一个灭一个,所以他只能利用还在职的官员,恭王府成了那样,是不是心腹,去探望、去吊唁都是正常的。
自己,被委以重任,可非常不幸,通过自己送出去的情报,没能让恭王的人回拢过来,而汪家却在半年之内,不是生意被堵,就是粮仓失火。
那些人回不回拢,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自己送的也是秘信,或许人家也没让回来,但汪家却与自己有关系。
这么些年,蒋家与汪家,一明一暗,恭王的多少事情,靠的都是两家互相配合,这关系有多重要,还用得着说吗?
曾经江湖传闻,汪家现任家主,及经商奇才,呵呵!真是笑话,经商奇才,能在短短几个月就被人弄得一穷二白?
都他娘的是些捉鬼卖的人,谁的手段也不差,唐家动起手来,可真不是一般的毒辣!
汪家除了那个嫁给恭王做侧妃的长女之外,都活着,连皮都没伤到一点,可银子却没有了,还欠了债,真正的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
汪家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值得同情,但令人担忧,他家本就是市井小人发迹起来的,有的是下作手段,防人之心更会有,这么多年的互相往来,留下的证据太多了。
本官这病,还真不完全是装的,拖着时好时坏的身体,总算熬到礼王回来了,他的玩性苒大,也顶不过淑妃娘娘的野心大,又得披挂上阵了。
礼王开始认真上朝,尽管没领什么实职,但他很认真,努力在收心,这就是最好的兆头。
“礼王殿下,听说靖王他们的庄子建得很好,小女也动了建庄子的心思,想去看看,学些经验,殿下一向能说会道,能否帮小女个忙?”
“帮什么忙?她想去的是四皇兄的庄子,又不是本王的,想去看,便去找四皇嫂带路就是了,找本王有什么用?”
“唉!殿下啊!小女今年已经十八了,羞于见人呐!”
“十八?不是十七吗?”
“是十八了”。
礼王明白蒋大人的意思,无非就是催婚而已,真是一点数套都没有,他与汪家一起为老二做的那些屁事,当别人眼瞎?
“哦!原来令嫒已经这么老了?”
蒋尚书差点一口气上不来,礼王这是什么意思?
“蒋大人,本王听说大皇兄和四皇兄,搞了不少新品种作物,本王也十分感兴趣,只可惜,父皇嫌我玩性大,没让我插手户部的事情。
但六皇弟和二皇兄接连遇刺,尤其二皇兄,还是在京城遇刺的,所以,本王打算将这事好好捋一捋。
汪侧妃的娘家,主要做的就是粮食生意,蒋尚书就看在姻亲关系上,帮本王一个忙,把户部与汪家有往来的人,替本王捋一捋。
到目前为止,本王也就发现这么一点点线索,汪家的大起大落,十分不正常”。
“五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