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如同掠过水面的飞鸟,翅尖点起圈圈涟漪后,便振翅远去,留下红星县官场表面的一片宁静,以及水面下更为汹涌的暗流与期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变革前特有的滞重感,仿佛暴雨将至前那令人窒息的闷热。每个人都隐约感到,一场关乎县域权力格局和个人命运走向的变动,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只待那最终帷幕的拉开。
在这段看似平静的“序章”时期,李腾的生活节奏却并未放缓,反而更加紧凑。宋知远对他的倚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涉及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事务,甚至一些超出其秘书职责范围的协调、研判工作,都放心地交由他先行处理、提出初步意见。这既是极大的信任,也是最后的锤炼。
李腾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他协助宋知远,对分管领域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中期评估。大量的数据、报告、项目进度表堆满了他的办公桌。他需要从中梳理出成效、发现问题、研判趋势。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反复核对各项工程的资金使用明细、对比重建前后的产业数据、分析不同乡镇在落实政策中的差异和效果。最终,他主笔起草的《红星县农业与农村领域灾后重建中期评估报告》,结构清晰、数据翔实、分析透彻,不仅全面展示了农口系统在洪灾过后短短数月内取得的显着成效——水毁基础设施基本修复、产业布局初步优化、农民信心有效提振,更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后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部分产业项目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重建资金后续管理压力增大、基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报告呈送到宋知远案头,他仔细翻阅后,眼中露出赞许的光芒。“很好,”他放下报告,看着眼前这个愈发沉稳干练的年轻人,“情况摸得透,问题抓得准,思考有深度。这不仅仅是一份总结,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路线图。” 这份报告,不仅为宋知远在后续的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上汇报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仿佛为李腾两年多的秘书生涯,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毕业答卷。
风声,终究是藏不住的。关于宋知远将接任常务副县长、李腾将外放重要乡镇担任主要领导的消息,从最初隐秘的窃窃私语,逐渐变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开始被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及。有相熟的科局长遇见李腾,会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膀:“李秘书,哦不,马上该叫李书记了吧?以后可要多关照啊!” 李腾总是谦和地笑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用“都是没影儿的事,领导安排干啥就干啥”之类的话搪塞过去。他深知,在任命文件正式下达之前,任何得意或张扬都是愚蠢的。
这种刻意的低调和持续的勤勉,宋知远都看在眼里。他欣赏李腾这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在一个周五的晚上,加班结束后,宋知远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对正在收拾文件的李腾说:“走吧,陪我去食堂吃个夜宵,有些话想跟你聊聊。”
县委食堂的小包间里,灯火温馨,少了办公室的正式,多了几分师徒间的随意。两碗简单的面条,几碟小菜。宋知远吃得不多,主要是看着李腾吃。
“考察组来了,也谈了话,”宋知远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外面的各种传闻,你也听到了不少。今天,我们就正式谈谈你下一步的打算。”
李腾放下筷子,正襟危坐,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宋知远看着他,目光中带着长辈的关怀和领导的审视:“你在秘书这个岗位上,锻炼了一年多,经历了抗洪、重建这么多大事难事,表现得很出色,超出了我的预期。无论是文字综合、协调办事,还是独当一面处理复杂问题,比如青林镇那个项目,都证明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潜力。一直留在机关,固然稳妥,但终究是隔了一层,对基层的酸甜苦辣体会不深,也难以形成全局视野。”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肯定:“我的意见是,下一步,你应该下到乡镇去,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最好是书记。只有主政一方,独立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直接服务成千上万的百姓,才能真正锤炼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真正理解‘郡县治,天下安’的深刻含义。”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话从宋知远口中如此明确地说出时,李腾还是感到一阵巨大的激动和憧憬涌上心头。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
“宋县长,我……我听从组织安排,也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培养和信任!”李腾的声音有些哽咽。
宋知远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如此:“这不是我个人的安排,是组织培养干部的规律,也是你自身努力的结果。当然,下去之后,担子会更重,压力会更大。乡镇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也是矛盾问题的集中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他拿起茶杯,呷了一口,开始以自身经历和观察,为李腾分析几个可能的去向:“目前看,有几个位置比较适合你。一个是北部的柳林镇,农业大镇,基础不错,但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去年推广经济作物失败,伤了群众积极性,正需要一个有思路、有闯劲的干部去重振旗鼓。另一个是西部的河口镇,交通枢纽,有一定工业基础,但环保和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发展遇到瓶颈。还有东部的平山镇,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群众思想相对保守……”
宋知远逐一分析着每个镇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仿佛在为他未来的学生挑选合适的“考场”。李腾凝神静听,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信息与自己平时了解的情况一一对应。
“无论去哪个镇,”宋知远最后语重心长地叮嘱,“记住几条:第一,站稳立场。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守住底线。廉洁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第三,团结班子。一把手不是家长,要善于团结带领一班人一起干事。第四,实事求是。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让老百姓得实惠。”
这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从食堂出来,夜色已深,繁星满天。初冬的凉风吹在脸上,李腾却感到浑身充满了热流。他知道,宋知远今晚的话,为他即将开启的新征程,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回到招待所那间熟悉的宿舍,李腾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望着县城稀疏的灯火,心中百感交集。两年多前,他还是一个刚刚从青林镇走出来的懵懂青年,怀着忐忑与憧憬,成为常务副县长的秘书。这两年里,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参与了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见证了高层决策的博弈权衡,也品尝了被诬告陷害的苦涩,更享受了成功破局的喜悦。他在宋知远的言传身教下,飞速成长,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
这段秘书生涯,是他政治生命的“摇篮”和“黄埔军校”。他感恩宋知远这位严师慈父般的领导,不仅教他如何工作,更教他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他也感激这段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县域政治运行的逻辑,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和工作经验。
然而,他知道,“参谋助手”的角色终究有其局限。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渴望将自己所学所思,运用到一方水土的发展实践中去,渴望直接为那些淳朴而渴望改变的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宋知远为他指明的道路,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期盼。
外放乡镇,主政一方,这意味着更大的平台,更直接的作为,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复杂的挑战。他将独自面对发展的压力、稳定的风险、人事的纷扰。他将告别相对规律的机关生活,投身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基层节奏。他将与妻子张薇和年幼的孩子分隔两地,家庭的重担将更多地压在妻子肩上。
想到家庭,李腾心中泛起一丝愧疚。但他知道,张薇一定会理解并支持他。正如她一直所做的那样。
展望未来,李腾心潮澎湃,但眼神却愈发清澈坚定。他深知自己“为何而来”——是为了一份为民服务的初心,是为了一份实现价值的追求;他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去往何处”——是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够施展抱负、砥砺人生的基层一线去。
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征程,已然奏响了激昂的序曲。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李腾回望来路,满怀感恩;眺望前路,斗志昂扬。他准备好了,去迎接那片属于他的、更广阔的天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那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