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太师通敌叛国案,如同在帝国的心脏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波澜席卷朝野,余威久久不散。
昔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太师府,如今朱门紧闭,被贴上了森冷的交叉封条,甲士环绕,戒备森严,往日的喧嚣与权势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令人心悸的死寂。
与之关联的官员、商贾、地方豪强,如同被惊动的蚁穴,或锒铛入狱,或闻风潜逃,或在家中惶惶不可终日,烧毁信函,切割关系。
曾经盘根错节、看似坚不可摧的庞氏势力,在皇帝盛怒的铁腕和确凿无疑的证据面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土崩瓦解。
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组成的三司联合办案处,奉旨日夜不休地审理此案。天牢深处,审讯的灯火彻夜通明,拷问与供述的声音在冰冷的石壁间回荡。
最初,庞太师还试图负隅顽抗,或狡辩推诿,或将罪责尽数甩给已然落网的门生故吏,声称自己只是御下不严,受了蒙蔽。
然而,当审讯官将那名反水的核心门客带到其面前对质,并抛出其通过江南白手套商号与北狄交易军械的具体时间、地点、物品清单,甚至拿出了从秘密仓库起获的、与卖给狄戎同批号的弓弩实物时,庞太师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
那名门客为了自保(或者说为了家人能得一线生机),不仅指证了通敌之事,更将庞太师集团多年来如何利用漕运贪墨、如何暗中破坏红焰薯推广、如何构陷打压异己、甚至在科举中安插亲信等种种罪行,一一揭露。
一桩桩,一件件,时间、人物、细节清晰,与巡察曹多年来暗中收集的零散信息相互印证,形成了一张庞大而罪恶的蛛网。
面对这如山铁证,尤其是得知自己最为信赖的心腹已然彻底倒戈,庞太师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他瘫坐在冰冷的囚室地面上,昔日矍铄的精气神荡然无存,仿佛一瞬间苍老了二十岁。
他深知,通敌叛国,形同谋逆,乃是十恶不赦之首罪,绝无生理。在绝望与恐惧的煎熬下,为了祈求皇帝能对其家族网开一面,不至株连殆尽,他最终颓然认罪,在一份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认罪书上,用颤抖的手画了押。
这份认罪书,几乎可视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份黑暗传记,详细供述了其如何因权欲膨胀、因恐惧新政动摇其根本利益而一步步走向背叛国家、与虎谋皮的历程,将其苦心经营的党羽网络和所做下的诸多恶行,尽数坦白。
当这份沉甸甸的认罪书被紧急呈送御前,皇帝在御书房内独自阅看,久久无言。
烛光映照着他阴沉似水的面容,紧握的拳头指节泛白,微微颤抖的身躯显示着其内心是何等的震怒、痛心,或许还有一丝被新任重臣如此背叛的悲凉。
最终,他提起朱笔,在那份由三司拟定、建议凌迟处死、夷三族的判决书上,沉重而决绝地批下了一个猩红的“准”字。
圣旨下达,举世震惊。行刑之日,京城万人空巷。从阴暗的天牢到城西的刑场,道路两旁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当蓬头垢面、身着囚服的庞太师被捆缚在囚车上押赴刑场时,积压已久的民愤如同火山般喷发。唾骂声、哭诉声(有受其迫害者家属)、怒吼声震天动地,烂菜叶、臭鸡蛋、乃至石块如同雨点般砸向这个昔日的权臣。
其昔日出行时前呼后拥、百官避道的赫赫权势,与今日身败名裂、千夫所指的凄惨下场,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旁观者的心中。
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这个祸乱朝纲、通敌卖国、几乎将帝国拖入深渊的巨蠹,终于在法律的极刑和万民的唾骂中,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此案牵连之广,处罚之重,为本朝立国数十年来所未有。
血淋淋的人头落地,不仅彻底肃清了庞太师一党的核心势力,其党羽中的重要成员也大多被处以极刑或重刑,家产抄没。这场雷霆风暴,如同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精准而狠厉地剜去了寄生在帝国肌体上最大、也是最致命的一颗毒瘤。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清。
那些原本依附庞党、或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无不惕然自省,战战兢兢,行事收敛了许多,唯恐被这场风暴的余波扫及。而一直以来支持新政、心怀正义的官员,则倍感振奋,扬眉吐气,感觉头顶的阴霾终于散去,看到了政治清明的希望。
借此案尘埃落定、皇权威严鼎盛之机,皇帝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革新图强决心。
他连续颁发数道谕旨,明发天下:严厉申饬因循守旧、阻挠新政之风气,明确支持初颜公主所倡导的农业革新与《定民策》之精神,将其提升至“固国安邦之根本策”的高度;下旨整顿吏治,要求各级衙门严查官员贪腐、渎职之行,尤其是与土地、漕运、军需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绝不姑息;
同时,大力擢拔一批在庞案中立场坚定、敢于发声,或在红焰薯推广中表现出色、有实干才能的年轻干练官员,充实到各部院及地方紧要职位,为僵化的官僚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一时间,朝野上下,颇有一种“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清明气象。阻碍红焰薯推广和更深层次改革的最大绊脚石已被彻底搬开碾碎,乾坤朗朗,浩然正气得以伸张。帝国的航船,似乎正拨正船头,驶离了危险的暗礁区域。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亲手推动并见证了这一切的初颜公主,在案件落幕、短暂的欣慰与松弛之后,心情却愈发沉重、复杂,甚至带着一丝隐忧。
她独自站在劝农司最高的露台上,凭栏远眺,脚下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政治地震的帝都。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城市的轮廓在渐深的夜色中显得静谧而深邃。
除掉一个庞太师,固然大快人心,是为国除奸,为屈死的吏员和边军将士讨回了公道。
但由此案所暴露出的问题之深、之广、之触目惊心——官僚体系的系统性腐化、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与贪婪、部分官员为私利毫无底线的堕落、乃至国家要害部门(如漕运、兵部)能被如此渗透……这些都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穿着她的神经。
她清楚地知道,扫清障碍,惩处巨奸,仅仅只是第一步,是“破”的环节。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清明局面,真正将改革推向深入,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防止下一个“庞太师”出现、能够确保官员清廉奉公、能够让这朗朗乾坤得以持久的制度与机制,才是她接下来面临的、更为艰巨和复杂的“立”的挑战。
庞太师的覆灭,绝非改革的终点,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充满希望却也布满荆棘的、新的起点。前方的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