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 书屋的荣光
8 月 15 日的午后,暑气还没散尽,园丁小区的胡同里却比往常热闹几分。沈母搬了把竹椅坐在院门口,手里攥着块手帕,时不时往胡同口张望 —— 自从 8 月初京华大学招生办发了 “录取通知书已寄出” 的短信,她每天都这样等,连五金店的生意都交给沈父多照看些。晓雅也搬了张小凳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本翻旧的《京华大学新生指南》,目光却总飘向邮递员常来的方向,辫子上的小熊发卡被风吹得轻轻晃。
“沈浩妈,还没到啊?” 李婶从杂货店出来倒垃圾,笑着打趣,“昨天我听邮递员说,今天肯定能到,咱们这俩状元的通知书,邮局肯定优先送!”
“可不是嘛,” 沈母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满是期待,“这几天晓雅妈也睡不着,总念叨‘通知书要是丢了可咋办’,我跟她说‘放心,这么重要的东西,肯定丢不了’。”
正说着,胡同口传来 “叮铃铃” 的自行车铃声,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着车过来,车筐里放着两个厚厚的红色信封,格外扎眼。“沈浩!林晓雅在吗?京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邮递员的声音刚落,晓雅就像弹簧似的跳起来,拉着沈浩往胡同口跑,沈母和李婶也赶紧跟上去。
沈浩接过两个红色信封,指尖触到硬实的封皮,上面烫金的 “京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几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封边还印着未名湖和博雅塔的浮雕图案。他愣了一瞬,突然想起前世自己 18 岁时,在工地收到的只有一张 “高中肄业证明”,此刻手里的红封,像捧着两团滚烫的光,让他眼眶微微发热。
“沈浩哥,快打开看看!” 晓雅的声音带着颤,手指紧紧抓着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急切。沈母也凑过来,小心翼翼地帮着拆开信封 —— 先拆的是沈浩的,里面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一张新生报到须知、一张校园地图,以及一张印有 “生命科学学院” 字样的迎新卡,上面写着 “报到时间:9 月 1 日 - 2 日,报到地点:东区体育馆”。
“生命科学学院!没错!” 沈母激动地念出声,手里的通知书都在抖,“咱们沈浩真的考上京华了!” 沈父也从五金店跑过来,接过通知书反复看,嘴里念叨着 “好!好!以后就是京华的大学生了,以后一定有出息!”
晓雅的通知书拆开时,她自己都不敢伸手,是沈浩帮她拿出来的。红色的封皮里,“汉语言文学专业” 几个字清晰可见,报到须知上写着 “文学院新生报到地点:中区图书馆一层”,旁边还夹着一张文学院的文创书签,印着樱花大道的图案。“我考上了!沈浩哥,我真的考上京华了!” 晓雅扑进沈浩怀里,眼泪砸在他的校服上,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我能去北京,能跟你、跟晴姐一起了!”
“傻丫头,早就跟你说过,肯定能考上。” 沈浩轻轻拍着她的背,能感觉到她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肩膀。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这份通知书背后的重量 —— 不仅是十年寒窗的成果,更是他和晓雅、苏晴之间情谊的见证,是他们 “北京之约” 的第一步。
“快!给晴晴拍照片!” 沈母突然想起什么,把手机塞给沈浩,“晴晴在北京肯定等急了,让她也看看咱们俩状元的通知书!” 沈浩点点头,拉着晓雅站在老槐树下,把两个红色通知书并排举在胸前,晓雅还特意把樱花书签夹在通知书上,笑得眼睛都眯了。沈浩按下快门时,阳光刚好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红封上,像撒了层金粉,格外耀眼。
照片刚发给苏晴,她的视频请求就弹了出来。屏幕里的苏晴穿着浅紫色的 t 恤,头发扎成马尾,身后是实验室的操作台,上面还摆着几个试剂瓶。“通知书收到了?快让我看看!” 她的声音带着急切,眼神里满是期待。
沈浩把手机对准通知书,晓雅凑过来,指着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说:“晴姐!你看!我考上文学院了!跟你说的一样,报到地点在中区图书馆!” 沈浩也补充道:“我在生命科学学院,报到在东区体育馆,离你医学院近吗?”
“近!特别近!” 苏晴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嘴角扬起的弧度藏都藏不住,“东区体育馆到医学院步行只要八分钟,中区图书馆到我宿舍也才十分钟!对了,我之前跟你们说的‘临时复习点’,我已经租好了,就在学校西门外的小区,走路到你们俩的报到点都不超过五分钟,离我宿舍也近,以后我方便过去帮你们收拾。” 她顿了顿,刻意拿起桌上的钥匙串晃了晃,上面挂着个小番茄形状的挂坠 —— 是去年沈浩送她的生日礼物,“钥匙我都准备好了,等你们来,咱们一起去买床单被罩,我记得你喜欢浅蓝色,晓雅喜欢粉色,都帮你们留意着了。”
沈浩心里泛起一阵暖 —— 苏晴记得他们的喜好,连床单颜色都提前考虑,这份细心,藏着她从未说出口的心意。他笑着回应:“姐费心了,到时候我们请你吃京华食堂的糖醋排骨,谢谢你帮我们租房子。” 晓雅也跟着说:“对!还要给你带老家的桂花糕,我妈已经开始做了,说让你尝尝家的味道。”
挂了视频,沈浩和晓雅抱着通知书往晓雅书屋走。胡同里的街坊们都围过来,张大爷接过通知书摸了摸,笑着说:“这红封真喜庆!咱们胡同出了三个京华大学生,以后就是咱们的骄傲了!” 王老板也凑过来,拿出手机拍照:“我要发个朋友圈,让大家都知道咱们园丁小区的厉害!”
晓雅书屋的门敞开着,林父正在给几个学生讲题,见他们进来,赶紧放下笔:“通知书到了?快拿来让爸看看!” 他接过通知书,翻来覆去地看,眼眶一下子红了 —— 去年疫情最严的时候,书店门可罗雀,他一度想关掉书店,是沈浩帮着整理资料、搞电话答疑,苏晴从北京寄来口罩和笔记,才撑到现在。“孩子们,你们看,” 林父把通知书放在书店最显眼的展示架上,旁边摆着苏晴寄来的京华大学校园地图,“这是我女儿林晓雅,还有她邻居沈浩,今年都考上了京华大学,你们要好好学,以后也像他们一样,去北京读好大学!”
几个学生凑过来,眼里满是羡慕,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说:“林叔叔,我也要考京华!以后跟晓雅姐姐一样,学汉语言文学!” 晓雅笑着蹲下来,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加油!只要你努力,肯定能考上,到时候姐姐在北京等你!”
傍晚时分,沈家的院子里又热闹起来。沈母煮了绿豆糖水,林母带来了刚蒸好的豆沙包,两家人围坐在桌前,看着桌上的录取通知书,聊着去北京的准备。“我给你们收拾了两床厚被子,北京冬天冷,别冻着。” 沈母打开行李箱,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还有晓雅的粉色毛衣,去年织的,今年刚好能穿。”
“我给你们带了桂花种子,” 林母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晓雅说想在租的房子里种桂花,到时候开花了,整个屋子都是香的,跟老家一样。” 林父也补充道:“我整理了些语文复习资料,晓雅到了北京要是有需要,还能拿出来看看,也能借给同学。”
晓雅靠在沈浩的肩膀上,手里拿着苏晴发来的房子照片 —— 照片里的客厅宽敞明亮,阳台很大,摆着两个空花盆,显然是苏晴特意准备的。“沈浩哥,” 她小声说,“你看这阳台,刚好能种桂花和小番茄,等开花结果了,咱们就和晴姐一起吃,跟在老家一样。” 她顿了顿,眼里满是感慨,“这通知书,不仅是我们努力的证明,也是咱们情谊最好的延续,对吧?从高中一起复习,到疫情一起扛过来,再到现在一起考上京华,以后还要一起在北京生活,真好。”
沈浩点点头,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心里满是认同。他想起前世自己孤身一人的日子,对比现在的温暖,突然觉得,这辈子最幸运的不是考上京华,而是遇到了晓雅、苏晴,还有两家人的陪伴。“是啊,” 他轻声说,“以后咱们还要一起走樱花大道,一起逛未名湖,一起把租的房子变成家,永远不分开。”
月光洒进院子里,落在桌上的录取通知书上,红色的封皮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沈浩拿出手机,给苏晴发了条短信:“姐,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桂花种子我们带了,等我们到北京,一起种在阳台。” 苏晴的回复很快:“好啊,我等你们来,咱们一起把房子收拾好,以后就是在北京的‘家’了。” 后面加了个桂花的表情,温柔又暖心。
夜深了,晓雅抱着录取通知书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给苏晴发了条长长的短信,说自己有多期待去北京,有多感谢她的帮助,还说要跟她一起学做糖醋排骨。苏晴回复她:“傻丫头,跟姐客气什么,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在北京互相照顾。”
沈浩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心里默默想:“前世的遗憾,这辈子都补回来了。有晓雅的依恋,有苏晴的守护,有家人的支持,这份情谊,要一辈子珍惜。北京,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