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10 月的秋风,裹着县城中心中街梧桐叶的清香,吹得杂货铺门口 “建国杂货铺” 的蓝布招牌轻轻晃。布招牌边角被风吹得有些毛躁,却洗得干干净净,像沈家日子一样,朴素里透着踏实。
李秀莲正站在柜台后,弯腰从竹编筐里捧出陕北红枣。红枣颗颗饱满,红得像小灯笼,她指尖捏着枣子,细细数了二十颗,小心地装进印着碎花的布包里 —— 这是熟客王婶预定的,要给刚上幼儿园的孙子熬粥补身子。“您放心,这枣是昨天刚从县城中心批发市场进的,我尝过,甜得很,没坏颗。” 李秀莲把布包递过去,又多抓了两颗放进王婶手里,“您先尝尝,要是觉得不甜,下次来我再给您换。”
王婶接过布包,指尖捏着额外的红枣放进嘴里,嚼了嚼,眉眼一下子舒展开:“还是你家东西实在。对了建国,上次我来买肥皂,听见你跟人说投股票赚了钱,现在咋样了?我家那口子这几天总念叨,说也想投点,又怕钱投进去没了。”
“他在里屋整理文具呢,刚到了批新的练习本,我喊他。” 李秀莲转身朝里屋喊了声 “建国,王婶问你股票的事”,话音刚落,沈建国就掀着布帘走出来,手里还攥着本账本,指尖沾着点墨水,另一只手捏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经济日报》—— 报纸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边角还沾着点饭粒,一看就是天天带在身边。
沈建国看见王婶,连忙把账本放在柜台上,擦了擦指尖的墨水:“王婶来啦!您说股票啊,我也是瞎试试,运气好罢了。” 他说着,把《经济日报》小心翼翼摊开,指着 “延中实业” 那栏的数字,声音里带着点难掩的笑意,却刻意放得平和,“7 月份的时候,小浩非要让我投,我就通过文具厂王老板的亲戚,在上海买了 16 股延中实业,当时股价大概 31 块钱一股,总共花了 500 块。这才两个多月,现在涨到 50 块一股了,算下来赚了 324 块。”
“324 块?” 王婶眼睛一下子瞪圆了,伸手凑到报纸前,指着 “50 元 \/ 股” 的字样反复看,“500 块俩月就赚这么多?比我家那口子在厂里干半个月还多!”
“可不是嘛,” 沈建国笑着点头,刚要再说,蹲在 “学习角” 的沈浩突然站起来,手里攥着个红得发亮的苹果 —— 是早上李秀莲从县城中心菜市场买的,特意挑了几个大的给沈浩当零食。沈浩快步跑过来,把苹果往报纸上 “延中实业” 的标题旁一放,又从桌角的果盘里挑了个表皮发皱、带着点黑斑的苹果,往旁边推了推,脆生生地喊:“爸!红的甜!皱的不甜!不能要!”
李秀莲在旁边看着,忍不住打趣:“哟,咱们小浩这是要当‘股神’啊?天天盯着报纸看,比你爸还上心。”
沈浩脸一红,攥着苹果跑回 “学习角”,却没反驳 —— 他心里确实比谁都上心,前世错过的机会,这一世绝不能再丢。沈建国则乐了,伸手摸了摸沈浩的头,跟王婶解释:“这是我跟小浩约定的‘股市信号’。红苹果就是股价涨了,能留着;皱苹果就是股价跌了,得小心。上次股价涨到 35 块的时候,我心里慌,想卖了算了,小浩非把红苹果塞我手里,说‘还甜,不能卖’,我听他的,才等到现在。”
他顿了顿,特意加重语气,带着点谨慎:“不过王婶,您可别跟学。咱这是特例,有小浩帮着拿主意,还占了‘老八股’刚起步的光。我听说上海那边,有人跟风买股票,没几天就跌了,连本金都没赚回来。您要是真想投,得自己琢磨,找懂行的问,可别听别人说能赚就往里冲。”
王婶听着,慢慢收起了惊讶的神色,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得好好琢磨。我回去跟那口子说说,让他也看看报纸,先了解了解。”
送走王婶,李秀莲端着盘洗好的苹果走过来,放在柜台上,拿起个红苹果递给沈浩:“咱这‘小股神’,再给妈说说,这股票还能涨不?”
沈浩接过苹果,咬了一口,认真地说:“能涨!像去年的布一样,还能涨!”
沈建国坐在旁边,拿起报纸又看了看,眉头却微微皱起来:“话是这么说,可风险也大。昨天我托上海的远房表哥,让他帮忙打听延中实业的情况,还没回信呢。要是表哥说不行,咱就得赶紧卖,落袋为安。”
“你不是说见好就收吗?怎么又惦记着涨了?” 李秀莲笑着问,她最了解沈建国的脾气 —— 谨慎归谨慎,可看着钱能赚,心里又舍不得放弃。
沈建国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不是觉得,能多赚点是点嘛。你看,要是涨到 60 块,咱又能多赚 160 块,够给小浩买个新书包,再添台收音机给张奶奶。可要是跌了,之前赚的就少了,心里又不甘。”
这话倒是说到了李秀莲心坎里。她坐在沈建国旁边,拿起账本翻了翻:“其实我也琢磨,这钱赚得是快,可总觉得不踏实。不像咱开杂货铺,进货卖货,看得见摸得着。要是表哥说风险大,咱就卖了,别再投了。”
“我知道,” 沈建国把报纸折好,“我跟自己说,这次卖了就不碰股票了,踏实开杂货铺。可一看到股价涨,又忍不住想再等等。多亏了小浩,不然我早慌了神,说不定 35 块就卖了。”
沈浩坐在 “学习角”,听着父母的对话,没说话,只是从书包里掏出蜡笔,在画纸上画了个大大的红苹果,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延中 50”——“延” 字的走之旁写得太长,差点画到纸外面,“中” 字也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画完,他把画纸贴在墙上,跟之前画的 “积分换家电”“连锁杂货铺” 的画放在一起,像个小小的 “心愿墙”。
接下来的几天,沈建国每天都要去邮局问两趟,盼着表哥的回信。白天看店时,他还是会把《经济日报》摊在柜台上,却不再主动跟客人提股票,只有熟客问起,才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再反复强调 “风险大,别跟风”。
有次隔壁粮油店的李叔来买面粉,看到报纸上的股价,忍不住问:“建国,你这股票还没卖啊?我听人说,最近股市波动大,小心跌了。”
“还没呢,” 沈建国把面粉递给李叔,“我托上海的表哥打听情况,还没回信。要是表哥说不行,我立马就卖。您可别学我,我这是有小浩帮着,运气好。”
李叔点点头:“你说得对,我还是老老实实卖粮油,赚点踏实钱。股票这东西,不是咱小老百姓玩的。”
沈浩则每天守在 “学习角”,当起了 “专职信号员”。10 月 15 号那天,《经济日报》上 “延中实业” 的股价跌到了 48 块,沈建国一下子慌了,拿着报纸跟李秀莲说:“你看,跌了两块!表哥还没回信,要不咱先卖了?再跌下去,赚的钱就少了。”
李秀莲凑过去看了看,也有点犹豫:“要不就卖了吧?300 多块也不少了,够给你买双新皮鞋,给小浩买两盒彩色铅笔。”
两人正商量着,沈浩突然跑过来,把红苹果往沈建国手里塞,又从旧箱子里翻出 1988 年囤布的账本 —— 账本封面都快掉了,里面的纸也泛黄了。沈浩指着账本上 “成本 800 元,卖出 2000 元” 的记录,小脸绷得紧紧的,声音带着点急:“爸!留着!像布一样!当时布也跌过,后来又涨了!表哥会说能涨的!”
沈建国看着账本,想起 1988 年囤布的事 —— 当时布价突然跌了,他想把布都卖了,也是沈浩哭着不让,说 “布还能涨”,后来没过多久,布价真的涨了,赚了 1200 块,刚好盘下了隔壁的铺面。他咬了咬牙,把报纸折好:“听小浩的,再等两天,要是表哥还没回信,或者股价跌到 45 块,咱就卖。”
10 月 18 号下午,沈建国正在整理货架上的文具,邮局的邮递员突然走进来,递给他一封上海寄来的信:“沈建国,你的信,上海来的。”
沈建国心里一紧,连忙接过信,手抖着拆开 —— 是表哥的回信!信里写着:“延中实业近期受政策扶持,后续大概率涨至 60 元左右,但需注意,若跌破 55 元,需及时止损;真空电子近期波动较小,适合保守投资。”
“太好了!” 沈建国看完信,激动地把信递给李秀莲,“表哥说延中实业能涨到 60 块!小浩说得对!”
李秀莲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也松了口气:“这下放心了,不过还是得盯着,要是跌到 55 块,就得卖。”
沈浩在旁边听见,跑过来拉着沈建国的手跳:“我就说能涨!能涨到 60 块!”
李秀莲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行,咱‘小股神’说得对!等涨到 60 块,妈给你做红烧肉,奖励你。”
接下来的几天,沈建国的心情好了不少,看报纸时也不再皱着眉。10 月 25 号,《经济日报》上 “延中实业” 的股价涨到了 58 块,离 60 块只有一步之遥。沈建国拿着报纸,跟李秀莲商量:“再等两天,要是涨到 60 块,咱就卖。卖了之后,给你买缝纫机,给张奶奶买收音机,再给小浩买新文具。”
“好,” 李秀莲点头,“卖了之后,可别再投了,踏实开杂货铺。”
“知道了,” 沈建国笑着说,“这次卖了就不碰了,这钱赚得太提心吊胆,不如开杂货铺稳当。”
那天晚上,李秀莲特意做了顿丰盛的晚饭:红烧肉、炒青菜、鸡蛋羹,还有沈浩最爱吃的红薯粥。饭桌上,沈浩捧着碗红薯粥,小口喝着,突然抬起头说:“爸,卖了股票,咱们再进点新的文具吧?上次晓雅来信,说胡同里的小朋友都没有新的彩色铅笔,我想给他们寄点。”
“好!” 沈建国摸了摸他的头,“等卖了股票,就去文具厂进最好的彩色铅笔,给晓雅寄一箱,再给胡同里的小朋友都寄点。”
李秀莲笑着说:“咱们小浩心善,没白疼。张奶奶以前总帮咱们看铺子,给你缝布娃娃,这次买收音机,得挑个大的,让她听得清楚。”
沈浩听了,笑得露出了小虎牙,又喝了口红薯粥,甜滋滋的味道从嘴里暖到心里。他想起前世,张奶奶直到去世,都没拥有一台新收音机,每次想听歌,都得去邻居家蹭听,心里满是遗憾。这一世,终于能帮张奶奶实现心愿,真好。
饭后,沈建国坐在院子里,借着路灯的光,把表哥的信又读了一遍,手指在 “60 元左右” 的字样上轻轻摩挲。李秀莲端着杯热水走过来,递给沈建国:“别总看了,明天再看也一样。你说,要是真涨到 60 块,卖了之后,咱要不要把杂货铺的货架再添几个?”
“要添!” 沈建国喝了口热水,“再添两个货架,进点新的零食,比如奶糖、饼干,小朋友都爱吃。以后啊,咱就踏实开杂货铺,再也不碰股票了。” 他顿了顿,看向 “学习角” 里正在收拾画纸的沈浩,“多亏了小浩,不然咱也赚不到这钱。这孩子,比咱有眼光。”
沈浩收拾好画纸,走到院子里,坐在沈建国旁边,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星星亮晶晶的,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他想起前世自己 40 岁时,在县城中心的小杂货铺里,看着别人靠股票赚钱,心里满是羡慕;这一世,6 岁的他不仅帮家里赚了钱,还能帮张奶奶实现心愿,心里满是踏实。
“爸,” 沈浩突然开口,“等我明年上了学,还要帮你看报纸,帮你开更大的杂货铺。”
“好!” 沈建国摸了摸他的头,“爸等着,等你长大了,让你当杂货铺的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