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王公公钧旨!前军改道,走紫荆关!”
传令兵嘶哑的嗓音带着尘土味儿,像鞭子一样抽在疲惫不堪的行军队伍上空。刚刚沿着官道向北走了不到三十里的大军前锋,如同一条被掐住脑袋的巨蟒,猛地一滞,随即引发了后方一连串混乱的碰撞和叫骂。
“又改道?!昨日不是才说要速趋大同吗?”一个骑着瘦马、满脸风霜的参将忍不住低声抱怨,声音虽小,却像投入死水里的石子,在周围几个低级军官脸上激起了同样的烦躁。
“噤声!”旁边同僚脸色发白,急忙拉扯他的甲胄,眼神惊恐地瞟向不远处那些身着飞鱼服、按刀肃立的锦衣卫,“马顺的人盯着呢……”
七月的日头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官道上的黄土被无数双脚、无数马蹄和车轮碾成了细密的粉尘,蒸腾而起,弥漫在空气中,黏附在每一个士兵汗涔涔的脸上、脖颈里。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庞大军队,离开北京城的壮观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像一条负伤的、臃肿的巨虫,在华北平原上缓慢而痛苦地蠕动。
队伍拉得极长,前后绵延数十里。旗帜耷拉着,不同卫所的兵卒混杂在一起,衣甲颜色杂乱,许多新征召来的民夫连号褂都没有,穿着破烂的百姓衣服,被绳索串着,踉跄前行。车辆吱呀作响,装载着不知是粮草还是石头的麻袋,有些车辕已经断裂,只能用绳子勉强捆绑着。
王振坐在一顶特制的、由十六名壮健太监抬着的宽大轿舆里,轿帘高卷,以便他“视察”军容。他穿着御赐的蟒纹贴里,外罩一件轻薄的纱袍,手里摇着一把玉骨扇,看似悠闲,眼神却锐利地扫视着外面的一切。他并非在关心士卒疾苦,而是在审视自己的“权威”是否得到彻底的贯彻。
“停!”他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立刻通过身旁的小太监传遍前后。
轿舆停下。整个庞大的行军队伍,从前锋到后队,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在各级将官声嘶力竭的呵斥和鞭打下,勉强停止了移动。无数人茫然地站在原地,不知又发生了何事。
王振微微蹙眉,指着远处一条岔路:“咱家记得,由此向西,似乎有一条近路,可直抵蔚州?”他侧头问侍立轿旁的王长随。
王长随立刻躬身,谄媚地笑道:“干爹好记性!确有一条路,虽不比官道宽阔,但能省下两三日路程呢!”他刻意忽略了那条路崎岖难行,不利于大军和辎重通过的事实。
王振满意地点点头,用扇子轻敲掌心:“传令,全军改道,向西行进,取道蔚州。”
“遵命!”王长随毫不犹豫,立刻派人飞马传令。
于是,刚刚因为改走紫荆关而引发的混乱尚未平息,新的、更彻底的混乱再次降临。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兵和民夫们,在军官和监工太监的驱赶下,骂骂咧咧地调转方向,涌入那条狭窄的土路。车辆陷入松软的泥土,人马争道,互相践踏,叫骂声、哭喊声、牲畜的嘶鸣声混杂在一起。
几个随军的文官,如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乘坐的马车被堵在路中,进退不得。邝埜掀开车帘,看着外面如同炼狱般的景象,忧心如焚,对同车的王佐低声道:“王公,如此朝令夕改,士卒疲敝,粮道不畅,若遇敌袭,如何是好?我等……是否应再次面圣,陈说利害?”
王佐苦笑摇头,指了指轿舆方向,又指了指那些在队伍边缘如同幽灵般巡弋的锦衣卫缇骑,声音沙哑:“没用的……陛下如今只听王振一人之言。你我若再去,只怕……只怕我等项上人头不保,还要连累家小啊……”
两人相视无言,眼中皆是深深的绝望。
混乱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好不容易接到就地扎营的命令,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却发现自己面临更大的困境——粮食短缺,而且发放下来的,多是掺了大量沙土、甚至已经发霉变质的陈粮。
一个年轻的士兵领到一块黑乎乎、硬得像石头一样的杂面饼,他用力咬了一口,饼子纹丝不动,反而硌得牙生疼,里面清晰可见黄色的沙粒。
“这……这怎么吃?!”他几乎要哭出来。
旁边一个老兵面无表情地拿出随身的小刀,费力地从饼上刮下一点点粉末,混着水囊里浑浊的水,艰难地咽下去,哑声道:“小子,有的吃就不错了……刮点粉末,和水吞下去,总比饿死强。听说后面的队伍,连这都领不到了……”
火头军那边更是怨声载道。锅里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米粒寥寥无几。负责分发伙食的火头军校尉被一群饿红了眼的士兵围着,满头大汗地解释:“没了!真没了!上面就拨下来这点粮食!我有什么办法?!”
“妈的!当官的轿子里藏着白面馍馍,老子们连口稀的都喝不饱!这仗还打个屁!”一个脾气火爆的军士忍不住吼道。
他话音刚落,几名锦衣卫就如同鬼魅般出现在他身后。为首的小旗官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刚才,是你在散布谣言,扰乱军心?”
那军士脸色瞬间惨白,周围的士兵也噤若寒蝉,纷纷后退。
“拿下!”小旗官冷冷下令。
如狼似虎的校尉上前,不由分说,将那名军士拖出人群,按倒在地,当着所有人的面,扒掉上衣,抡起军棍就开始行刑。
“啪!啪!啪!”
沉闷的棍棒击打皮肉的声音在寂静的营地显得格外刺耳。那军士起初还咬牙硬撑,后来忍不住发出凄厉的惨嚎。周围的士兵低着头,敢怒不敢言,只有紧握的拳头和眼中压抑的怒火,显示着他们内心的翻腾。
类似的场景,在庞大的营地各处时有发生。马顺麾下的锦衣卫,如同散布在军中的毒蜘蛛,编织着一张无形的恐怖大网。任何对王振、对亲征、对现状的不满言论,哪怕只是一句牢骚,都可能被扣上“动摇军心”、“诽谤上官”的罪名,遭到无情镇压。
与此同时,在中军御营附近,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灯火通明,戒备森严。王振特意安排了一队“精神饱满”、“士气高昂”的士兵,在御营外围巡逻站岗。这些士兵是提前挑选出来的,至少能吃饱饭,衣甲也相对整齐。
当年轻的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陪同下,走出御帐“巡视”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军容整肃”、“士气旺盛”的假象。
“陛下您看,”王振指着那些挺胸抬头、在火光下显得颇为雄壮的士兵,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自豪,“我大明将士,感念陛下天恩,皆愿效死力,扫平胡虏!有此虎贲之师,何愁也先不灭?”
朱祁镇看着眼前的一切,满意地点点头。他听不到远处营地隐约传来的哀嚎,闻不到空气中弥漫的霉粮和绝望的气息,他只看到王先生为他展示的“强大”军队,心中那“横扫漠北”的豪情更加炽热。
“将士们辛苦了!”他甚至还对着那些“精心准备”的士兵挥了挥手。
士兵们立刻在军官的示意下,爆发出整齐划一的呼喊:“万岁!万岁!万岁!”
呼声震天,掩盖了这支庞大军队内部正在腐烂和崩溃的真实声音。
王振微笑着,享受着这虚假的繁荣。他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他看不到那些在黑暗中捂着饥饿腹部、眼神麻木的普通士兵,感受不到那些随行文官心底的冰冷与恐惧,更预料不到,这条由他肆意指挥的、混乱不堪的征途,最终将通往何方。
夜色深沉,除了御营周围的喧嚣,大部分营地都陷入一片死寂。只有巡逻的锦衣卫皮靴踏地的声音,如同丧钟,一下下敲在每个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