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糯刚把豆乳彩铅收进笔袋,画室的门就被裹着栗香的风推开——秋日栗铺的阿叔提着个布兜,兜口露着半颗烤得油亮的栗子,暖糯的香气像把整座栗山都搬了进来。
“糯糯!刚炒好的糖炒栗子,配这盒‘碎壳蜡笔’刚好!”阿叔把布兜往画桌上一放,兜底滚出六支蜡笔:笔杆是深棕的栗壳色,裹着层烤得微焦的纹理,摸上去像刚剥开的栗壳,带着点暖糙的质感;笔芯是浅金的栗泥色,顶端嵌着半颗烤得开裂的栗仁碎,连蜡笔的棱角都像栗壳的碎边。
“这是‘栗壳蜡笔’?”林糯指尖刚碰到笔杆,就沾了点暖——不是烤炉的烫,是栗子晾到温凉时的暖糯,裹着糖炒的焦香。她把蜡笔往画本上轻涂,第一笔是深棕的栗壳,线条带着点“糙脆”的边缘,像刚敲开的栗壳碎;第二笔叠上浅金的栗泥,颜色居然会“糯化”,像栗泥在掌心慢慢揉开的软绵;第三笔用指尖蹭了蹭,居然蹭出了栗仁的细屑感,像刚剥好的栗子沾了壳的碎渣。
“这蜡笔的蜡是用‘栗壳油’熬的!”阿叔把剥好的栗仁推过来,“涂的时候能‘掉屑’——像剥栗子时蹭的壳渣,画出来的画带着栗铺的烟火气!”
林糯握着蜡笔勾出蒙布朗的轮廓:用深棕笔杆画栗壳碎顶,线条的糙脆感刚好和蒙布朗的碎壳层重合;用浅金笔杆画栗泥底,颜色晕开时像泥馅在蛋糕上慢慢堆起的软坡;最后她在蒙布朗旁添了颗带壳的栗子,用蜡笔的棱角刮出壳的裂纹,居然真的像能听见栗壳裂开的“咔嚓”声——明明是蜡笔画,却像能摸到栗壳的糙、栗泥的糯,连画本都沾了糖炒的暖香。
画到蒙布朗的尖顶时,林糯忽然发现:蜡笔的颜色会“回香”。刚涂的栗壳线是焦香的,停笔半分钟后,慢慢透出栗泥的甜香,像刚剥好的栗子在掌心捂出的暖味;等她把画本凑近鼻尖,居然能闻见糖炒的烟火气,和阿叔布兜里的栗子味一模一样。“这是‘香滞蜡笔’?”她把蜡笔举到光下,笔芯的栗仁碎里能看见细闪的糖粒,像把整锅糖炒栗子都融在了蜡里。
这时阿叔递过来勺栗泥:“你尝尝,蜡笔的糯和这泥是一样的!”林糯挖了勺,栗泥的软裹着糖炒的甜在舌尖散开,碎壳的糙混着馅心的绵,居然和蜡笔的画感裹在了一起——画本上的蒙布朗仿佛真的暖了起来,连线条的碎壳都跟着晃了晃。
她低头接着画,蜡笔在纸上的触感越来越糯,像用勺子挖过刚蒸好的栗泥。画到栗铺的招牌时,林糯忽然想起阿叔早上说的话:“蜡笔和栗子是一样的——得烤透了,才糯得甜。”当时她只当是闲聊,现在握着这盒蜡笔才懂:那些能让人“觉得暖”的东西,从来不是只有味道而已——是栗壳裂开的脆响,是蜡笔涂纸的糙软,是糖粒裹在泥里的光,是这些细碎的、裹着烟火的细节,把“甜”烤成了日子里的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