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46 章:元宵灯映团圆影?备战终期待启航
嘉靖元年(1525 年)?正月十五
戌时·京城朱雀大街,灯火通明,人流如织 —— 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在此举办,街道两侧挂满了各式花灯,有兔子灯、莲花灯、走马灯,还有工匠们新做的 “蒸汽机车灯”,灯影摇曳中,满是新春的热闹。
朱载林身着便服,在张太后、沈皇后与陆明瑶的陪伴下,沿着街道缓步前行。“皇祖母,你看那盏兔子灯,眼睛会亮呢!” 朱载林指着一盏通体雪白的兔子灯,兴奋地喊道。张太后笑着点头,示意宫人买下:“陛下喜欢,咱们就带回去,放在御书房里。” 沈皇后则被一盏走马灯吸引,灯面上画着 “辽东安居图”,工匠正通过灯内的机关,让画面缓缓转动:“这灯做得真精巧,既好看,又能让百姓知道辽东的安稳。”
不远处,陆砚昭一家也在灯会中穿行。春桃牵着陆承玥的手,手指着一盏莲花灯:“承玥你看,这盏灯的花瓣能开合,里面还藏着小蜡烛呢。” 陆承玥瞪大眼睛,伸手想去摸,春桃连忙护住她的手:“小心烫,咱们站远些看就好。” 陆承煜则拉着陆砚昭的衣角,指着 “蒸汽机车灯”:“父亲,这灯和辽东的铁路机车一样!是不是工匠叔叔们做的?” 陆砚昭笑着点头:“是呀,等三月迁移时,咱们就能坐真正的机车去营口港,再乘战船去东瀛。”
陆明瑶看到陆砚昭一家,快步走上前,笑着道:“兄长,嫂子,承煜和承玥喜欢哪盏灯?姑姑送你们。” 陆承煜立刻指着 “蒸汽机车灯”:“姑姑,我想要那盏!我想带着它去东瀛,让那里的小朋友也看看大明的机车。” 陆明瑶笑着让人买下灯,递给陆承煜:“那你可要好好保管,等去了东瀛,给姑姑讲讲机车怎么拉物资。” 街道上,灯影与笑声交织,皇室与百姓共庆元宵,大明的安稳与热闹,在灯火中尽显。
巳时·辽东临时营地,热闹与忙碌并存 —— 距离三月迁移仅剩一个半月,部族民众们开始按分组整理行李,边军与藏锋队则忙着清点物资,确保迁移时万无一失。
阿古拉带着工匠们,将提前制作好的木屋构件搬到临时仓库 —— 这些构件都是用改良工具加工的,尺寸统一,运往东瀛后只需拼接即可。“大家小心些,别磕碰到构件的接口,” 阿古拉一边指挥,一边检查构件的完好度,“这些都是咱们在东瀛建房子的关键,可不能出差错。” 工匠们齐声应和,动作轻柔却迅速,仓库内很快堆满了整齐的木材构件。
农耕场旁,巴图正带着农夫们筛选稻种 —— 这些稻种是工部特意从江南运来的,耐寒且产量高。“每一粒都要选饱满的,” 巴图捧着稻种,对农夫们道,“咱们要把最好的种子带到东瀛,明年秋天才能有好收成。” 农夫们认真挑选,将筛选好的稻种装在布袋里,贴上分组标签,避免迁移时混淆。
医疗帐篷内,娜仁与妇人们正将草药包与急救工具打包 —— 每个家庭一份草药包,里面有治疗风寒、外伤的草药,还有绷带与消毒用的烈酒。“这包是给第一组的,里面多放了些小儿感冒药,” 娜仁一边打包,一边对妇人道,“咱们要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应对迁移途中的小毛病,让大家平平安安到东瀛。” 营地内,筹备的忙碌中透着对未来的期待,七万人的迁移,正一步步走向就绪。
午时·东瀛鹿儿岛,南部平原上的木屋建设已全部完工 —— 两百八十间木屋整齐排列,引水渠蜿蜒穿过村落,粮仓与临时医馆也已建好,只待部族民众前来定居。
萧策与武田信长站在村落中央,检查木屋的牢固度。萧策推开一间木屋的门,屋内宽敞明亮,地面铺着平整的木板,墙角还预留了放置农具的位置。“这木屋比咱们最初设计的更结实,” 萧策笑着道,“木材都是用你提供的硬木,再加上大明的加工方法,就算遇到大风也不怕。” 武田信长点头,指着引水渠:“我已让族人测试过引水渠,水流很稳,足够村落的生活用水与水田灌溉。粮仓也已打扫干净,能存放五万石粮食,足够应对初期的需求。”
两人又走到水田旁,看着已翻耕好的土地 —— 长门部族的工匠们用萧策带来的改良犁,将土地翻得细腻均匀,就等稻种到来。“等三月部族迁移过来,咱们就能立刻播种,” 武田信长道,“我已让族人准备好农具,到时候咱们一起帮他们开垦更多水田。” 阳光下,木屋与水田相映,七万人的定居之地,已准备好迎接新的主人。
未时·京城军工总院,工坊内一片忙碌 —— 手枪改良已全部完成,首批两百把手枪正批量生产,工匠们分工明确,从锻造枪管到组装弹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此时,工坊外传来脚步声,陆砚昭与内阁首辅徐阶、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周用一同前来视察,身后还跟着几名随从。
“赵总匠,今日元宵,还劳烦你与工匠们坚守工坊,” 陆砚昭走进工坊,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匠与堆积的手枪,笑着道,“咱们来看看手枪量产的进度,也顺便与你商议件要事。” 赵小匠连忙放下手中的测试工作,躬身行礼:“见过国公、徐大人、张大人、周大人!量产进展顺利,今日已完成五十把,月底前两百把定能交付。”
徐阶走到手枪旁,拿起一把仔细端详,点头赞道:“这手枪握柄防滑、弹夹稳固,比之前的短铳更轻便,护卫们用着定能顺手。有此武器,三月迁移途中的安全便多了一层保障。” 张鹤鸣补充道:“兵部已安排护卫提前训练,待手枪交付,便可立即开展实弹演练,确保迁移时能熟练使用。” 周用则关注工艺细节,指着锻造枪管的蒸汽机工具:“这蒸汽工具效率极高,比纯手工锻造快三倍,后续批量生产新式武器,还需依赖此类设备。”
众人交流间,陆砚昭从随从手中先接过一卷手枪图纸,递给赵小匠:“赵总匠,这是两种新式手枪的图纸,分别名为‘64 式’与‘1911 式’——64 式体型更小,便于隐藏携带,适合密探或近身防卫;1911 式威力更强,枪管更长,射程与精度优于当前改良手枪,适合护卫或边军使用。” 赵小匠接过图纸,展开细看,只见图纸上标注着详细的尺寸、结构与零件分解图,眼中满是惊叹。
不等赵小匠开口,陆砚昭又从随从另一个行囊中取出一叠草图,放在桌上展开 —— 上面画着机床、锻造机、打磨机、钻孔机等机械的大致结构,虽线条粗犷、尺寸并非完全精确,却能清晰看出各部件的联动原理。“这些是我前几年探索海外时,偶然从异域工匠那里看到的机械草图,” 陆砚昭指着草图道,“比如这机床,可通过蒸汽驱动精准切削金属,比手工打磨效率高十倍;还有这锻造机,能通过机械力均匀锻打钢材,让武器或工具的质地更坚韧。这些机械若能造出,大明的工业生产定能大幅提升,不管是造武器、修铁路,还是制农具,都能事半功倍。”
徐阶、张鹤鸣与周用凑上前来,看着草图上从未见过的机械结构,眼中满是诧异。徐阶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惊叹:“陆国公,你这是带了多少宝贝图纸啊!先有新式手枪,再有这些工业机械,若是能逐一实现,大明的实力怕是要再上一个台阶!” 陆砚昭笑着摆手:“没了没了,就这些了。都是当年随手画下的草图,细节不够精确,所以才要让赵总匠先组织人手手工试做样品,摸清原理后再用蒸汽设备改进,急不得。”
提及研发基础,陆砚昭话锋一转:“对了,还有一事 —— 这些新式机械与后续的蒸汽设备,都需要一种‘猛火油’(石油前身)作为燃料,它比煤炭燃烧更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我大致记得大明境内有几处可能藏有猛火油的地方,一是西北延绥镇附近的黑油山,二是西南四川的自流井区域,三是东北辽东的盘锦地带。” 他说着,拿出一张简易地图,在上面标注出大致范围,“赵总匠,你可派研发小组的工匠与枭龙卫协作,枭龙卫熟悉各地地形,能协助探查猛火油的具体位置。找到后先少量开采试验,后续再规划大规模开采,为工业发展提供燃料支撑。”
赵小匠捧着机械草图与地图,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国公放心!属下这就安排 —— 一边组建手枪研发小组,一边联系枭龙卫筹备猛火油探查,这些机械草图我也会组织工匠仔细研究,哪怕一点点试,也要造出样品!” 周用也补充道:“工部会全力配合,不管是材料调配还是工匠支援,只要研发需要,随时可调!” 工坊内,蒸汽运转声与众人的讨论声交织,不仅是手枪量产与新式武器研发,大明工业革新的蓝图,也在这一张张草图与规划中,悄然展开。
酉时·京城内阁,灯火通明,徐阶、李三才、张鹤鸣与陆砚昭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各方传来的筹备报告,进行迁移前的最终部署。
“辽东营地已完成行李整理与物资清点,东瀛鹿儿岛的木屋与水田也已准备就绪,” 陆砚昭指着报告道,“军工总院的手枪月底前可交付,铁路二月底通车测试,新式手枪与工业机械研发、猛火油探查也已启动,所有筹备工作都按计划推进。” 徐阶点头:“很好!接下来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让辽东加强迁移演练,确保民众熟悉登船流程;二是让萧策在鹿儿岛做好迎接准备,协调长门部族协助安置;三是让兵部与水师对接,确保战船按时集结,护航工作到位。”
李三才补充道:“户部已准备好迁移途中的粮食与淡水,每艘战船配备三个月的物资,还额外预留了应急物资,同时拨付了新式武器、机械研发与猛火油探查的专项资金,确保万无一失。” 张鹤鸣则道:“已通知锦衣卫与藏锋队,迁移途中加强巡逻,防范海盗与其他部族的骚扰;护卫的手枪实弹演练也会在月底启动,枭龙卫也已接到协助探查猛火油的指令,确保各项任务同步推进。” 众人商议至亥时,最终部署确定,只待三月春风起,七万人的迁移便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