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内的阳光格外明朗,赵云将写好的捷报仔细折好,递给亲信斥候:“星夜送往长安,务必亲手交给军师,不得耽搁!”斥候接过捷报,翻身跃上马背,疾驰而去。帐内,张嶷与夏侯霸正商议着加固城防的细节,气氛轻松而热烈。
这份捷报里,不仅详述了寿春保卫战的全过程——从司马懿强攻北门、蜀军死守,到赵云星夜驰援、击溃魏军,还特意写明了夏侯霸归降之事,提及他与刘禅的亲戚关系,以及愿为兴复汉室效力的决心。
三日后,长安蜀军帅帐内,庞统接过斥候送来的捷报,展开细读。随着目光移动,他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露出笑意。身旁的马良凑过来,见捷报上“击退司马懿,生擒夏侯霸,夏侯将军愿归降”的字样,忍不住高声道:“军师!寿春大胜,还收了夏侯霸这员猛将,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夏侯霸归降,比击退司马懿更重要。”庞统将捷报放在案上,指尖轻轻点在“夏侯霸熟知曹魏军情”几字上,“他久在曹魏军中,了解司马懿的用兵习惯,还知晓洛阳附近的布防——有他相助,我们收复长安、进军洛阳,便能少走许多弯路。”
他当即决定,给成都的诸葛亮写一封书信,详细禀报寿春战况与夏侯霸归降之事。铺开信纸,庞统提笔写道:“丞相台鉴:寿春之战已毕,幸不辱命。司马懿率五万大军强攻十余日,张嶷、魏延死守内城,士气不衰;赵云解祁山之危后,星夜驰援,于魏军破城之际击溃敌阵,斩获颇丰,生擒魏将夏侯霸。”
信中,他特意详述了劝降夏侯霸的过程,强调其与刘禅的亲戚关系,以及归降后的决心:“夏侯将军感我大汉仁德,又念及与陛下亲缘,愿弃暗投明,为兴复汉室效力。其熟知曹魏军情,可为我军北伐之助,臣已命其暂留寿春,协助赵云加固城防,待日后调遣。”
写完战况,庞统又提及后续计划:“寿春已稳,东线粮道无忧。臣计划近日集中兵力,强攻长安,若能收复此城,便可以此为依托,剑指洛阳。唯念洛阳魏军仍有重兵,需丞相在成都统筹粮草,支援前线,臣方能无后顾之忧。”
书信写罢,庞统反复检查,确认无遗漏后,封入木匣,交给前往成都的使者:“务必将信亲手交给丞相,若丞相有回信,即刻带回。”
使者离去后,马良问道:“军师,如今寿春大胜,长安守军士气低落,我们是否即刻起兵攻城?”
“再等等。”庞统摇头,目光望向舆图,“待丞相回信,确认粮草供应无碍,再让夏侯霸梳理曹魏在长安的布防细节——知己知彼,方能一战必胜。”
几日后,成都丞相府内,诸葛亮收到庞统的书信。他展开细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身旁的杨仪道:“士元(庞统字)用兵愈发沉稳,不仅守住了寿春,还收降了夏侯霸,北伐之事,总算有了起色。”
他当即提笔回信,赞许庞统的部署,承诺会全力保障前线粮草,同时提醒道:“夏侯霸虽归降,仍需多加留意,待其立有功勋,再委以重任不迟。长安攻城之战,需防司马懿从洛阳调兵增援,可让吴懿在庐江牵制魏军东线兵力,为前线助力。”
长安帅帐内,庞统收到诸葛亮的回信,心中大安。他看着信中“士元此举,甚合我意”的字样,心中感慨——有诸葛亮在后方统筹,他便能安心在前线领兵作战。
“传我命令。”庞统对马良道,“让赵云、夏侯霸从寿春抽调部分兵力,支援长安;再给吴懿传信,让他在庐江举行军演,牵制魏军东线兵力——收复长安的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