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净琉璃世界中央,琉璃光如来——长九,端坐于莲台之上。
当他与左右协侍菩萨商议如何寻得十二位守护者时,月光菩萨常曦提议可以借助长九前世陆压道祖在玄门中的渊源。
长九从善如流,日光菩萨羲和立刻进言:
“佛尊,十二时辰,当从辰时始。辰时者,旭日东升,群龙行雨,天地光明豁然开朗,正是以无上智慧,驱散漫漫长夜残留之愚暗,为万物启明之时。 ”
“论及智慧,遍观三界,无出文殊师利菩萨之右者,他是守护辰时最完美的人选。”
长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追忆:
“文殊师利……若论跟脚,他本是玉清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号‘文殊广法天尊’,于昆仑山麒麟崖修行,道法高深,更掌天尊亲赐的先天灵宝‘遁龙桩’。”
“封神一役后,他慧根深种,缘在沙门,便身入释教,化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于中土五台山显化道场,成为诸佛之师,智慧第一。”
羲和笑道:
“正是如此。论辈分,您乃鸿钧道祖师弟,元始天尊见您也需称一声师叔。那文殊广法天尊既是元始门下,尊您一声‘师叔祖’亦是理所应当。有此渊源,此行当有几分把握。”
常曦亦补充道:
“佛尊,文殊菩萨之智,非止于经卷。他曾于世间示现,在《维摩诘经》中,与维摩诘居士共演‘不二法门’,彰显无言胜有言之至高智慧;亦曾‘仗剑逼佛’,以看似逆佛之举,实则斩断众生对佛相的执着,其智慧如金刚焰,能破一切迷障。此‘破暗启明’之德,正与辰时之意浑然天成。”
长九颔首,心中已然明澈:
“善!文殊之智,如辰时朝阳,能生万物,能破幽冥。为众生启明,非他莫属。”
“我这便亲往五台山,一会这位贤徒孙。”
长九驾临五台山,但见山势虽雄奇,气候却显燥郁,草木似有焦渴之态。
文殊菩萨现出金身相迎,听闻来意后,却微微摇头。
“道友发大愿,我倍加钦佩。然我亦有忧烦不能分身,因我观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常年酷烈,百姓苦不堪言。”
“我欲将其化为清凉道场,普利众生,却独缺一物——东海龙宫的歇龙石。”
文殊菩萨叹息,
“此石乃当年女娲娘娘补天所遗最后一块神石,内含先天清凉本源,能调和地脉水火。若得此石,五台可成清凉圣境。”
“可是它现为龙宫镇海之宝,龙王岂会轻予?”
长九闻言,心知这是文殊的考验,亦是结缘的契机,便道:
“菩萨为众生求清凉,我亦为众生求庇护。此事,我愿代菩萨往东海一试。”
长九驾云至东海,水晶宫内,老龙王闻听“歇龙石”三字,惊得龙须直颤。
“佛祖!万万不可啊!”
龙王连连摆手,
“那歇龙石岂是寻常宝物?它乃定海之芯,镇于我东海海眼之上,维系四海平衡。若被取走,海眼沸腾,灵气外泄,我东海乃至四海都将有倾覆之危!此石关乎亿万水族存亡,请恕小龙无法从命!”
长九见龙王情真意切,非是推诿,知强求不得。
他沉吟片刻,虚空中一道灵光闪现,一个人形元神直奔三十三天外——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半个时辰后……
三十三天外,大罗天玄都紫府。
霞光万道,瑞气千条。
长九(此刻更近乎本源之陆压)步虚而至,于女娲娘娘修行的娲皇宫前恭敬求见。
宫门自开,女娲娘娘端坐云床,周身环绕造化之气,她看着步入的长九,眸中闪过一丝追忆与了然。
“陆压师兄,久违了。你身化琉璃,心系众生,今日怎有暇来我这清静之地?”
女娲开口,道音清越,直呼其前世道号。
长九(陆压)躬身一礼:
“师妹圣鉴。师兄此番前来,实有一事相求,亦是为一桩功德。”
他便将文殊菩萨欲改五台山为清凉圣境普度百姓,以及自己需要文殊化身守护十二大愿之事,娓娓道来。
女娲听罢,微微蹙眉:
“那歇龙石确是我当年补天所遗,因其蕴含的清凉道则过于纯粹,于补天无益,便留了下来。”
“后来流转至东海,因其能镇水火,平息海啸,便被龙王用以镇压海眼,成了镇海之宝。你欲取之,龙王所言非虚,确会动摇四海根基。”
长九神色恳切:
“师妹掌造化神器,可知有无他物,可替代那歇龙石,定住海眼?如此,既能全了文殊之愿,泽被五台山众生,亦能助我完成守护大愿,更免去四海动荡之灾。此乃三全其美之策。”
女娲娘娘凝视长九,看到他眼中那为众生请命的坚定,以及那份源自远古、至今未改的赤子心肠。
她沉默片刻,似在推演天机,终是展颜一笑,那笑容仿佛令整个大罗天都明亮了几分。
“师兄慈悲,初心未改。罢了!你帮助人族亦是帮了我的忙!我就回你个人情吧!”
她自云袖中取出一物,却是一根长不盈寸,细如麦芒,闪着淡淡玄光的铁针。
“此乃我当年炼石补天时,用以牵引乾坤、度量造化的一根‘定元神针’。它虽小,却内含先天无极之重与造化之稳固。”
“你将其交予东海龙王,告诉他,将此针投入海眼,心念咒诀,它自会化作通天彻地之定海神针,其镇海之能,犹在歇龙石之上!”
长九(陆压)双手接过那根细针,感到其中蕴含的磅礴伟力,深深一拜:
“师妹恩德,长九(陆压)与众生,永志不忘!”
女娲含笑颔首:
“去吧。愿你净琉璃世界,早日圆满,福泽寰宇。”
长九再临东海,将“定元神针”之事告与龙王。
龙王初时惊疑,待按长九所言,将神针投入海眼,只见那针遇水即长,刹那间化作一根霞光艳艳、瑞气腾腾的擎天巨柱,上书“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稳稳立于海眼之中。
四海之水,非但无忧,反而更加平静深邃,灵气愈发充盈。
龙王大喜过望,再无犹豫,亲自引长九至海眼深处,取出了那块青光莹莹、散发着彻骨清凉之气的歇龙石。
随后,长九携歇龙石回到五台山。
文殊菩萨见石,赞叹不已。
文殊菩萨将神石置于中台之上,顷刻间,清凉之气弥漫五峰,燥热尽去,草木复苏,甘泉涌流。
中土五台山自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凉圣境”。
他回身,向长九深深一礼,这一次,不仅敬其佛尊之位,更带有一份对师门长辈的敬意。
“善哉!师叔祖为众生故,不辞劳苦,上达天庭,下安龙宫,此心此德,贯通道释,泽被苍生。”
“弟子文殊,蒙师门点化,得佛法滋养,深谙智慧为破暗启明之根本。今见师叔祖宏愿,更感佩于心。”
他庄严发愿:
“我文殊师利,愿以此身智慧,契合辰时破晓之光,分出一化身,名为药叉大将波夷罗,持智慧包锤(喻意粉碎一切烦恼愚痴,如晨钟暮鼓惊醒世间迷梦),承守护之责,助药师琉璃光如来,圆满‘以智慧光明,照破众生无明’之大愿!”
“令诸众生,在每一个迷惘的‘黑夜’之后,都能迎来心智的‘辰时黎明’!”
誓言既出,
一道锐利而温和的智慧之光自文殊顶门飞出,化作威猛刚毅、眼神却清澈明澈的药叉大将波夷罗,向长九躬身领命,随即融入那辰时的时空法则之中,成为净琉璃世界永恒的启明之光。
自此,净琉璃世界的十二时辰守护,于辰时迎来了它的智慧核心。
长九的寻访之旅,首战告捷,亦与文殊结下了深厚的“歇龙石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