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青云镇的天空有些阴沉,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
孙镇长一早就等在办公室,眼圈下面是两个硕大的黑眼圈,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他时不时地望向门口,心里七上八下,既怕沈铭真的跑去刘根生家碰个头破血流,又怕他被昨晚的模拟结果打击得没了主意。
可他左等右等,直到上班时间都过了快一个小时,也没见沈铭的影子。
打电话过去,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小沈,你人呢?没出什么事吧?”孙镇长的声音里满是焦急。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嘈杂的背景音,像是在集市上。“孙镇长,我没事。今天不去办公室了,在下面转转。”沈铭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转转?你……你没去找刘老倔吧?”
“还没。”沈铭顿了一下,“我先去别人家串串门。”
不等孙镇长再追问,电话就挂了。孙镇长举着听筒,愣了半天,最后烦躁地一屁股坐回椅子上,自言自语地骂道:“串门?这都火烧眉毛了,他还有心思串门!这小子,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孙镇长猜得没错,沈铭确实在“串门”。
他脱下了那身略显笔挺的干部夹克,换上了一件最普通的灰色t恤和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脚上蹬着一双沾了点泥点的运动鞋。他没开车,就这么步行着,手里还提着两袋刚从镇上早点铺买的、热气腾腾的肉包子。
他没有走向那条通往刘根生家的小巷,而是拐进了另一条岔路。
拆迁区的第一户,是张强家。
张强三十出头,在县里一个工地上打零工,媳妇在家带孩子,刚满一岁。这一家是典型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期望,也最容易感到不安。
沈铭敲门时,开门的是张强的媳妇,一个看起来有些怯生生的年轻女人。她一见是沈铭,整个人都僵住了,抓着门框的手指微微用力,眼神里全是戒备。
“沈……沈主任?”
“嫂子,早上好。我路过,还没吃早饭,闻着你家熬的粥真香,不介意我进来讨一碗吧?”沈铭把手里的包子递过去,脸上带着自然的笑意。
这番开场白完全出乎女人的预料,她愣愣地接过包子,不知所措地侧身让开了一条路。
屋里,张强正抱着孩子在喂米糊,看见沈铭进来,他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脸上同样是警惕和局促。“沈主任,您怎么来了?”
“坐,坐,别客气。”沈铭自己找了张小板凳坐下,一点也不见外,“我就是随便走走。孩子多大了?长得真结实。”
话题就这么从孩子身上打开了。
张强夫妻俩一开始还很拘谨,回答问题都小心翼翼。可沈铭绝口不提拆迁和补偿的事,只是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讲育儿的烦恼,问孩子晚上闹不闹,辅食吃的什么牌子。
渐渐地,夫妻俩的防备心卸下了不少。张强媳妇给沈铭盛了一碗热粥,话也多了起来。
“唉,这孩子就是太闹腾,晚上要起好几回。我们这老房子,隔音不好,他一哭,隔壁王大爷家都能听见,怪不好意思的。”
沈铭喝了一口粥,顺着她的话问:“那要是搬到新楼房,隔音好了,不是就没这烦恼了?”
他问得极其自然,就像是随口的闲聊。
张强的媳妇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新楼房是好,可我们也在愁。你看我们家,院子里能晒被子、晒尿布,还能让我婆婆种点小葱小蒜。到了楼上,就那么一小块阳台,哪里够用?还有这孩子,再大点会跑了,在院子里玩,我们一眼就能看着,安全。住楼上,下个楼都费劲,能去哪玩?”
张强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沈主任。我们两口子都得出去挣钱,以后孩子就得让老人带。我妈腿脚不好,让她天天爬楼梯,那不是要她的命吗?还有,我平时在县里打零工,都是骑这辆破摩托车,来回方便。要是搬到安置小区,离我干活的地方远了,每天来回就得多花一个多小时。”
这些话,他们从未对之前的工作组说过。在那些穿着制服、拿着文件的干部面前,他们只敢谈钱,谈面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些才是干部们唯一关心的东西。那些关于生活便利、育儿习惯、老人健康的琐碎担忧,说出来只会被认为是“矫情”,是“想多要钱的借口”。
沈铭没有反驳,也没有给出任何承诺,只是安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
他开启了【洞察人心】。
【张强,情绪:焦虑、迷茫。表层动机:担心搬迁后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张强媳妇,情绪:担忧、不安。表层动机:害怕新环境不利于育儿和照顾老人。】
没有贪婪,没有对抗。有的只是普通人对于未知生活最朴素的恐惧。
“我明白了。”沈铭喝完最后一口粥,站起身,“嫂子,粥很好喝,谢谢。包子你们趁热吃。”
他转身准备离开,张强忍不住追问了一句:“沈主任,那……那个补偿方案……”
“方案只是个草案,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沈铭回头看了他一眼,“放心,镇里不会让大家伙吃了亏还受罪的。”
说完,他便离开了张家。
留下张强夫妻俩面面相觑,看着桌上还冒着热气的肉包子,心里五味杂陈。
“他……他好像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媳妇小声说。
张强挠了挠头,没说话,眼神里的警惕,悄然化解了几分。
沈铭的下一站,是王五家。
王五是个五十多岁的倔老头,也是模拟中因为院子面积问题而闹得最凶的“刺头”之一。沈铭到的时候,王五正光着膀子,在自家院子的菜地里翻土,黝黑的脊背上全是汗珠。
看到沈铭,王五连头都没抬,只是把锄头抡得更起劲了,泥土被他刨得四处飞溅,有几块甚至溅到了沈蒙的裤腿上。
这显然是故意的。
沈铭也不生气,就站在菜地边上,饶有兴致地看着。
“王大叔,你这韭菜长得可真好,比市场上卖的那些壮实多了。”
王五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没搭理他。
沈铭自顾自地说下去:“我听说,这韭菜要养得好,最讲究的就是地。这片老宅子的地,都是多少年的熟土了,土质松,养分足,种什么长什么。要是换了新地方,那些新填的土,没个三五年养不出来。”
这话,像是说到了王五的心坎里。他停下了手里的锄头,直起腰,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斜眼看着沈铭:“你一个当官的,还懂这个?”
“以前在乡下老家,也跟着我爸侍弄过几天。”沈铭蹲下身,捻起一小撮泥土,在指尖搓了搓,“王大叔,你这地里,是不是掺了草木灰和鸡粪?”
王五的眼神里终于有了一丝惊讶。这可是他种地的独门秘方,从不外传。
“你……你怎么知道?”
“闻得出来。”沈铭拍了拍手上的土,“草木灰的味儿,跟鸡粪的味儿混在一起,错不了。”
这一下,王五彻底没脾气了。他把锄头往地上一插,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从口袋里摸出旱烟袋,自己卷了一锅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哼,懂这些有啥用?这地,这院子,马上就不是我的了。”他吐出一口浓烟,声音里带着一股子憋闷。
“以后搬了新家,也给您在楼下留一块公共的绿地,到时候您还去当技术指导,教教大家怎么种菜,怎么样?”沈铭半开玩笑地说。
“那能一样吗?”王五把烟杆在鞋底上磕了磕,“在楼下种,那是大家的。在我自己院子里种,那是我自己的!我想什么时候浇水就什么时候浇水,想什么时候拔葱就什么时候拔葱。我这院子里的菜,一年到头,就没断过。不光自己家吃,左邻右舍谁家缺了,说一声就过来拿。这要是搬到楼上,门一关,谁认识谁啊?”
说着说着,这个倔老头的眼圈竟然有些泛红。
“我这院子,是我爹传下来的。院里这棵枣树,是我儿子出生那年种的。每年秋天打下来的枣,又脆又甜,我孙子最喜欢吃。你们说拆就拆,说给钱就给钱。钱能买来我爹留下的念想吗?钱能买来我孙子爬过的枣树吗?”
沈铭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洞察人心】再次启动。
【王五,情绪:失落、愤怒、怀旧。核心诉求:守护承载着家族记忆和邻里情感的家园,而非简单的金钱补偿。】
症结不在院子的大小,而在院子里承载的岁月和人情。
沈铭在王五家待了很久,两人聊的都是庄稼、年景和一些陈年旧事。从头到尾,沈铭都没提一个“拆”字。
等到他离开时,王五一直把他送到院门口,临走前,这个倔老头闷声闷气地扔下一句话:“明天要是还来,带两瓶好酒。光说不练,嘴巴干。”
傍晚时分,沈铭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拆迁区的街巷里。
炊烟的味道混杂着饭菜的香气,家家户户门口,又聚起了三三两两的村民。只是,今天他们讨论的话题,全都变了。
“哎,你听说了吗?沈主任今天去张强家了,还给他们家孩子带了包子。”
“不止呢!他还去王老五家了,俩人在菜地里蹲了半天,也不知道说啥。反正王老五下午见我,都没昨天那么冲了。”
“怪事了,他这一天,转悠了好几家,就是不谈拆迁的事。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村民们的眼神里,戒备和敌意正在悄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浓的好奇和不解。那个原本应该剑拔弩张的“攻守同盟”,在沈铭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闲逛”中,已经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夜幕彻底降临,大多数人家已经亮起了灯火,传出电视机的声音和家人的笑谈。
沈铭独自一人,走到了巷子的深处。
这里比外面要安静许多,光线也更暗。他停在了一座看起来比周围房屋更显破旧的院门前。这是拆迁名单上的第十七户,户主叫李秀莲,一个六十多岁的寡妇,无儿无女,平日里深居简出,极少与人来往。
他站定了许久,整理了一下思绪,正准备抬手敲门。
突然,一阵极力压抑的、断断续续的啜泣声,从紧闭的门缝里隐约传了出来。
那哭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沈铭的心。
那哭声细细的,被木门和夜风过滤得有些失真,像一根冰冷的绣花针,一下下扎在沈铭的心口上。
他抬起的手悬在半空,敲也不是,走也不是。
在镇政府的大院里,村民的哭声往往意味着诉求和施压;但在这样寂静的深夜,在一扇紧闭的门后,这哭声里只剩下纯粹的悲伤和无助。
他最终还是抬手,用指关节在老旧的木门上轻轻叩了三下。
“笃,笃,笃。”
声音不大,却像石头投进了深井,门里的哭声戛然而止。
死一样的寂静。
过了许久,里面没有一点动静,仿佛刚才的哭声只是沈铭的错觉。
他没有再敲,而是往后退了半步,让自己的身影不至于堵在门前,压低了声音,尽可能让语气听起来温和。
“李婶,是我,沈铭。我路过,听见您好像不舒服,没事吧?”
门里依旧没有回应。但沈铭能感觉到,门后有一双眼睛,正透过门缝,警惕地审视着他。
他没有催促,也没有摆出任何干部的架子,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像一个耐心等待长辈开门的晚生。
又过了足足一分钟,门轴发出一声艰涩的转动声,门被拉开一道窄窄的缝。
一张布满皱纹、泪痕未干的脸出现在门缝后,正是李秀莲。她的头发花白,眼神浑浊,充满了戒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沈主任……这么晚了,有事吗?”她的声音沙哑。
“没事,李婶。”沈铭摇了摇头,把双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摊开,让她能看清自己手里空无一物,“我没带文件,也不是来谈工作的。就是晚上出来走走,路过您家门口,听见您在哭,不放心,来看看您。”
李秀莲愣住了,她预想过无数种干部上门的场景,或是威逼,或是利诱,却唯独没想过会是这样。
她抓着门框的手指用力到发白,和沈铭对视了十几秒,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戒备的神色渐渐褪去了一些,被一种更深的迷茫和悲戚所取代。
她最终还是沉默着,侧过身,将门完全打开了。
沈铭走了进去。
屋子不大,但收拾得异常整洁。左手边是一铺土炕,炕上的被褥叠得有棱有角。右手边是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和两条长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的木头气味,还混杂着一丝草药的味道。
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个相框。相框里的黑白照片已经泛黄,上面是一对穿着中山装和碎花袄的年轻夫妻,男的浓眉大眼,笑容憨厚,女的眉眼弯弯,一脸幸福。
那就是年轻时的李秀莲和她已经过世的丈夫。
李秀莲没让座,也没倒水,只是自己走到炕边坐下,垂着头,双手绞着自己的衣角。
沈铭也不在意,自己拉过一条长凳,在八仙桌旁坐下,与她隔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
他没有开口,只是安静地坐着。
他知道,对于一个沉浸在悲伤中、并且习惯了孤独的人来说,任何急切的询问都是一种冒犯。有时候,一个无声的陪伴,远比一万句“你别难过”要管用。
屋子里静得能听见墙上老式挂钟指针走动的“咔哒”声,一下,又一下,敲打着沉默。
李秀莲的肩膀开始微微耸动,她极力压抑着,但最终还是没忍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砸在粗糙的裤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这房子……不能拆啊……”她终于开口,声音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带着浓重的鼻音和颤抖,“拆了……我就没家了……”
沈铭在心里默念,开启了【洞察人心】。
眼前的景象没有变化,但李秀莲身上,却浮现出只有他能看见的淡淡光晕。
【姓名:李秀莲】
【情绪:深度悲伤、极度恐惧、强烈孤独。】
【表层诉求:不想搬离老屋。】
这些信息,沈铭不用系统也能猜到。他集中精神,试图看得更深。
光晕微微闪烁,一行更深层次的、金色的文字缓缓浮现。
【核心执念:如果房子没了,他……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他?”
沈铭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墙上那张黑白婚纱照。
原来如此。
他瞬间明白了。对于这位孤寡了一辈子的老人而言,这栋老屋,早已不是一处遮风避雨的居所。这是她和丈夫唯一的念想,是她精神世界里,那个已经远去的人,唯一的归途。
拆掉房子,对她而言,等于亲手斩断了丈夫“回家”的路,等于彻底杀死了她心中最后一点念想。
这和钱无关,和补偿无关,这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执念。
想通了这一点,沈铭心中再无半点焦躁。
他没有去接“拆房子”的话题,而是将目光落在那张婚纱照上,用一种闲聊的语气轻声说:“李婶,这是您和叔吧?叔年轻的时候,看起来真精神。”
李秀莲的哭声一顿,她有些错愕地抬起头,顺着沈铭的目光看向墙上的照片。
仿佛被这句话触动了某个开关,她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一点光。
“他……他那时候是民兵队长,十里八乡有名的壮实后生。”她看着照片,像是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嘴角不由自主地牵起一丝笑意,但那笑意很快又被悲伤淹没,“可惜,走得早……”
“这房子,是叔带着您一起盖的吧?”沈铭继续问道。
“嗯。”李秀莲点点头,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身下土炕的边缘,“那时候穷,没钱请人。都是他下了工,自己去山上砍木头,去河里挖沙。我呢,就给他做饭,递块砖。这面墙,是我俩一块一块垒起来的。院子里那棵槐树,也是我们结婚那年,他亲手栽下的……”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多年的话匣子。
她说起丈夫喜欢在院子里摆弄那些花草,说起他如何在夏天的夜晚,搬个躺椅在槐树下给她扇风,说起他临走前,还念叨着等开春了要把漏雨的屋顶再修一修……
这栋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都浸透了那个男人的气息,都刻满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沈铭就这么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没有劝慰,只是在她偶尔停顿的时候,递上一句“后来呢?”或者“那时候肯定很开心吧?”,引导她说下去。
他发现,【洞察人心】这个技能,最强大的地方,或许不是看穿别人的想法,而是在看穿之后,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情感。
许久,李秀莲说累了,她用衣袖擦了擦眼角,情绪比刚才平复了许多。
“沈主任,让你见笑了。”她有些不好意思。
“怎么会。”沈铭摇摇头,语气真诚,“我倒是觉得很羡慕。能有这么多值得记一辈子的事,挺好的。”
他站起身,走到门口。
“李婶,您放心。这房子承载了您和叔一辈子的故事,没人能随随便便把它当成一堆砖头瓦块给推了。”
说完,他拉开门,走了出去,又轻轻地把门带上。
门内,李秀莲怔怔地坐在炕边,看着墙上丈夫的笑脸,半晌,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仿佛心中积郁了多年的那股气,终于顺了过来。
……
从李秀莲家出来,沈铭没有立刻回家。
他一个人走在青云镇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夜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感觉头脑格外清醒。
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今天走访的一幕幕。
张强夫妻俩对未来生活便利性的焦虑;
倔老头王五对那片承载着家族记忆和邻里人情的院子的守护;
寡居老人李秀莲对那栋作为精神寄托的老屋的执念……
沈铭忽然笑了一下,有些自嘲。
他之前和孙镇长,和镇里所有的干部一样,都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总想着怎么“搞定”村民,怎么用一套标准化的补偿方案去“解决”问题。
可他们忘了,拆迁,拆的从来不只是一栋栋房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和对未来的全部想象。
用冰冷的数字和条款,去衡量滚烫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模拟器里的三条死路,和那条成功率只有5%的活路,区别就在于此。前三条路,都把村民当成了需要攻克的“堡垒”;而唯一的活路,是把他们当成需要倾听和理解的“人”。
他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孙镇长给他的那根烟,夹在指间,却没点燃。
他掏出手机,屏幕的微光照亮了他的脸。
通讯录里,他没有找孙镇长,也没有找县里的任何领导。他的手指划过一个个名字,最终停留在一个有些意外的联系人上。
——市连锁超市采购经理,周敏。
那个当初帮他解决了“青云土豆”销路,精明干练的女人。
电话接通了。
“喂,周经理,这么晚打扰你了。我是青云镇的沈铭。”
电话那头的周敏显然有些意外,但还是客气地回应:“沈主任?你好你好,这么客气干什么。找我有什么事?是不是你们青云镇又有什么新的农产品了?”
“不,这次不是农产品。”沈铭看着远处安静的镇政府大楼,缓缓说道,“我想跟你谈一个合作。或者说,是想请你帮一个忙。”
“帮忙?”周敏的语气里透着好奇。
“对。”沈铭的嘴角勾起一抹谁也看不见的弧度,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我想请你,或者你认识的专业团队,帮我们青云镇做几款……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周敏彻底糊涂了,“给什么东西做包装?土豆吗?你们的土豆不是已经有包装了吗?”
“不是给土豆。”沈铭一字一顿,说出了一句让电话那头的周敏,也让任何一个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的话。
“是给人,给一种新的生活,做一套全新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