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带来的那句“食堂主任问了”,像一颗种子,在林晓燕心里迅速生根发芽。她深知,如果能拿下农机厂食堂的订单,哪怕只是部分点心的供应,对“林记”来说都将是一个质的飞跃——稳定的销量、可观的收入、以及更响亮的名声。
但这事儿,不能等天上掉馅饼。晓燕琢磨了两天,决定主动出击。
农机厂可不是随便能进的地方。门口有保卫科,进出都得登记。晓燕换上了那身省城买的“战袍”,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可靠些,又精心准备了一盒“林记”的招牌点心:桃酥、鸡蛋糕、芝麻薄脆,每样都挑了品相最好的,用干净的油纸包好,放进一个崭新的竹编提篮里。
她没找陈默帮忙引荐——他牵了线,剩下的路得自己走。而且,她隐隐觉得,陈默大概也不喜欢那种套近乎、走关系的做派。
在厂门口,她大大方方地说明来意,找食堂主任,送点样品尝尝。保卫科的大爷看她模样周正,说话有条理,提的东西也干净,盘问了两句就放行了,还给她指了食堂的方向。
农机厂的食堂可比家属院的公用厨房气派多了,宽敞的大厅,一排排整齐的桌椅,空气中弥漫着大锅菜特有的味道。正是备菜时间,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师傅正在忙碌。
晓燕有点紧张,深吸一口气,找到办公室,敲响了门。
开门的是个四十多岁、围着白围裙、身材微胖的男人,脸色有点严肃:“你找谁?”
“您好,请问是食堂张主任吗?”晓燕露出得体的微笑,“我叫林晓燕,是‘林记’点心铺的。我们店的陈默师傅前些天给您送过一些点心,您说味道还行,我今天特意带了些刚出炉的,请您再尝尝,提提意见。”
张主任愣了一下,显然记起了陈默和那包点心,又打量了一下晓燕和她手里的篮子,脸色缓和了些:“哦,是你啊。进来吧。”
晓燕进屋,将点心盒子拿出来,打开,一股新鲜的糕点香气立刻飘散出来。她简单介绍了一下每种点心的特点,重点强调了用料实在、干净卫生。
张主任拿起一块桃酥,掰开看了看酥层,又尝了一口,点了点头:“嗯,是不错。比我们食堂自己做的好吃,也比供销社卖的那些硬邦邦的强。”他又尝了鸡蛋糕,松软香甜,芝麻薄脆更是焦香酥脆。
“小姑娘挺能干啊。”张主任语气里带了些赞赏,“自己开的店?”
“是的,主任。在红星机械厂家属院那边,工商所有备案的。”晓燕赶紧回答。
“量大了,能保证天天这个质量吗?特别是卫生,可不能出一点岔子。”张主任提出关键问题。
“您放心!原料我都选最好的,操作间每天都彻底打扫。量大了我就雇人,但核心的配比和烤制我亲自把关,绝不敢糊弄。”晓燕回答得斩钉截铁。
张主任沉吟了一下:“这样,你先留个地址电话。我们下周有个接待任务,先订二十斤点心,桃酥和鸡蛋糕各十斤,看看效果。要是好的话,以后可以考虑每周固定采购一些,给职工换换口味。”
二十斤!晓燕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强忍着喜悦,连忙记下要求,留下早就准备好的写有地址的纸条(虽然家里没电话)。
从食堂出来,晓燕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阳光洒在农机厂宽阔的道路上,她觉得省城的大楼也就不过如此了!靠自己争取来的机会,滋味格外香甜。
她没直接回家,拐去副食店,买了点肉和平时舍不得买的时鲜蔬菜,打算今晚犒劳一下自己,也感谢一下陈默那“顺路”的一句提点。
回到家属院,正是晚饭时分。晓燕心情好,见人就笑。吴大妈打趣她:“晓燕,捡着钱啦?这么高兴?”
“比捡钱还好呢!”晓燕笑眯眯地回答。
她走到自家门口,却看见一个陌生的姑娘正站在那里,似乎在等人。
这姑娘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一条淡蓝色的“的确良”连衣裙,剪裁合体,脚上是白色塑料凉鞋,梳着两条光滑的麻花辫,辫梢系着同色系的玻璃丝。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带着一股书卷气,在这灰扑扑的家属院里,显得格外扎眼。
她看到晓燕,微微一笑,声音柔柔的:“请问,这里是林晓燕同志家吗?”
晓燕愣了一下,放下手里的菜篮子:“我就是林晓燕。你是?”
姑娘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些,伸出手:“你好,晓燕同志。我叫苏婷,是县文化馆的干事。我看了省报上赵记者写你的那篇报道,特别感动,也很受鼓舞。这次下来搜集个体劳动者中的先进事迹素材,准备做一期墙报,就冒昧找来了,想跟你聊聊,不知道会不会打扰你?”
县文化馆的?因为省报的报道特意找来的?晓燕有点受宠若惊,连忙握手:“不打扰,不打扰。苏同志快请进屋里坐。”
她打开门,把苏婷让进狭小但整洁的屋里,心里还有点懵。文化馆的干事,在她看来可是文化人,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苏婷落落大方地坐下,好奇地打量着这间小屋,目光在角落里那摞点心箱子和略显简陋的灶台上停留了一下,但很快又回到晓燕身上,眼神里充满了友善和探究。
晓燕给她倒了杯水,两人便聊了起来。苏婷很会引导话题,问晓燕创业的初衷,遇到的困难,未来的打算。晓燕渐渐放松下来,挑着能说的说了些。
苏婷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还用笔记本记几下。“真的太不容易了,晓燕同志。”她感叹道,“你真是我们新时代女性的榜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正聊着,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和自行车停靠的声音。
是陈默回来了。
他大概是看到晓燕家门开着,习惯性地朝里面看了一眼。这一看,正好和闻声抬头的苏婷目光对上了。
苏婷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陈默还是那副样子,冲晓燕点了下头,算是打招呼,就要往自己屋走。
“陈默同志?”苏婷却突然站了起来,声音里带着一丝惊喜,“真的是你啊!我刚才还在想,晓燕同志报道里提到的那个热心帮忙的邻居,会不会就是你呢!”
陈默停下脚步,看向苏婷,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
苏婷快步走到门口,笑容温婉:“你不记得我了?去年冬天,县里搞交通安全宣传月,我们文化馆和运输队合作,我去你们队里采访过。你还帮我搬过宣传展板呢。”
陈默似乎想起来了,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点了下头:“嗯。苏干事。”
晓燕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苏婷看陈默的眼神,那明显亮起来的光彩,以及她语气里那份熟稔和惊喜……让晓燕心里突然有点怪怪的,像是不小心咬到了一颗没熟透的杏子,微微的酸涩弥漫开来。
她这才注意到,苏婷和陈默站在一起,一个文雅清秀,一个冷峻挺拔,一个穿着漂亮的连衣裙,一个穿着洗旧的工装……竟然有种说不出的……搭调?
“没想到你住在这里,还帮助晓燕同志做了这么多事。”苏婷笑着对陈默说,然后又转向晓燕,“晓燕同志,你可真幸运,有陈默同志这样的好邻居帮忙。”
晓燕勉强笑了笑:“是啊,陈大哥是帮了我很多。”心里那点酸涩感却更强了。
陈默似乎不太习惯这种寒暄,对苏婷说了句“你们聊”,又对晓燕道:“面粉钱,下次给你。”说完,转身就回自己屋了,留下一个冷淡的背影。
苏婷看着他的背影,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又恢复笑容,对晓燕说:“陈默同志还是这么……话少。”
接下来的聊天,晓燕有点心不在焉了。苏婷又坐了一会儿,约好下次再来详细采访,便礼貌地告辞了。
送走苏婷,晓燕看着那扇关上的门,又看了看陈默那紧闭的屋门,心里乱糟糟的。
文化馆的漂亮女干事,看起来和陈默认识,还对他很有好感……这才是和他一个世界的人吧?自己呢?一个整天围着灶台转、满身油烟味的个体户……
农机厂订单带来的喜悦,好像被冲淡了不少。
晚饭时,她炒菜差点放了两次盐。
原来,不知不觉间,那个沉默寡言、却总在她需要时出现的男人,早已在她心里占据了那么重要的位置。而这份刚刚萌芽、甚至连自己都未必清晰意识到的情愫,突然遇到了潜在的“威胁”,让她猝不及防,心慌意乱。
“林记”的点心事业要迎来新阶段,而晓燕的感情生活,似乎也要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考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