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在萧景珩和沈知微不明不白的暧昧中度过。
萧景珩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不过五日,一套改良后的新式犁具和播种槽便送到了渝县下一王家村农户王老汉家中。
王老汉搓着粗糙的手掌,半信半疑地看着那副加了弧形铁刃的犁具。铁匠手艺不错,两道弧刃在晨光下泛着冷光,犁柄也依沈知微所言改得更为顺手。
“请老丈试用看看。”随行侍卫道。
王老汉的儿子大海是个憨厚壮实的青年,他上前试了试新犁的重量,眼睛一亮:“爹,这犁把子握着顺手。”
地里,老黄牛已套好。大牛扶着新犁,一声吆喝,牛迈开步子。
令人惊奇的是,那加了弧刃的犁头破土时阻力大减,泥土顺着弧面自然翻卷,不再像以往那样死死粘在犁头上。
不过一炷香功夫,竟已犁完了一垄地。
王老汉浑浊的眼睛瞪大了,他颤巍巍地下到田里,从儿子手中接过犁把。只扶了片刻,他便感觉到了不同——牛走得轻松,他扶着也省力,那弧刃似有灵性,总在关键时刻切开顽固的土块。
“神了,真是神了!”王老汉激动得声音发颤,“往年这牛犁上两垄就得喘粗气,今天这都第三垄了,还不见累!”
不远处,沈知微与萧景珩、卓尔悦站在田埂上观察。见王老汉如此反应,沈知微唇角微微扬起。
“去试试播种槽。”萧景珩低声道。
播种槽被抬到新犁好的地上。这是个长约六尺的木槽,槽底均匀分布着小孔,一端装着可转动的轮子,另一端有推手。
王老汉的孙女小丫好奇地凑过来。
沈知微亲自示范,将麦种倒入槽中,推着播种槽沿田垄前行。轮子转动,麦种便从那一个个小孔中均匀落下,疏密一致,深浅相宜。
“小丫,你来试试。”沈知微柔声道。
八九岁的小丫头怯生生地接过推手,稍一用力,播种槽便平稳前行,麦种如细雨般洒落。
她越推越熟练,不过片刻就播完了一垄,比旁边大人手撒的还要整齐。
王老汉看着孙女推着播种槽在田里来回,激动得老泪纵横:“这、这可省了大工夫了,往年撒种,总要几个壮劳力,现在连小丫都能做,还做得这么好。”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田间地头围满了来看稀奇的农户,个个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王叔,这新犁真的省力?”
“你看小丫推的那个槽子,撒得真匀称啊。”
“要是咱们也有这物件,今年春播就不用愁了,快些干完,咱们也能去县城做做活计,攒点家本。”
“……”
卓尔悦摇着扇子,眼中闪过精光:“殿下,沈姑娘这两样发明若真的扩散开来,真的会改变北疆农耕的局面了。”
萧景珩的目光始终追随着田垄间那个纤细的身影。
沈知微正蹲在地上,与王老汉仔细讲解播种槽的使用要领,阳光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仿佛镀了一层金边。
“不仅仅是北疆。”萧景珩缓缓道,“若是推广开来,不知能多养活多少人口。她果真是个奇人阿。”
卓尔悦见殿下如此夸赞沈知微,心中暗忖,看来殿下对这沈姑娘是愈发上心了,看来待交代兄弟们对沈姑娘要更客气些了。
半月后,试用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使用新式农具的农户,播种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耕牛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均匀播种的田地,出苗整齐,长势明显优于传统方式播种的田地。
春耕结束时,北疆已有多户农家主动要求打造新式农具。铁匠铺和木工坊接到的订单络绎不绝,萧景珩顺势下令在各地设立农具作坊,专门生产这两种农具。
一场春雨过后,沈知微再次来到王老汉的田地。只见新绿的麦苗破土而出,整齐如一地排列在田间,如同大地上书写的一行行诗句。
王老汉一家正在田边忙碌,见到她来,全家人都围了上来,小丫更是飞奔过来抱住她的腿:
“沈姐姐,你看苗苗长得多好!”
沈知微弯腰抱起小丫,望向那片充满生机的田野。春风拂过,麦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她致意。
萧景珩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低声道:“知微,你为天下农户做了一件大事。”
沈知微转头看他,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这只是一个开始。农事之中,还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她的目光越过田垄,投向更远的远方。那里,无数农人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与天地争食,而她相信,一定还有更多方法,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得不再那么艰辛。
萧景珩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觉得,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心中装着的竟是万里江山,百姓民生。
他手中的折扇轻轻合拢,在心中做了一个决定。
春风里,新苗茁壮,似乎预示着这个秋天,将会有一个不同以往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