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知青们纷纷默了。
他们本以为这俩人不说相看两相厌,至少也得是个冰炭不相容,怎么听朱迟迟的意思,还有点相爱相杀?
“你这个房子真好,我能过来住几天吗?莫寻真这几天在房间怪吓人的,等她走了我再搬回去行不?”朱迟迟背着手打量,提出无理请求。
很快,叶慕青能告诉他们,她和朱迟迟没有相爱,只有相杀。
“我打人疼吗?”
“疼。”朱迟迟一脸悲愤,谁能有她懂啊。
“那你还敢提出这种要求?”叶慕青算是看出来了,朱迟迟这个人一身的毛病,但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脸皮厚。
换做是别人,早闹翻好几百次了。
“我不就随便说说嘛,说不定你答应了呢?”朱迟迟小声叨叨,被拒绝了也不失望,意料之中罢了。
知青们摇摇头,这家伙没救了,可能是皮痒,每天不被揍两顿吃饭都吃不香。
帮完忙,他们也就要回去。正是饭点,还要回去做饭。
“那啥,我和你们一起做饭行不?”
把他们送到门口,就听到朱迟迟有些不好意思的提出要求。
之前叶慕青和朱迟迟都是自己做饭吃,不爱和其他知青一起吃大锅饭。
叶慕青是想偶尔给自己开小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她一向不亏待自己。要是整天跟着其他知青吃饭,不合口味先不说,光是整天吃玉米糊糊,上吊都没力气。
这个村子并不富裕,一年到头下来,能每天吃玉米糊糊吃到饱,就已经是好日子了。
可想而知,莫寻真贪污的那些补贴,是有多遭人恨。
那都是村民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本想给独自离家的知青们一点安慰,却没想到全进了一个人的腰包里。
“可以啊,但是轮到你做饭的时候你可别偷懒。”金阳答应的爽快,但也是有前提条件。
和叶慕青不一样,朱迟迟独自开火是被其他知青们“开除”了。
导火索还是莫寻真,自此之后朱迟迟就和莫寻真杠上了。直到现在,莫寻真暴露,知青院单独开火的就轮到了莫寻真。
这些事,已经远离知青院的叶慕青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她自己过好日子还来不及呢。
但总有看不惯她过好日子的人出来刷存在感。
“叶知青,你咋搬到这来了?怪难找的,这是你的信。”送信的邮差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
“嗐,住这安静,挺好的。”叶慕青接过信,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赶紧回屋给邮差大哥倒了碗水。
送信实在是一份苦差事,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骄阳,都得骑着自行车出门。遇到难走的山路,还只能步行,反正这个苦叶慕青是受不了的。
“这水真清甜啊!和知青院的井水就是不一样!”邮差大哥喝完水一抹嘴,忍不住夸赞起来。
以前在知青院的时候,他送信偶尔也会讨碗水喝,今天喝了这的水才知道什么叫做差距。
“那是,不然我搬到这干啥!”叶慕青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邮差大哥走后,叶慕青冷哼一声,拆开了信。
知道她的地址,能给她寄信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但这仅有的几个人里,对她抱有善意的,几乎没有。
信是从城里寄来的,准确来说是原主家里寄来的。
看信的语气,应该是她那个妈写的。
乖女儿,你能不能再帮帮家里,妈又怀孕了,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你在乡下粮食多,能不能帮帮妈,妈怀着孩子需要营养。
只看了前面两行字,叶慕青的白眼就翻上了天。
家里揭不开锅,你倒是别怀孕啊!
叶慕青是家里的老大,早些年还好,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爸妈都有工作,双职工家庭就算再不会过日子,生活水平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样的日子仅仅过了几年。
只因为那两口子信奉一个原则,存钱不如存人。
在叶慕青下乡之前,家里的小八已经出生。倒也不是为了拼“耀祖”,在这个家,没有性别优势,男的还是女的在他们爸妈眼里都是一样的。
孩子多了,家里资源只有那么多,就算平均分配,每个人得到的也只有那么一点点。
更何况她妈包二妞为了照顾孩子,把工作“租”了出去。
就是明面上让“亲戚”代班,每个月收取一定的工资,这样不上班在家也能有固定的收入,还能在家里照顾源源不断出生的孩子们。
听起来很不错,但奈何孩子太多了啊!
每个月的那点钱,加上孩子父亲叶涛的工资,加起来也才勉强够家里吃喝嚼用。
于是,在这样一个家里,要想过的好一点,得到更多的份额,只能讨好家里的两个大领导。
或者是,像叶慕青一样从小走街串巷的捡破烂卖钱。
她是老大,毕竟有年纪上的优势,早早就看清了要想过的好只能靠自己努力。
就连现在租房子的钱,也是从小慕青捡破烂的钱里拿出来的。这些钱她藏的很好,没人知道。
眼下包二妞又怀孕了,叶慕青一手把信捏成一团。
下乡以来,叶涛和包二妞自以为孩子大了,该回馈家里了,每个月固定寄一封信过来要钱要粮。
要不是寄信要钱,说不准每天都能收到信。
据她在其他两个地方下乡的二妹和三弟所说,他们那边也是,家里要钱要粮的信就没断过。
换做其他正常家庭,说不准孩子们听说家里吃不上饭了,那不得赶紧给家里寄钱寄粮。
可他们不是正常家庭啊!
从小他们就处在一个竞争关系中,只有生存的压力。不争的孩子只会落到死亡的下场,就像在老大到老八中间没有排序的孩子。
死了就死了,别说其他兄弟姐妹了,就连孩子爸妈都再也没提过。
这种“流水线”式的养孩子方式,能养出什么孝顺孩子来。
反正不管是原主,还是现在的叶慕青,都没觉得这样的父母有什么好孝顺的。
毕竟家里活下来的所有孩子,都是靠自己能力活下来的。
他们这些下乡的孩子,下乡之后才知道,原来家里的生存压力,比外面的压力大得多。离开了那个家,他们在外能过的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