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秋雨下了整整三天,郭春海站在屋檐下,望着雾气缭绕的老黑山。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滴落,在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托罗布老爷子说,这场雨后,红松林里的榛蘑该冒头了。
都检查好装备,他回头对猎队说,雨一停就出发。
乌娜吉正在给每个人分发特制的蘑菇篮--用柳条编成,间隙适中,能让孢子自然散落。老崔往怀里揣了块盐巴,金牙在昏暗的晨光中若隐若现:驱蛇用。
雨势渐小,猎队立刻出发。湿润的山路泥泞不堪,但没人抱怨。所有人都知道,榛蘑就像害羞的姑娘,只在雨后短暂露面,稍纵即逝。
翻过第一道山梁,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浓郁的菌香。格帕欠突然蹲下,拨开一丛湿漉漉的蕨类:这儿!
金黄色的小伞状蘑菇成簇生长,伞盖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郭春海小心地掐断菌柄,断面立刻渗出乳白色的汁液,散发出独特的坚果香气。
正宗的黄油榛蘑,他满意地点点头,品相一流。
采集榛蘑是门精细手艺。太小的不采,要给明天留;太老的不要,口感发柴。乌娜吉教大家用鹿骨刀从根部切断,这样不伤菌丝,来年还能再发。孩子们跟在后面,负责把采过的地方用落叶轻轻盖好,就像给山神盖被子。
正当众人专注采集时,二愣子突然发出一声惊叫。郭春海赶过去,只见他跌坐在一棵倒木旁,面前是几朵鲜艳的红蘑菇,伞盖上布满白色斑点。
毒蝇伞!老崔倒吸一口凉气,幸亏没碰。
这种剧毒蘑菇常与榛蘑混生,是采菇人的噩梦。郭春海立刻召集所有人,现场教学如何辨别:榛蘑菌褶是奶油色,毒菇是雪白;榛蘑有坚果香,毒菇有股怪味......
意外之喜出现在中午。在一片向阳的松林边缘,他们发现了罕见的蘑菇圈--榛蘑自然生长成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完美圆环。托罗布老爷子说这是山神餐桌,鄂伦春人相信吃了能强身健体。
别全采完,老爷子指挥着,留三分之一敬山神。
返程时,每个人的篮子都装得满满当当。乌娜吉还发现了几丛珍贵的猴头菇,长在柞树的伤疤处,毛茸茸的像小猴脑袋。这是宴席上的珍馐,外贸公司高价收购的抢手货。
晾晒成了当务之急。传统的席子晾晒法效率太低,遇上阴雨天还容易发霉。郭春海连夜设计了个简易烘干箱--用旧铁皮桶改造,下面生炭火,上面铺铁丝网。试验效果出奇地好,三小时就能烘干一批,而且颜色金黄不发黑。
这法子妙!老崔啃着烘干的榛蘑,金牙闪闪发亮,比太阳晒的还香!
三天后,当第一批干蘑装箱待运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日本客商临时压价,理由是颜色不一致。原来对方想要纯白的榛蘑,而山里采的多少带点淡黄。
放屁!二愣子气得跳脚,漂白的才雪白,那是有药水!
郭春海没急着争辩,而是请客商来屯里做客。乌娜吉准备了一桌榛蘑全宴:榛蘑炖飞龙、榛蘑炒松仁、榛蘑饺子......最绝的是那道山珍汤,用七种野生菌熬制,鲜得客商差点吞掉舌头。
这才是自然的味道,客商通过翻译感慨,我们不要漂白的了。
谈判桌上,郭春海拿出了杀手锏--由托罗布老爷子监制、乌娜吉开发的野生菌品控标准。从采集时间、处理方法到干燥温度,都有严格规定。更妙的是,每个包装都附有采集人的名字和采集地点,实现全程可追溯。
我们要做品牌,郭春海指着设计好的商标,不是廉价原料。
客商被这番操作折服了,不仅收回压价要求,还主动提出预付30%定金。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外贸公司得知狍子屯的情况后,对这里的榛蘑品质赞不绝口,毫不犹豫地将狍子屯列为了出口示范基地。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狍子屯,人们兴奋不已,奔走相告。
为了庆祝这一喜事,村里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托罗布老爷子身着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精神矍铄地站在舞台中央。他用那独特而悠扬的鄂伦春语,吟唱着古老的采菇谣。歌声婉转,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遥远的山林,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先辈们的智慧。
孩子们围绕着一个精心制作的蘑菇圈模型,欢快地唱着、跳着。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一般,在夜空中回荡。阿尔山也分到了一份特制的榛蘑饼,它开心地摇着尾巴,吃得津津有味。
夜深了,喧闹的庆功宴渐渐落下帷幕,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然而,郭春海却没有丝毫睡意,他独自一人来到了新建的烘干房。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一排排金黄的榛蘑上,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银边,宛如梦幻中的景象。郭春海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这些榛蘑,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他轻轻地拿起一朵,仔细端详着,菌褶间似乎还残留着山雨的清新气息,让人陶醉其中。
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啼叫,与秋虫的鸣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催眠曲。郭春海闭上眼睛,倾听着这大自然的交响乐,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祥和。
明天,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等待着他,但在这一刻,月光如水,夜风轻拂,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那些藏在腐殖土下的秘密,正等待着人们用敬畏和智慧去发现、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