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京城的街巷愈发热闹,晚星医馆门前的青石路,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患者往来。余晚星依旧保持着日出开诊、日落歇业的节奏,对每一位患者都耐心诊治,无论贫富,一视同仁,从未收取过额外费用,遇到家境贫寒的百姓,还会免费赠送草药。
东巷的张阿婆常年受风湿困扰,每逢阴雨天便关节肿痛,无法下床。儿子带着她跑遍了京城各大医馆,都未能根治。听闻余晚星医术高明,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求助。余晚星为张阿婆诊脉后,得知她是寒湿侵入体内,经络不通所致。她不仅为张阿婆针灸通络,还配制了散寒祛湿的药膏,叮嘱她每日涂抹,又教她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
“阿婆,您这病是老毛病了,急不得。”余晚星一边为她按摩穴位,一边温和地说,“按时用药,注意保暖,避免沾凉水,慢慢就会好转。”张阿婆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余夫人,您真是活菩萨!要是早遇到您,我也不用受这么多年罪了。”
不出半月,张阿婆的关节肿痛便明显减轻,阴雨天也能正常行走了。她特意带着自家种的蔬菜,亲自送到医馆,执意要感谢余晚星。“余夫人,这是我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余晚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回赠了一些防疫的草药包,叮嘱她注意身体。
西巷的孩童小宝,误食了不洁食物,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家人急得团团转。余晚星得知后,二话不说,带着药箱亲自上门诊治。她用灵泉水调和止泻退热的草药,制成药汁喂给小宝,又用温水为他擦拭身体降温。忙活了一夜,小宝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腹泻也停止了。
小宝的父母感激不已,想要重金酬谢,却被余晚星婉拒:“孩子没事就好,举手之劳,不必挂怀。”她还特意写下调理肠胃的药方,叮嘱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此事很快在西巷传开,大家都称赞余晚星不仅医术高明,还心地善良。
越来越多的邻里和周边人家,遇到病痛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余晚星。无论是头痛脑热、咳嗽咳痰等小毛病,还是风湿、胃痛等老毛病,余晚星都能妙手回春。她从不摆架子,对待患者如同家人一般,耐心倾听诉求,细致讲解病情和用药方法,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
“余氏娘子的医术真是神了!我家老头子的咳嗽,吃了她开的药,两副就好了。”
“可不是嘛!我上次崴了脚,余夫人针灸了一次,就不疼了,还能正常走路。”
“余夫人不仅医术好,心也好!我家条件不好,她不仅没收诊金,还送了我草药。”
街头巷尾,关于余晚星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茶肆里,说书先生将她的仁善之举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众人听;药铺里,掌柜的向顾客推荐草药时,也会忍不住称赞余晚星的医术;就连学堂里的孩童,也会传唱着“余氏娘子心善良,妙手回春救四方”的童谣。
“余氏娘子医术高明”的名声,不仅在周边区域扩散开来,还传到了京城的其他角落。不少远在城东、城北的百姓,也专程赶来晚星医馆求医。医馆里常常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要排队到午后才能看上病,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余夫人一定会耐心诊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结果。
许兰看着医馆日益红火,心中满是欣慰:“娘,您现在可是京城的名人了!大家都在称赞您呢。”
余晚星却依旧保持着谦逊:“不过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不值得这么称赞。”她转头看向身边的许月,语重心长地说,“月儿,名声越大,责任越重。我们不能因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骄傲自满,更要坚守初心,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许月重重地点头:“娘,我记住了。我一定会跟着您好好学,做一个像您一样仁心济世的医者。”
夕阳西下,晚星医馆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照着余晚星忙碌的身影。她知道,口碑是百姓们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她继续前行的动力。但她也明白,名声越大,越容易引人注目,必须更加谨慎行事,守护好家人和空间的秘密。
而此时,京城的一处宅院深处,一位身着华服的男子正听着手下的禀报,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哦?这位余氏娘子,倒是有些意思。一个普通的医馆妇人,竟有如此能耐,还能赢得这么好的口碑……”
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去查查她的底细,我倒要看看,她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位神秘男子的调查,会给余晚星带来怎样的麻烦?她的名声又会引来哪些不速之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