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城郊防疫点的官兵正顶着疲惫值守,突然看到几辆马车疾驰而来,车身上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几位身着布衣的家丁模样的人,抬着一个个密封的木箱下车。为首的正是许兰,他神色沉稳地走到值守军官面前,递上一张字条:“这是防疫的内服药剂和外用消毒药,还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免费分发给患者和官兵,务必按方使用。”
军官接过字条,又看了看木箱上“清热解毒、防疫驱邪”的字样,心中满是疑惑:“阁下是何人?为何要匿名赠药?”
许兰按照母亲的吩咐,只淡淡回应:“我辈只是略尽绵薄之力,不求功名,只求能助官府遏制疫病,守护百姓平安。”说完,他便指挥家丁将木箱卸下,一一摆放在防疫点的空地上,又留下两名熟悉药剂使用方法的伙计,便带着其他人匆匆离去。
李医官闻讯赶来,看到地上的木箱,连忙打开查看。内服药剂装在一个个小巧的瓷瓶中,标签上写着“每日一次,每次一瓶”,药汁清澈,散发着浓郁的草药香;外用消毒药剂则装在陶罐中,配有喷头,标签上标注着“每日喷洒住所两次”。旁边还放着详细的药方和使用说明,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这药剂看着不一般,先试试效果!”李医官半信半疑,立刻叫来几名病情较轻的患者,让他们服用内服药剂,又让人拿着消毒药剂,在窝棚区各处喷洒。
没过多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服用药剂的患者纷纷表示,原本头晕乏力、发热口干的症状缓解了不少,身体也舒服了许多;而喷洒过消毒药剂的区域,空气中的异味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草药香,不少人原本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
“有效果!这药剂真的有效果!”李医官又惊又喜,连忙组织人手,按照使用说明,将内服药剂分发给所有患者和值守官兵,外用消毒药剂则安排专人负责喷洒,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余晚星和许月也悄悄来到防疫点,隐在人群中观察情况。看到患者们的症状逐渐缓解,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余晚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大半。“娘,您看,药剂真的起作用了!”许月压低声音,眼中满是兴奋。
“嗯,这只是第一步。”余晚星点点头,眼神依旧凝重,“还要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药剂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同时防止疫病复发。”
接下来的几日,许兰每日都会按时派人送来足量的药剂,从未间断。在匿名药剂的助力下,防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新增感染患者的数量大幅减少,已有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好转,不少人已经痊愈出院;窝棚区的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消毒药剂有效阻断了疫病传播的途径,官兵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也大大降低。
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知府耳中。知府大人亲自来到城郊防疫点视察,看到患者们病情稳定,窝棚区秩序井然,心中十分欣慰。他拿着那张匿名赠药的字条,又看了看药方,赞叹道:“这位赠药之人,不仅医术高明,且心怀天下,不求功名,实在令人敬佩!”
他立刻下令,按照送来的药方,组织京城各大药铺批量采购草药,熬制药剂,分发给京城各个区域的百姓,同时在全城范围内推广消毒药剂的使用。官府还张贴告示,告知百姓匿名赠药的善举,安抚民心,让原本恐慌的百姓渐渐安定下来。
随着药剂的广泛使用,京城的疫病防控形势越来越好。城郊窝棚区的封锁逐渐解除,痊愈的患者陆续返回家中;城内百姓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街市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这日,余晚星正在医馆为患者诊治,李医官突然找上门来,手中拿着一份厚礼:“余夫人,您的大恩大德,我和百姓们没齿难忘!”
余晚星心中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想必是李医官通过药方和药剂的特点,猜到了赠药之人是她。“李医官不必多礼,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她笑着将礼物推回,“疫病得以遏制,多亏了官府的全力防控和百姓的积极配合,我只是略尽绵薄之力。”
“不不不,若不是您的匿名赠药,我们恐怕还在苦苦摸索,不知会有多少人遭殃。”李医官坚持道,“知府大人也十分敬佩您的善举,特意让我前来致谢,还说要向朝廷为您请功!”
余晚星连忙摆手:“我赠药并非为了功名,只要百姓平安,便是最好的回报。还请李医官替我多谢知府大人的美意,也请他不必声张,我只想安安心心行医,为百姓做点实事。”
李医官见余晚星态度坚决,只好收回礼物,心中对她更加敬佩:“余夫人高风亮节,实在令人钦佩!日后若有需要,我和官府定当全力配合您!”
送走李医官,许月忍不住问道:“娘,您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是您赠的药呢?”
余晚星摸了摸女儿的头,温和地说:“学医之人,医者仁心为本。我们行医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名利。匿名赠药,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让百姓更加关注疫病防控本身,而不是纠结于赠药之人是谁。”
许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中对母亲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知道,母亲用自己的行动,为她上了生动的一课——真正的医者,不在于名声有多响,而在于是否有一颗关爱百姓、不求回报的仁心。
疫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余晚星并未放松警惕。她依旧每日关注着疫情的变化,时不时派人前往城郊和京城各处查看,确保没有复发病例。而这场疫病,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晚星医馆的仁善之名,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余氏医道的口碑也在京城百姓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