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下午,阳光斜照进远航贸易新总部的总经理办公室,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长长的窗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但比茶香更浓的,是一种需要精心调和的气氛。距离上次采购流程风波已过去几天,表面上的工作照常进行,但那场冲突留下的涟漪,需要萧远亲自来抚平。
萧远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两份人事档案——一份是周伟华的,厚实,记录着从摆地摊到打通苏联贸易线的点点滴滴;另一份是赵斌的,崭新,却充满了名校背景和外企履历的光环。他需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之间,找到一种能让公司这幅画卷更加绚烂的调和方式。
“小陈,”萧远按下内部通话键,“请周副总先过来一下。”
“好的,萧总。”
不一会儿,敲门声响起。周伟华推门进来,脸色比起前几天缓和了不少,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郁结。他走到办公桌前的椅子坐下,动作幅度比平时小了些,似乎有些拘谨。
“远哥,你找我。”周伟华的声音比平时低沉。
萧远没有立刻切入正题,而是拿起桌上的紫砂壶,给周伟华倒了一杯刚泡好的熟普,推到他面前。“伟华,尝尝这茶,云南那边搞来的,据说有些年份了。”
周伟华有些意外,接过茶杯,象征性地抿了一口。“嗯,还行,挺润的。”
萧远自己也端起一杯,慢慢品着,像是闲聊般开口:“还记得咱们刚来深圳那会儿吗?挤在招待所的小房间里,算着每天的开销,琢磨着下一顿饭在哪里。那时候,可没想过能坐在这公室里喝这样的茶。”
周伟华听到这话,神情放松了些,眼神里也多了几分追忆:“怎么不记得。那时候真是难啊,要不是远哥你带着我,我可能早就回老家了。谁能想到,这才两年多,公司就……”他环顾了一下这间宽敞气派的办公室,后面的话没说出来,但意思很明显。
“是啊,发展太快了。”萧远放下茶杯,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快得我们都有些跟不上。伟华,你是公司的元老,是从最艰苦的时候一起拼杀出来的兄弟。没有你,公司在初期打通那些关节,搞定那些难缠的供应商和物流,不可能那么顺利。你的魄力,你对市场的敏感,还有你对兄弟们的仗义,这些都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萧远最看重的地方。”
周伟华听着这番话,胸膛不自觉地挺起了些,脸上的阴霾散去了大半。他重重点头:“远哥,我周伟华没啥大本事,就是认准了你这个人,认准了公司这条船。只要你指方向,我肯定拼命往前划!”
“我知道。”萧远欣慰地笑了笑,但随即话锋一转,“但是伟华,船小了,靠力气和义气能划得动。现在咱们的船越来越大了,甚至要开出海,驶向更远的地方。这时候,光靠力气就不够了,还需要航海图、罗盘、甚至天气预报系统。要懂得借助风浪,也要懂得规避暗礁。”
周伟华的表情又严肃起来,他明白萧远要说什么。
“赵斌提出的那些流程规范,”萧远看着周伟华的眼睛,“你可能觉得繁琐、死板,甚至觉得他不近人情。但你想过没有,如果公司只有十个八个项目,你周伟华当然可以每个都盯着,靠你的经验和人脉去把控风险。但如果将来同时进行一百个、一千个项目呢?你盯得过来吗?还能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吗?”
周伟华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又发现无从反驳。他管理供应链团队以来,已经隐隐感觉到随着业务量暴增,单靠个人威信和经验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
萧远继续说道:“制度的作用,就是把你的经验,把公司趟过的坑、吃过的亏,变成一套标准化的东西。让后来的人,哪怕能力暂时不如你,只要按照制度执行,就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能保证一个基本的水准。这就像给船装上了龙骨和舵,让船更能经风浪,也更稳当。这不是不信任你,恰恰是为了让你能从繁琐的事务里解脱出来,去关注更重要的战略方向。”
这番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周伟华陷入了沉思。他之前更多是感性地觉得赵斌在挑战他的权威,在否定他过去的工作方式,却从未从公司发展的宏观角度去思考过制度化的必要性。
“可是远哥,”周伟华还是有些不服,“赵斌那人,太较真了,一点都不懂得变通。那天你也看到了,就差那几天时间,他非要卡着……”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萧远接过话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而执行的人需要懂得权衡利弊,懂得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赵斌的优势在于他的专业和严谨,这是他多年外企工作形成的习惯,也是我们请他来的目的。但他的不足,可能就是对国内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对我们这种从草根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特有的‘江湖气’和灵活性,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萧远站起身,走到周伟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所以,我需要你,伟华。我需要你用你的经验、你的变通能力,去弥补赵斌可能存在的‘刻板’。但同时,我也希望你能从赵斌身上,学到那种建立体系、用流程管理大规模团队的思路和方法。你们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互补的。”
周伟华抬起头,看着萧远,眼神复杂。他明白了萧远的良苦用心,这不是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希望他和赵斌能形成合力。
“远哥,你的意思我懂了。”周伟华长长吐出一口气,“是我之前想岔了,光顾着置气。以后……我会注意和赵经理的沟通方式,该坚持原则的时候,我也配合。但他要是还那么不近人情,我可不会一直忍着。”
萧远笑了:“该坚持的当然要坚持。业务一线的实际情况最重要。这样,关于采购流程,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于像那家羽绒服厂这样合作多年、信誉良好的伙伴,经过审核后纳入名录。名录内的供应商,采购流程可以简化,比如不用每次都搞三方比价,定期评估就行。但对于新供应商,必须严格执行赵斌制定的规范。你觉得怎么样?”
周伟华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既保证了效率,又控制了风险。远哥,还是你厉害!”
“这只是个初步想法,具体细则,需要你和赵斌一起商量着制定出来。”萧远强调道,“这既是给你的业务灵活性,也是给赵斌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框架。你们需要合作。”
“我明白了。”周伟华这次答应得痛快了许多。
“好,那你先回去忙吧。顺便叫赵斌过来一下。”
“行。”周伟华站起身,走到门口,又回头对萧远说,“远哥,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看着周伟华离开的背影,萧远微微点头。搞定周伟华,关键在于“情”与“理”的结合,肯定其功劳和不可替代性,同时引导其看到更大的格局和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
几分钟后,敲门声再次响起,赵斌走了进来。他依旧穿着笔挺的西装,步伐稳健,表情平静,带着职业化的冷静。
“萧总,您找我。”赵斌在萧远对面坐下,姿态端正。
“赵经理,请坐。”萧远同样给他倒了一杯茶,“这几天工作还顺利吗?”
“谢谢萧总关心。除了上周与周副总那边关于采购流程的一些分歧需要后续跟进完善外,其他工作都在按计划推进。运营管理部的岗位职责梳理和初步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正在组织部门内部培训。”赵斌的回答条理清晰,公事公办。
萧远点点头,表示认可:“效率很高。赵经理,你的专业能力和你带来的这套管理体系,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请你来的原因。公司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经营的关键转折点,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未来很容易出大问题。你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
赵斌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神色,但很快恢复平静:“萧总过奖了,这是我分内的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赵经理,”萧远话锋一转,语气依然平和却带着分量,“管理不仅仅是制度和流程,更重要的是管人,是理解人性,是适应环境。”
赵斌微微挺直了背,做出倾听的姿态。
“周伟华周副总,你是了解的。他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他没有你这样的名校背景和光鲜履历,但他对市场的直觉、他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在关键时刻的魄力,以及他手下那帮兄弟对他的死心塌地,这些都是公司能在初期杀出重围的核心竞争力。”萧远缓缓说道,“他可能不像你那样习惯一切按章办事,他更看重结果、信任和效率。这种方式在创业期非常有效,但也确实如你所说,隐藏着风险,不适应公司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赵斌沉吟了一下,说道:“萧总,我理解周副总的贡献和特点。但正因为公司要发展,才更需要用制度来代替人治,用流程来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严格的流程可能会损失一点眼前的效率,但能规避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你说得对,原则上是这样。”萧远表示赞同,但接着问,“不过,赵经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家羽绒服厂家,周副总敢于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信任他们?仅仅是因为合作时间长吗?”
赵斌推了推眼镜:“请萧总指教。”
“不仅仅是因为时间。”萧远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一种超越合同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是通过一次次关键时刻的互相支持、一次次困难时期的共渡难关积累起来的。这种非正式的‘社会资本’,在很多情况下,其约束力和效率甚至高于一纸合同。这是中国特定商业环境下的一种现实,可能和你之前在外企遇到的情况有所不同。”
赵斌陷入了思考,他之前确实更多从理论和管理通则出发,对这种基于“关系”和“信任”的商业行为,潜意识里是有些排斥的,认为其不透明、不可控。
萧远继续说道:“我请你来,是希望用你的专业,把周副总他们的那些宝贵的‘经验’和‘信任资本’,逐步转化、沉淀为公司的‘制度资本’和‘流程资本’。而不是用一套僵化的制度,去扼杀他们赖以成功的活力和灵活性。这需要你对公司的历史、对国内的商业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融入,需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这番话点出了赵斌可能未曾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不足——对本土情境的适应性问题。赵斌是个聪明人,他听懂了萧远的暗示。
“萧总,您的意思是,我需要更……接地气一些?”赵斌试探着问。
“可以这么理解。”萧远肯定道,“制度是为了业务服务,而不是业务为了制度而存在。一套再完美的制度,如果严重脱离业务实际,甚至阻碍业务发展,那它就不是好制度。你的价值,在于如何设计出一套既规范、又能高效支撑业务、还能被业务团队理解和接受的制度。这需要你和业务负责人,尤其是和周副总这样的核心人物,进行大量深入的沟通和协作,而不是简单的下发规定和要求执行。”
赵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之前或许有些过于迷信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外企的成功经验,潜意识里带着某种优越感,忽视了远航贸易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本土民营企业的特殊性。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萧总。之前我可能有些……急于求成,方式方法上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赵斌的态度明显软化并开始自我反思。
萧远见火候差不多了,便抛出了组织调整的方案:“为了更好的协调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我决定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微调。正式任命周伟华为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贸易业务和供应链体系。你的职位不变,仍然负责运营管理部,全力推动公司的流程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
赵斌仔细听着,这在意料之中。
萧远接着说道:“但是,为了促进业务和管理的融合,我要求,运营管理部在制定和推行涉及业务板块的重要制度和流程时,特别是采购、物流等核心环节,必须与周副总充分协商,重大决策需征得他的同意。同样,业务部门也需要尊重和严格执行经过协商确定后的制度。你们俩需要建立一种定期沟通、共同决策的机制。”
这个安排,既明确了赵斌在专业领域的职权,又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周伟华的业务权威和丰富经验纳入到管理决策流程中,避免了未来的直接冲突。不是谁管谁,而是共同负责。
赵斌迅速权衡了一下,这个安排虽然限制了他单独决策的权力,但同时也将周伟华拉到了支持制度落地的同一战线,减少了执行阻力,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他当即表态:“萧总,这个安排很合理,我完全同意。我会主动加强与周副总的沟通协作。”
“很好。”萧远满意地点点头,“另外,关于供应商管理,我和周副总有个初步想法,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制度,对长期合作的优质伙伴给予流程上的便利。这个具体的方案,就由你牵头,会同周副总和供应链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尽快拿出一个可操作的细则。”
“没问题,萧总。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既能控制风险,又能提升效率。我会尽快落实。”赵斌对此表现出很高的专业兴趣。
“那就这样。希望你们能尽快磨合好,形成合力。”萧远端起了茶杯,这是送客的意思。
“请您放心,萧总。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赵斌站起身,恭敬地欠了欠身,转身离开了办公室,步伐似乎比来时更轻快了一些。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萧远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处理人的问题,往往比处理商业问题更耗费心神,但也更有成就感。他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内耗,将潜在的破坏力转化为了建设性的合力。意识中,系统界面悄然浮现一条提示:【管理决策:成功调和核心团队成员矛盾,团队凝聚力小幅提升,管理经验值增加。】萧远嘴角微扬,这比赚到一笔快钱,更让他感到踏实。
他拿起内部电话:“小陈,通知周副总和赵经理,如果他们晚上没有其他安排,我请他们一起吃个便饭,地方他们定,放松聊聊。”
有些默契,需要在工作场合之外,用更轻松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平衡之道,在于张弛有度,刚柔并济。这场内部的风波,看来可以顺利度过了。公司的航船,在经过这番小小的调整后,将朝着更远的目标,更稳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