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社会的紧急斡旋与道德施压
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
在秘书长主持下,超过一百个国家代表发言。巴西、德国、印度尼西亚等中间力量代表呼吁:“这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冲突,更关乎全人类的命运。我们呼吁立即停火,回到外交轨道!”
瑞士、瑞典等中立国提出具体提案:在争议空域设立“非军事区”,由中立国舰队进行监督隔离。
甚至法国代表出人意料地发言:“欧洲不会为了一场在太空的决斗而葬送于核火焰之中。我们敦促我们的盟友(美国)保持最大限度克制。” 这显示了北约内部的深刻裂痕。
“前领导人集团”的公开信:
包括美国前总统、中国退休资深外交官、俄罗斯前领导人等在内的二十多位国际重量级政治元老,联合发表措辞恳切的公开信。信中警告:“政治家的责任是保护人民,而非将他们带入毁灭。我们这一代曾生活在核恐怖的平衡下,深知其愚蠢。请现在的掌权者展现智慧和勇气,立即为局势降温。” 这封信在全球媒体上获得巨大曝光。
二、 美国国内:理性力量的艰难反击
国会内的制衡:
参议院资深议员、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与总统同党派)公开反驳麦卡锡的激进言论:“参议员先生的豪言壮语听起来很解气,但谁能对随之而来的数百万甚至上亿人的死亡负责?我们需要的是让美国士兵回家,而不是开启末日。”
一部分来自摇摆选区的议员开始担心战争升级对经济和自己选情的毁灭性影响,私下组成“冷静同盟”,向白宫施压,要求寻求外交解决。
媒体与学术界的反思: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刊发重磅评论,标题如《我们真的要为了一艘战舰的沉没而赌上国家存亡吗?》、《警惕“末日机制”被非理性情绪绑架》。
麻省理工、哈佛等顶尖大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核战略专家联合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从专业角度分析,证明对等核报复是必然结果,不存在“有限核战争”的可能性,呼吁重启热线沟通。
民众的觉醒与反战浪潮:
此前被悲愤情绪淹没的沉默大多数开始发声。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爆发了越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战游行,人群高举“不要以我们的名义发动核战!”、“理性的声音在哪里?”的标语。阵亡士兵家属代表哽咽发言:“我的儿子已经为国旗牺牲,我不想让整个国家为他陪葬!”
三、 中国内部:一致的克制与外交攻势
高层的定力:
领导人再次发表讲话,语气沉稳而坚定:“中国取得了防御作战的胜利,但我们追求的不是霸权,而是和平。我们注意到了美国国内的危险言论,也听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中方始终抱着最大诚意,愿随时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美方进行任何级别的对话。”
这番表态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好评,将“克制”和“负责任”的形象与美国国内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占据了道德和外交制高点。
民间的一致呼声:
在官方引导和自身对和平的渴望下,中国民间舆论一致呼吁“保持战略定力”、“防止狗急跳墙”、“争取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网络空间充满了对一线官兵的致敬和对和平的期盼,几乎没有狂热的升级言论。
四、 关键的秘密渠道
中美后台沟通:通过第三方(如新加坡)或现有热线,双方高级官员进行了数次接触。中方明确传达底线:不寻求进一步军事行动,但若美方使用核武器或攻击本土,必将招致对等毁灭性报复。同时,也暗示了谈判的可能性。
莫斯科的幕后调停:俄罗斯出于自身安全及重塑大国地位的考虑,积极在美中之间传话,试图促成一场紧急峰会。
______
本章结尾:
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冷静的呼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撼动华盛顿的决策氛围。美国总统在椭圆办公室内,看着桌上并排摆放着的鹰派要求立即行动的军事计划草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停火呼吁,深知自己接下来的选择,将真正决定人类的命运。战争的扳机,在这一刻,似乎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