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浓烈,蝉鸣在热浪中被撕扯得愈发高亢,仿佛要冲破这炎炎夏日的束缚。老灶台的木门紧闭着,抵挡着外界的暑气,然而,突然传来的“咚咚”敲门声,却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这片宁静。
炎耀正站在灶台前,手中的勺子里装满了花椒,他正准备将这些香料撒入正在沸腾的卤锅中。然而,突如其来的敲门声让他手一抖,勺子里的花椒像被惊扰的蜂群一般,纷纷扬扬地落入汤中,在滚烫的卤汤里打着旋儿。
炎耀连忙放下勺子,快步走到门口,打开门,只见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站在门外,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校长手中紧紧攥着两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信封的边角因为被汗水浸湿而微微发皱。
“考上了!俩孩子都考上京城一中了!”校长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仿佛比那卤汤的沸腾还要急切。他的眼镜因为兴奋而滑落到鼻尖,却也顾不上推一推,只是满脸笑容地将录取通知书递到炎耀面前。
班主任站在一旁,眼眶微红,她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袋水果糖,塞进炎耀的手中,轻声说道:“以后去了一中,可别忘了回小学看看……主要是,别忘了给
小学的最后一天,炎耀炎昭推着小推车,在校园里最后走了一圈。三年级的孩子们追着车跑,喊着“耀哥昭哥别走”,手里举着画了卤鸡爪的贺卡。校长拉着两人在旗杆下合影,背景是他们曾经帮着刷过的黑板报,上面“毕业快乐”四个字,还是炎昭用糖稀写的。
“以后常回来,”校长摸着两人的头,指腹蹭过他们手上的薄茧——那是揉面、剁馅磨出来的,“学校食堂师傅说,早就想跟你们学做桂花凉糕了。”炎耀笑着点头,往校长手里塞了个刚蒸好的糖火烧:“您放心,等开学前,我们来给全校老师做次‘谢师宴’。”
胡东东拿着成绩单蹲在老灶台后院,眼泪吧嗒吧嗒掉在试卷上,把“数学62分”的数字晕成了一团蓝。“我爸说要送我去国际学校,”他抹着鼻子,手里的成绩单被攥得皱巴巴,“可我想跟你们去一中……”
炎耀往他嘴里塞了块卤牛肉:“哭啥?你爸不是有酒店吗?让他给一中捐个实验室,说不定就能进了。”这话刚落,胡东东的爸爸就开着宾利来了,手里捏着张支票:“已经跟一中校长谈好了,建个‘美食创新实验室’,东东去那当‘荣誉研究员’。”
胡东东突然跳起来:“我不要靠我爸!”他冲进厨房,往灶台上一拍:“我要凭本事!从今天起,我跟着你们学做点心,明年考进一中的烹饪社团!”结果第二天,他就把面团揉成了疙瘩,还差点把蒸笼烧了,逗得炎耀炎昭直笑。
暑假的老灶台,比往常更热闹。炎耀炎昭推出了“一中预备役套餐”:给要军训的学生做“扛饿牛肉干”,用老卤汁腌过再风干,嚼起来越嚼越香;给要补课的学生做“醒脑薄荷糕”,往糯米里掺了薄荷叶碎,凉丝丝的能赶走困意。
小宇每周都来帮忙,他已经升了初二,个子蹿高了半头,正帮着给凉糕切块。“一中的食堂师傅说,等你们去了,就把窗口承包给你们,”他边切边说,眼睛亮闪闪的,“到时候我天天去蹭饭。”
胡东东也没闲着,每天顶着太阳来学做点心。虽然还会把糖霜撒成“沙尘暴”,但包的小龙虾包子已经有模有样,咬开时能看见完整的虾肉——他偷偷请酒店的大厨教了三回,就为了在开学前,能给炎耀炎昭露一手。
八月末的清晨,老灶台的门槛上摆着三封一中录取通知书,红得像卤汤里的辣椒油。炎耀炎昭胡东东蹲在门口,用手指摸着上面的校徽,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和老灶台的炊烟缠在一起。
“开学第一天,咱带啥去?”胡东东突然问,手里转着个刚包好的糖火烧。炎昭掏出个笔记本,上面写着新菜单:“早餐带酱肉包,课间操卖酸梅汤,晚自习前……咱偷偷在操场摆摊,卖麻辣田螺!”
小宇背着新书包跑过来,手里举着张画:“这是我画的一中食堂平面图,窗口就在篮球场旁边,我下课就能跑过去帮忙!”画纸上,三个小人举着蒸笼,旁边写着“老灶台分校”,逗得大家直笑。
灶膛里的火“噼啪”响着,卤锅里的香气漫出胡同,混着少年们的笑声,像首热闹的歌。或许未来的路还长,或许一中的课堂比揉面更难,但只要他们还能凑在一块儿,还能为了一个包子的馅料争得面红耳赤,还能在烟火气里盼着明天的太阳,这日子就永远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而属于他们的一中故事,就像老灶台刚蒸好的包子,正冒着热气,等着被揭开盖子的那一刻——香得让人忍不住踮脚,甜得让人忘了等待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