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光学专家提出的“等离子屏蔽”问题,像一尊无形的石碑,沉甸甸地压在了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的心头。
“等离子屏蔽?”飞控小组的负责人,失神地喃喃自语,“那不就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都会遇到的‘黑障区’吗?期间所有的无线电通信都会中断。我们怎么可能让光束穿透那道由烈焰构成的墙壁?”
“是啊,”另一位通信专家也面色凝重地补充道,“火箭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等离子体,其温度和密度,甚至比再入大气层时的还要高。别说是激光了,就是x射线都很难不受干扰地穿透。这在物理上,是无解的。”
刚刚还兴奋不已的专家们,此刻都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他们攻克了发动机的节流,攻克了火箭的控制,却输给了火箭自己喷出的尾焰。
王建国博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看着何维,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本以为这位年轻人能再次创造奇迹,但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似乎是上帝亲自设下的禁区。
“看来,”他声音沙哑地说道,“我们只是把一个‘物理极限’,换成了另一个更难逾越的‘物理极限’。”
整个会议,似乎将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败宣告结束。
然而,自始至终,何维的脸上都没有出现丝毫的沮丧。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所有人的分析,那双深邃的眼眸里,闪烁着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如同解开一道宇宙终极谜题时的专注与兴奋。
“各位,”他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却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你们说的都对。从能量的角度看,我们确实无法用一束光,去对抗一堵由等离子体构成的能量墙。任何试图提高激光功率来‘烧穿’这堵墙的尝试,都是愚蠢且徒劳的。”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但是,谁说,我们一定要跟它比拼‘能量’呢?”
“我们为什么要跟一个野蛮的巨人去比力气,而不是用‘信息’去战胜它呢?”
“信息?”这个词,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何维走到电子白板前。
他没有画任何复杂的物理模型,而是写下了一个名字——克劳德·香农。
以及克劳德·香农的“信道容量定理”。
“信道容量定理告诉我们,”何维的声音,带着一种布道者般的感染力,“在一个存在噪音的信道里,信息能否被准确地传递,其核心不完全取决于信号的功率有多强,更取决于信号的‘编码方式’有多么优秀,以及它所携带的‘信息熵’有多高。”
“简单来说,”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等离子体是一个极其吵闹的‘噪音’制造者。它会污染我们的信道,淹没我们的信号。”
“我们过去的思路,是想把我们的‘激光信号’的声音,喊得比噪音更大。但事实证明,我们喊不过它。”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语言’。”
“我们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拥有极高辨识度的‘语言’。这种语言,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音节,能够穿透噪音的墙壁,到达接收者的耳朵里,接收者也能从一片混乱的背景噪音中,识别出信号,并立刻还原出整句话的完整含义。”
这番充满了信息论哲学的讲解,让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听得云里雾里,但又不明觉厉。
“何总工,”那位光学专家,壮着胆子问道,“您说的这种‘新语言’,具体是指什么?”
何维笑了。
是时候揭晓那个来自他脑海深处,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但又牢牢植根于现实工程技术的终极答案了。
“它的实现,需要两项技术的协同作战:自适应光学与扩频通信。”
“首先,自适应光学。”何维解释道,“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干扰,不是均匀的,而是一种瞬息万变的‘湍流’。就像透过篝火看对面的景物,景物会扭曲、会跳动。”
“传统的激光器,发射的是一束固定的光。而我们的【天枢】系统,将在激光发射端,增加一个由数百个微型变形镜组成的‘自适应光学校正矩阵’。”
他调出【昆仑引擎】的模拟动画。
“火箭上的接收器,会实时地将接收到的‘扭曲’光斑信息,以极高的速度反馈给发射端。我们的‘校正矩阵’,会根据这个反馈,在一秒钟内进行数万次的反向预畸变调整,主动地抵消掉等离子体湍流带来的影响。这就好像一个神枪手,在面对一个左右横跳的目标时,他打出的不是直线,而是一条预判了对方走位的弧线,最终确保子弹能精准命中。”
“但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何维继续说道,抛出了更核心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编码,也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将采用军事通信领域的‘码分多址’cdmA扩频技术,来对我们的激光信号进行编码。”
这个词,让在场的通信专家瞬间睁大了眼睛。
“传统的激光通信,像是只有一个人在说话,噪音大了,你就听不见了。”
“而cdmA技术,”何维解释道,“就像是我们同时派出了成千上万个‘信使’,每个信使都说着我们独有的‘密码暗号’,并且他们说着同样一句话的不同片段,从四面八方冲向对面的接收者。”
“等离子体这个‘噪音’魔鬼,可能会干掉我们99%的‘信使’。但是,只要有1%的‘信使’能够穿过火线,只要接收者听到了哪怕几个零碎的‘密码片段’,他就能凭借我们预设好的‘密码本’,立刻从一片混乱的战场噪音中,识别出哪些是自己人说的,并瞬间将这些碎片,拼凑还原出完整、准确的定位信息!”
“自适应光学,解决了‘瞄得准’的问题。cdmA激光扩频,解决了‘听得清’的问题。”
“这不是魔法。”何维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这是将光学、通信与算法工程推向极致后,必然诞生的工程奇迹。”
……
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何维所描绘将多种前沿技术完美融合的严谨工程逻辑彻底震撼了。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在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天堑时,并没有召唤神龙,而是冷静地,将炮兵、步兵和工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组合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合成化军队。
……
一个月后。
何维亲自编写了全新的“自适应光学校正算法”,并由红旗光电制造出第一套“cdmA激光调制解调器”。
【天枢】激光导引系统,迎来了它联合测试。
还是那片波涛汹涌的南海。
还是那枚小型的探空火箭。
当它再次拖着长长的等离子体尾焰,呼啸着向“东方港”号回收平台高速下降时。
指挥中心里,屏幕上那代表着原始激光信号的窗口,再次被一片狂暴的毫无规律的雪花点所吞没。
信号在宏观层面中断了。
然而,在那片混乱的噪点旁边,另一个全新的窗口里。
一个由【天枢】系统那强大的解码算法,实时“还原”出来的,代表着火箭精确位置的绿色十字光标,却像一颗被钉在屏幕中央的钉子,稳定得不可思议!
【横向偏差:+0.02米】
【纵向偏差:-0.01米】
【垂向速度:1.2米\/秒】
所有数据,都清晰、稳定,以每秒上百次的频率,疯狂刷新着!
“信号锁定了!”
一位负责测控的年轻工程师,看着那个稳如泰山的绿色十字,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破了音。
指挥中心里,在经历了短暂的呆滞之后,爆发出了一阵排山倒海般的,足以掀翻屋顶的狂热欢呼!
他们成功了。
他们真的用工程与算法的极致,战胜了烈焰。
他们真的,在那片象征着物理极限的“黑障区”里,点亮了一盏指引归途的明灯!
所有的技术拼图,在这一刻被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
从发动机的再生冷却,到燃烧谐振的抑制;从深度节流的实现,到着陆引导的难题……
通往“可回收火箭”这条荆棘之路上,所有的拦路虎,都已被何维率领着他的团队,一一斩于马下。
何维平静地看着屏幕上那个完美的绿色十字。
他缓缓地站起身,目光越过指挥中心里那些欢呼的人群,投向了窗外,那片蔚蓝的,一望无际的南海。
在他的身后,巨大的屏幕上,已经切换成了一张全新的,令人血脉贲张的设计图。
那是一枚通体洁白,线条流畅,充满了未来科技美感的中型运载火箭。
它的第一级,整齐地并联着九台【祝融一号E型】发动机。
在它的整流罩上,印着一个是三个篆体汉字。
【神行者】。
何维转过身,面向他那群已经从一次次不可能的挑战中,淬炼成钢铁之师的研发团队。
“火箭总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