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把宋家那片空地晒得暖融融的,原先半人高的荒草被连根拔尽,露出平整的黄土地,石灰粉画的界线在阳光下泛着白,像给这块地镶了道框。空地中央立着五把铁锹,崭新的木柄缠着红绸,风一吹,红绸晃悠悠的,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股盼头——这是要给“宋记食品坊”奠基了。
超市的货架空了又满,林薇和楚瑶早看出了门道:光靠卖别人的货,挣的是中间那点薄利,要是能把自家的酱菜、卤味做成批发生意,不光自家超市够卖,周边供销社、小卖部都能送,路才能越走越宽。可这想法刚冒头,就撞上了硬茬。
楚瑶把一张坐标纸铺在八仙桌上,上面用铅笔描了密密麻麻的框和箭头,连“茶叶蛋煮制”都拆成了“冷水下锅—大火煮沸5分钟—转小火焖20分钟”的步骤。“以前煮卤味,盐是‘一小勺’,火候看‘冒大泡’,批量做可不行。”她指着纸上火候那栏,指尖点了点“25分钟”那个数字,“得精确到克、精确到分钟,不然这锅咸那锅淡,顾客下次就不买了。”
林薇没接话,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条,是她去卫生防疫站问来的规矩:“人家说,没有卫生许可证,连门都别想开。还说咱们上次带的酱菜样品,玻璃罐没消毒,里面沾了点霉点——这就是家庭做法和工厂的差别。”
宋卫民看她们俩愁得皱眉头,揣了两罐刚腌好的黄瓜和卤鸡爪,骑着自行车就往县里跑。结果傍晚回来时,自行车筐里的罐子原封不动,他嗓子哑着说:“人家说咱这是‘土法子’,细菌数不达标,连检验报告都没法出。”赵金凤端来碗姜汤,看着儿子通红的眼眶,忍不住叹:“哪能这么容易?不行再想想辙。”
转机是在周晓芸家的饭桌上来的。周斌夹了口宋家送的蜜枣,听宋卫民说这事,放下筷子就琢磨:“你们缺个懂行的人领路。”他转身回屋,写了封信,又特意嘱咐:“我老同学王工程师在市食品研究所,就好这口传统点心,你们带两罐刚做的蜜枣去,别带放久了的。”
林薇和楚瑶第二天一早就搭拖拉机去市里,找到王工程师时,老头正对着一堆报表皱眉。楚瑶把用油纸包好的蜜枣递过去,油纸角上还贴了张小纸片,写着“蜜枣:红枣500g、冰糖300g、清水200ml,煮制40分钟”。王工程师先捏着纸片看了两眼,又咬了口蜜枣,眉头慢慢舒展开:“味道是真地道,就是这纸片上的数,还得再校准。”
往后半个月,王工程师来了三趟宋家屯。第一次就指出老灶台的问题:“灶沿积油污,擦都擦不干净,得改成倾斜的台面,污水直接流进排水沟。”第二次带了个小秤来,蹲在临时灶台前,把八角、桂皮一个个称:“卤鸡爪,八角每千克放8克,多了发苦,少了没味。”第三次来,手里攥着张“厂房卫生标准”,给赵金凤讲:“工人进车间前,得先洗手、换白褂,白褂子每天要煮一遍消毒——您老爱干净,这事交给您,我放心。”
赵金凤听得仔细,还拿个小本记着,末了给王工程师装了袋刚烙的葱花饼:“王工,您下次来,我给您做小米粥,您上次说胃里泛酸,喝这个软和。”王工程师接了饼,笑哈哈的:“你们这家人,实在。”
招聘告示贴在村口老槐树上,没半天就围满了妇女。张婶的女儿小芳攥着衣角,小声问楚瑶:“我没读过书,怕记不住步骤……”楚瑶拉着她的手,从兜里掏出张彩色卡片,上面画着洗枣、煮枣的步骤,连“戴手套”都画了个小手套:“你看,按这个来,记不住就看卡片,我教你。”
赵金凤站在旁边,眼睛跟筛子似的打量来人。张婶走过来时,她先抓过对方的手——手上有干农活磨的老茧,指甲缝却干干净净的。“桂兰,你以前帮我腌过萝卜,知道怎么选好萝卜。”赵金凤拍了拍她的手背,“就冲你这干净劲儿,留下!”
宋卫东也没闲着,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周边几个村,找到种玉米、大豆的老农户:“叔,以后您家的玉米,我们按比市价高两分钱的价收,用来做卤味的配料,您要是愿意,咱们签个长期的约,省得您愁卖。”老农户笑得皱纹都堆起来:“卫东,你这孩子实诚,我信你!”
最后招了十五个女工,全是附近村的媳妇、闺女。楚瑶给每个人发了件白褂子、一顶白帽子,还特意把小芳和王素芬分在一组:“素芬,你多带带小芳,有不懂的咱们一起琢磨。”小芳捏着白褂子,眼眶有点红:“谢谢楚瑶姐。”
奠基的日子选在秋分,天刚亮,村里的人就往空地赶。李支书扛着个红布包来,里面是块刻着“宋记食品坊”的木牌;周斌带了两瓶酒,说要给奠基石“添点喜气”;王工程师也来了,手里攥着张修改好的厂房图纸。
八仙桌上摆着图纸、铁锹,还有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赵金凤说,奠基要吃点发面的,图个“发家”的彩头。林薇站在桌前,看着围着的乡亲,声音亮堂堂的:“今天咱们奠基,不是宋家自己的事。以后咱们村种的菜、养的鸡,优先收来做原料,让大家的收成能多卖一份钱;食品坊赚了钱,先给大伙涨工钱,让咱们宋家屯的人,都能靠着这厂子过好日子!”
话音刚落,宋卫国、宋建国就抄起铁锹,红绸在手里晃了晃,一铲黄土稳稳填进奠基石坑。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来,红色的纸屑落在孩子们头上,楚瑶蹲下来,给围着看的小孩分糖:“以后这里做卤味、做点心,你们来玩,阿姨给你们尝好吃的。”
林薇看着楚瑶,楚瑶从兜里掏出张折叠的照片,悄悄递过去——那是她穿越前带的现代食品厂照片,干净的厂房、整齐的生产线。“你看,”楚瑶声音轻轻的,“以后咱们就建成这样,让‘宋记’的名字,走得更远。”
林薇捏着照片,指尖有点烫。风里飘着鞭炮的硝烟味,混着黄土的腥气,还有远处田里玉米的甜香。她知道,这一铲土埋下去,不只是埋了块奠基石,更是埋了大伙的盼头——以后这里会有机器响,会有女工的笑声,会有装着“宋记”商标的罐子,从宋家屯运出去,送到更远的地方。
赵金凤走过来,把一件厚褂子披在林薇身上:“风大,别冻着。咱们的厂子,以后会越来越好。”林薇点点头,看着眼前喧闹的人群,心里暖烘烘的——这不是她和楚瑶两个人的事业,是整个宋家屯的希望,是用双手一点点拼出来的,属于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