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宋家老宅,暖气开得足,但会议室里的气氛却时而热烈如盛夏,时而冷凝如深冬。长方形的会议桌第一次显得不够用,宋家老中青三代十几口人围坐,桌上散落着茶水、点心和厚厚的讨论材料。正中央,是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宋氏家族宪章(初稿)》。
林薇站在一块白板前,上面写满了讨论要点。她深吸一口气,知道今天这场家庭大会,将决定宋氏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第一条:人才的壁垒
会议伊始,火药味就弥漫开来。当林薇念出宪章初稿第一条:“家族成员需在外工作三年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标准化考核,方可进入企业”时,宋建国猛地站了起来。
“我不同意!”他的脸涨得通红,“这是什么意思?我儿子浩然,从小在超市里跑着长大,货架都比人高,现在你告诉他,想回来还得去别人家打工三年?还得考试?这是哪门子道理!”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宋浩然地低着头,手指绞在一起。
“建国,你听我解释...”林薇试图缓和。
“解释什么?自家人还要设门槛?那我们拼死拼活把企业做这么大图什么?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轻松点吗?”宋建国越说越激动。
一直沉默的杨帆这时推了推眼镜,开口了,声音平静却有力:“建国哥,正是因为企业做大了,才更需要专业人才。我问个问题,如果将来有个名校毕业、在跨国公司干过的外人,和一个只有高中学历、毫无外部工作经验的自家孩子同时竞聘一个管理岗,我们选谁?选自家孩子,寒了外来人才的心,企业迟早失去竞争力;选外人,自家孩子更觉得委屈。不如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对所有人都公平。”
宋卫国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杨总监说得在理。浩然,你自己说,你是愿意靠真本事服众,还是愿意被人指着脊梁骨说‘靠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宋浩然身上。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抬起头,眼神从犹豫逐渐变得坚定:“爸,我想出去闯闯。卫东叔当年不也是去南方闯了才知道天高地厚吗?我不想一辈子活在宋氏的光环下。”
宋建国看着儿子,张了张嘴,最终重重地坐了回去。
学历与能力的博弈
眼看第一条在年轻人支持下即将通过,赵金凤却提出了新问题:“那要是有孩子,他就是念书不行,考不上本科,可做事麻利,有生意头脑,这样的人咱也不要?”
这个问题很犀利。楚瑶接过话茬:“妈说得对。所以条款里写的是‘或’,两个条件满足一个就行。在外工作三年,同样是学习,是积累。而且,”她看向几个侄子侄女,“考核不光是笔试面试,也会评估实际能力。我们是要设立门槛,不是要设立壁垒。”
这个解释让更多人点了头。宋老实一直闭目养神,此时微微颔首,但没有说话。
第二条:权力的移交
如果说第一条争议激烈,那么第二条引发的简直是地震。
“重大经营决策需由董事会投票决定,家庭会议不再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林薇念出这一条时,明显感觉到空气凝固了。
“什么?!”这次连一向支持改革的宋卫东都皱起了眉头,“董事会里现在有杨总监,以后可能还有别的外人。咱们自己家的事,要让外人来投票决定?”
李大明也忍不住插话:“是啊,这...这不太好吧?万一董事会做的决定,咱们家里人都觉得不对呢?”
会议室里七嘴八舌,质疑声此起彼伏。
林薇和楚瑶对视一眼,知道这是最难啃的骨头。
一个实验
楚瑶站了起来,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做个实验吧。现在假设,我们要决定是否投资五百万,在邻市开一家新的大型购物中心。支持的说理由,反对的也说理由。”
“我支持!”宋建国首先表态,“邻市市场空白,机会难得。”
“我反对。”宋卫国摇头,“五百万不是小数目,抽走这么多流动资金,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很被动。”
“我支持,”宋卫东说,“商业就是要敢闯,当年我们开第一家超市时,不也是冒着风险吗?”
“我反对,”李大明说,“我们对邻市不熟悉,人才储备也不够,管理跟不上。”
很快,家庭内部就分成了势均力两派,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楚瑶看向杨帆:“杨总监,如果你是董事会成员,你会怎么投?说说你的分析。”
杨帆打开笔记本电脑,接上投影仪:“这是我做的分析报告。邻市人口八十万,人均Gdp低于我市百分之十五。现有零售业态以传统百货和街边店为主,竞争强度较低。但是,”他切换幻灯片,“该市主要商圈租金比我们这里高百分之二十,物流成本高百分之十五。根据模型测算,新店实现盈亏平衡需要二十八个月,投资回收期预计五年。”
他又展示了现金流压力测试、风险评估矩阵等专业分析。
“综合来看,”杨帆结论,“目前进入邻市时机不算最佳。建议暂缓,但可以先行租赁一个低成本小场地作为前哨站,积累经验和本地资源,一年后再评估。”
清晰的数据,严谨的分析,让刚才还争执不休的众人都安静下来。
“现在,”林薇环视全场,“还有人坚持立刻投资五百万吗?”
宋建国摸了摸鼻子,没说话。宋卫东也陷入了思考。
宋老实的智慧
一直沉默的宋老实,终于缓缓开了口,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咱们家,就像在开一辆车。”老人用手比划着,“以前是辆小三轮,路也熟,家里人谁都能蹬一段,歪了斜了,伸手就能扶住。”
他顿了顿,喘了口气:“现在,这车换成了大卡车,装了这么多人的饭碗,走的还是没走过的山路。这时候,还能让谁都来把一把方向盘吗?”
这个朴素的比喻,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得让会看地图、懂机器的人来开。”宋老实看向杨帆,又看向林薇和楚瑶,“家里人,可以坐在车里帮着看路,提醒哪儿有坑,但不能都去抢方向盘。董事会,就是选出来的好司机。”
他最后总结道:“规矩立好了,不是疏远了,是为了这个家,这个企业,能走得更稳,更远。为了以后不管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是你们这些中间力量,甚至是浩然他们这些小辈,都能在这辆大车上,安安稳稳地坐到目的地。”
老人说完,轻轻靠回椅背,闭上了眼睛,仿佛耗尽了力气。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赵金凤悄悄抹了抹眼角。
共识的达成
宋老实的话,像一阵温润的雨,熄灭了争执的火焰,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经过短暂的休息和私下交流,会议重新开始。
宋建国第一个表态:“爸说得对。我...同意第二条。企业不是过家家,不能谁都说了算。”
宋卫东也叹了口气:“是我眼界窄了。想着自家的事自家定,没想过现在咱们的事,连着几百号员工的家呢。”
李大明等人也纷纷点头。
随后,会议逐条讨论了宪章的其他内容: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分红机制、退出机制、家族成员在不同岗位的行为规范、以及最重要的——价值观传承。
每一个条款都经过充分讨论、修改、完善。争论依然存在,但已经是从建设性角度出发的理性辩论。
初稿落定
当夕阳西下,最后一条条款也达成共识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宋氏家族宪章(初稿)》终于诞生了。它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个家族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林薇看着这份凝聚了全家智慧与心血的初稿,眼眶微热。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宪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它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
楚瑶轻轻握了握她的手,低声道:“大姐,我们做到了。”
杨帆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见证了一个中国家族企业在传承关口做出的最艰难也最明智的选择。
宋浩然等年轻一辈,则显得异常兴奋。他们从这份宪章中,看到的不是束缚,而是一个更加规范、公平,可以让他们凭本事施展拳脚的未来舞台。
宋老实被赵金凤扶着,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暮色中自家那棵老槐树的剪影。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踏实而欣慰的笑容。
根,扎得更深了。这棵大树,未来的风雨,或许能扛得更稳当些。
宪章的诞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一个关于传承、治理与爱的,新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