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还在继续。
“咱们这位汉王殿下,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应天京城度过的。说起来,他们老朱家这几房的孙子辈,当时在京城也是分圈子的。”
画面配合地出现了一些模糊的少年身影,似乎在学堂,又似乎在街市。
“像懿文太子家的朱允炆,秦王家的朱尚炳,晋王家的朱济熺,这几位世子爷,关系走得比较近。”朱迪钠语气随意地划分着,“而咱们的主角朱高煦呢?他跟晋王家的次子朱济熿,还有周王家的次子朱有爋(xun),玩得那叫一个投缘。”
他嘿嘿一笑,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这几个,可都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主儿,用后世的话说,多少带点‘问题儿童’属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偏殿内,徐妙云刚刚平复一些的心绪又被揪紧了。她未来的次子,在京城不仅没能与皇太孙朱允炆等交好,反而跟那些名声不佳的宗室子弟混在一起?这让她这个做母亲的,如何能不忧心?她下意识地看向怀中懵懂无知的长子,又抚了抚那平平的小腹,只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不仅要护住炽儿的健康,还得设法引导未来那个桀骜不驯的次子走上正途才行。
奉天殿外,昨天才到应天的晋王朱棡和一直留在应天的周王朱橚的脸色都有些不太自然。天幕早就点名了他们家那两个“混世魔王”,连带他们这当老子的脸上也无光。朱元璋的目光淡淡扫过他们,让两人更是头皮一紧。
“时间一晃,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朱迪钠的声音将众人的思绪拉回,“正式的册封下来了。”
天幕上仿佛有金光闪过,浮现出两份册宝的虚影。
“燕王长子朱高炽,受封燕世子!名正言顺的燕王继承人!”朱迪钠的声音拔高,带着一种宣告的意味。随即,他的语气稍微平缓了一些,“而次子朱高煦,受封为高阳王。一个郡王爵位,似乎也预示着他此生,与那燕王之位彻底无缘了。”
画面里,出现了两个青年的模糊轮廓。一个体型宽厚,穿着世子的礼服,沉稳而立;另一个则身形矫健,穿着郡王袍服,眉宇间似乎带着几分不羁。
“不过,咱们的高阳王殿下,对此好像并不在意。”朱迪钠话锋一转,“因为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草原!从受封那时候起,他就喜欢跟着自己的父王,深入漠北,去打蒙古人!马背上刀光剑影的生活,可比在京城当个规矩郡王刺激多了!”
“而燕王朱棣呢,”朱迪钠的声音带上了一丝理解,“他虽然给不了这个更肖似自己的儿子燕王之位,但显然,是想将朱高煦培养成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成为未来燕藩最锋利的战刀。毕竟,燕世子的体重……嗯,大家懂的,决定了他很难亲自披甲上阵,冲锋陷杀。”
奉天殿前,朱棣的嘴唇抿成了一条直线。天幕中的描述,与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期望不谋而合。一个仁厚守成的世子,一个勇猛善战的次子,若能相辅相成,于国于家,岂非美事?他不由自主地再次看向太子朱标,心中那份被父皇严厉压制下去的、关于“继承人能力”的权衡,再次悄然泛起微澜。只是这一次,他隐藏得更深。
“然而,好景不长。建文帝登基,削藩开始了!”朱迪钠的语气变得紧张起来,“作为钳制诸位藩王叔父的重要手段,燕王的三个儿子都被扣在应天,成了人质!”
画面变得压抑,仿佛有乌云笼罩。
“不过,建文帝朱允炆的算盘打得也挺精。他显然是打算,万一真要动燕王,就立那位以‘仁厚’闻名的燕世子朱高炽为新燕王,以此来安抚北平人心,瓦解燕王势力的抵抗意志。”
“但作为燕王次子的朱高煦,可不想留在京城当砧板上的鱼肉,他一心只想逃回北平,回到父王身边,回到他能施展拳脚的战场!”朱迪钠的语速加快,“于是,明史上留下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天幕画面变得生动起来,似乎是一个清晨,城门刚开,一个青年身影焦急万分。
“就在建文帝刚刚下旨,假借让燕王三个儿子回北平照顾他们‘生病’的父亲(其实是朱棣装疯)这个机会,准许他们离开京城之时。归心似箭的朱高煦,为了能够更快地跑回北平,居然……偷了自己亲舅舅魏国公徐辉祖的战马!然后一路打马如飞,头也不回地往北狂奔!”
“噗嗤——”
天幕下,勋贵队列里,有几个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杀才一时没忍住,低低地笑了出来,又赶紧憋住,肩膀却还在耸动。
“这小子……有种!”
“像他爹,够浑!”
“什么偷不偷的,我看呐,八成是徐辉祖那小子故意睁只眼闭只眼,那时候他姐夫不还没扯旗嘛……”
低声的议论在勋贵圈子里传递,他们并不觉得这行为有多十恶不赦,反而带着点看自家淘气后辈胡闹的宽容,甚至隐隐觉得,这很符合一个将门虎子、藩王次子在该溜的时候果断溜掉的作风。
偏殿内,徐妙云却是眼前一黑。未来的次子,不仅桀骜,还如此胆大妄为,连亲舅舅的马都敢“偷”?这……这让她日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弟弟?
而奉天殿前,徐达(魏国公)的表情瞬间变得十分精彩,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的亲家朱元璋,朱元璋则是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目光深沉,不知在想些什么。
“回到北平的朱高煦,那可真是如鱼得水,龙归大海!”朱迪钠的声音带着几分激昂,天幕画面也随之切换成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靖难之役,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弹幕此时也开始活跃起来,一条条网友评论飞速掠过天幕:
【“高阳王,简直是永乐帝的救火队长啊!”】
【“白沟河之战,要不是朱高煦带着精骑玩命冲锋,朱棣差点就被瞿能父子给包了饺子!”】
【“东昌之战,张玉将军战死,燕军溃败,又是朱高煦断后,死战不退,硬是把朱棣从死人堆里抢了出来!”】
【“淝河之战,掩护主力撤退,还是他!”】
【“说句不好听的,朱高煦这靖难第一功,真是一刀一枪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杀出来的,比守城的功劳看着更扎眼,更有冲击力!”】
天幕上配合着出现沙盘推演般的动画,清晰标示出朱高煦几次关键性的救援和突击,其勇猛与战功,令人印象深刻。
“没错,网友们总结得很到位。”朱迪钠肯定了弹幕的说法,“虽然燕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以万人老弱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保住了燕军根本,居功至伟。但朱高煦的所有功劳,都是在枪林箭雨的第一线,在自己父亲朱棣的亲眼见证下建立的!这种直观的、关乎生死存亡的救驾之功和破阵之功,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无疑极其沉重。”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微妙:“尤其是在战争后期,燕军战舰行驶在长江之上,目标直指金陵。据《明史》记载,就是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进军途中,燕王朱棣或许是为了激励疲惫的将士,或许是有感而发,他拍了拍自己这个勇猛儿子的后背,说了句足以改变很多人想法,也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话——”
朱迪钠刻意停顿,营造出悬念,然后一字一顿地,用带着仿古腔调的沉重声音复述:
“‘汝努力,世子多疾!’”
(吾儿勉之,世子身体不好!)
这短短的七个字,如同惊雷,又一次炸响在洪武十一年的天空!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所有大臣,包括藩王们,全都屏住了呼吸,目光复杂地看向朱棣,又小心翼翼地窥探着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脸色。这句话的暗示,实在太明显,太诛心了!这几乎是在公开鼓励次子去争夺世子之位!
朱棣本人更是浑身剧震,猛地抬头看向天幕,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被说破心事的慌乱。他下意识地想看向太子朱标,却又强行忍住,只能死死盯着地面,感觉每一道投向他的目光都如同芒刺在背。
偏殿内,徐妙云刚刚因为长子守城之功而稍感安慰的心,瞬间沉入谷底。她抱着朱高炽的手臂收得更紧,仿佛这样就能保护他不受那来自父亲和弟弟的潜在威胁。“世子多疾”……这句话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狠狠扎进了她的心窝。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个勇武的次子凭借军功和父亲的这句“鼓励”,将对长子的地位发起何等凶猛的冲击。
朱元璋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他什么也没说,但那周身散发的低气压,让整个奉天殿广场的空气都几乎凝固。
天幕上,朱迪钠似乎浑然不觉自己投下了一颗怎样的炸弹,只是总结道:“这句话,成了朱高煦此后一生野心的起点,也成了他最终悲剧的伏笔之一。好了,靖难之功咱们就聊到这里,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