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国的含金量有多高】
“殉国?”
各个朝代皇帝看到这个词心里一紧,全部人放下了手上的东西,正襟危坐的观看天幕。
百姓们也是如此,她们有些人不懂殉国,但心里对生死的敬畏远比那些高门显贵更深刻。
{为什么说以身殉国是最伟大的死法?
比如崇祯如果逃跑,他就是明朝最烂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吊死在煤山了。
直接给大明王朝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大明养士三百年,结果大臣们却争着投降,只有太监们死守皇城。
王承恩率领5500名太监,殊死抵抗,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太监贪生怕死、不忠不孝的固有印象。
死后葬入皇陵,顺治、康熙两位帝王为其立碑。
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帝投海殉国,让宋朝有了个体面的落幕。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殉国可以帮你证明,你的一切罪行,源于方法论的失败,而不是价值观的错误。}
大宋:“……我们大宋最后竟被逼至此?”
“大臣争先投降,太监守城,好啊,好啊,你们这些臣子……”
朱元璋气急,猛的站起来,一双寒意满满的利目似刀剑一般刮过地下的朝臣,吓得他们战战兢兢的高呼“皇上息怒……”
晚年朱元璋更是气得差点一口气没过去,“燕王到城门口没有?”
他感觉自己要撑不住了,大明这堆烂摊子啊,竟被异族夺了天下,他闭不上眼睛啊!
梅殷赶紧回答他,“皇上,再有两日燕王就该到京了。”
谁也不知道朱元璋会在死前做什么,毕竟杀的人可太多了,临终前直接坑儒,也不是不可能。
大明朝的满朝文武齐齐失声,他们自认大明臣子武德充沛,绝不可能做这等窝囊事。
皇帝殉国,我们投降,这简直是污蔑!
有我们在,大明绝不可能亡。
永乐朱棣久久无言,朱高炽兄弟三人很担心,一般这时候老爷子就该跳脚了,可现在却什么也没说。
兄弟三人心慌慌的。
“爹……”
朱棣叹了口气,“我没事,只是心里堵得慌,大明就这么亡了……”
王朝更替,没什么看不开的,只是觉得大明就这么没了,从此汉人百姓就要被打断脊梁,跪着活,朱棣他一口气哽在喉咙,心堵啊!
现在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想着多发展一点,更强大一点,让后代即使走入绝境,也能给汉人留一条后路。
朱棣的想法,也是大明其他皇帝的想法,嘉靖直接找来严嵩和张居正等人,“庚戌之变是我大明的国耻,朕要你们想尽办法反击,一定要把北边给打服咯……”
严嵩等人:“……”
众人谁也不敢应承皇帝的话,他们只能从国库亏空等方面说起,攘外必先安内,先把钱财搞足了,北边那些人根本不是事儿。
出海的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他们斗归斗,正经事可没谁敢落下。
病榻前的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再听着天幕上说他殉国,赶紧拼着最后一口气说道:“吾弟当为尧舜。”
天启想鼓励朱由检,可朱由检紧紧拉着哥哥的手,脸上满是惶恐,对未来更是害怕。
他搞砸了大明王朝,他成了亡国之君,这对还未上位的他来说,打击太大了。
“皇兄……弟弟无能……”
天启眼中含泪,后悔没多教教弟弟帝王之道,大喘几口气才又说出:“魏忠贤……可用……”
“皇兄,你别走……”朱由检嚎啕大哭,这担子太重了,历史已经证明他撑不住啊!
崇祯生无可恋的看着天幕,他真怕自己哪天坚持不住就真去煤山上吊了。
看着面前紧张的大臣,只是无声叹了口气,能咋办,大明从头烂到底了。
大臣们个个都说自己公忠体国,他现在已经不想知道谁奸谁忠了,他只想知道谁能办事!
【“朕死 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
辫子帝:割地赔款。
王承恩带人冲出去的那一刻,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就算身体残缺,他们也比东林党那群人像男人。】
正写好遗书的崇祯:“……”
若是再给他一些时间,未必不能守住大明……
虽然天幕出现,但并不能阻止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脚步,他除了让吴三桂死守山海关,决不能放清军入关,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吴三桂面临的清军和李自成两方势力夹击,他崇祯帮他选了……
拿着勤王诏书的吴三桂纠结万分,这李自成给的条件……
正在保卫皇城的太监们:“兄弟们,天幕说了,咱是真男人……杀啊……”
“陛下……”
两天前李自成兵临城下时,皇帝下令让京城的百姓们闭紧门户。
有百姓想要参与守城,结果今天城门口就开了……
而他们的皇帝,马上就要殉国,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想救大明啊!
闯王入京又如何,历史上他没守住,现在就能守住了?
百姓们不信,他们想要自救,他们不要清军入关。
“太子殿下呢?”
“太子殿下会不会被送往南京了?”
“我们去保护太子殿下,大明还有希望……”
百姓们阻止不了皇帝殉国,不敢抵抗大顺军,但他们莫名的被一股力量推着往紫禁城门去,他们要去救出太子殿下……
他们知道太子殿下不会在皇宫,但万一呢,如果能牵制李自成的兵力,如果太子殿下能逃出去呢?
清朝皇帝:“……”
麻了,大清的名声除了割地赔款,还有虽远必赔……
康熙被天幕捶了一拳又一拳,无奈的摸着自己的辫子,这得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银子出去啊!
“老四的后代确实不争气啊,老爷子现在换人可真明智。”保清阴阳怪气道。
哼,老四后代不争气,难道胤礽的后代就争气了?
这可都是你爱新觉罗玄烨的种。
不过,若是后代不争气,也守不住江山,没什么差。
这天幕就不是大清朝能出现的东西。
胤禛对割地赔款也感到屈辱,但他却无法辩驳。
胤礽皱着眉头,这天幕带来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大清的统治很可能会被动摇,这让他忧虑不已。
各个时期的乾隆气得砸了茶杯,随后又冷静下来,开始头疼继承人的问题。
一定是他继承人没选好,所以才导致后代一代比一代差。
晚年乾隆在心里暗自盘算,可盘来盘去,除了永炎,其他儿子……
再生……还得花时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