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各个朝代的沉默震耳欲聋。
皇帝们看到天幕对满清的怨愤,心里对汉人的防备更深了。
只不过,他们倒也不担心汉人现在会反,他们的八旗铁蹄可不是吹出来的名号。
而知道乾隆是雍正儿子的各位阿哥们,则是忍不住嘲讽,“哟,四哥,你这儿子,手段高啊。”
“就是,老四,你说你是不是也早就想把古籍全都烧了?”
“老四,你这后代不行啊,啥功绩也没有,也不怪天幕一说到大清,就恨不得跟大清拼命。”
……
胤禛没理这些兄弟,直接跪下跟康熙请罪,可康熙也不想理他。
实在是,做的这些事,丢人啊。
太子胤礽没有嘲讽胤禛,也没有为他说话,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天幕,让人无法猜透他的心思。
雍正朝的文人们知道后世找不到古籍,只能挖坟找,纷纷决定要让儿子们在自己死的时候,把珍贵的书籍拿来做陪葬品,钱财就不用了。
还有《永乐大典》,他们得写上奏请求皇帝给他们都抄一些,能抄一点是一点,这么珍贵的书籍全让异国拿去了,想想就心塞。
永乐朱棣还没说,朱高炽立马上道的表示,“爹,你放心,我立马找人去抄写《永乐大典》,以后儿子们的陪葬都要有《永乐大典》。”
嘉靖则是急忙让严嵩安排人去抄写《永乐大典》,争取做到朝中人人百册以上,别让后世真挖他的皇陵啊。
【汉王:我们全家造的反,你就是把《永乐大典》修成古今第一奇书,史书上也不会写你是顺位继承的。
朱棣:你放屁。
嘉靖:明成祖。
汉王:爹,你看现在史书上写的是太宗还是成祖?】
“原来这话是我们汉王爷说的啊,听起来倒像那么一回事儿。”
永乐朱棣再次阴阳朱高煦,那不怒自威的目光像是要把朱高煦给刺穿。
“爹,我可没说过这话,我不认。”
朱高煦决定死犟到底,虽然天幕说的很好笑,但他现在没说,就等于不是他说的。
“诶哟,那个什么满清真的是,造孽啊。”
“后世人都得挖坟找资料,是不是都被那乾隆烧完了?”
“放心吧,以后那些文人的肯定会用书籍当陪葬品的。”
“那我得让孩子多练练字,以后接抄书的活儿,刚好拿来读书。”
“对对对……”
……
老百姓虽然惋惜传世书籍丢失,但现在被人提醒的商机,也让他们欢喜不已。
{除此之外,朱棣还命人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
朱棣想通过铸佛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命姚广孝铸造一口举世无双的大钟。
永乐大钟最为举世罕见的奇迹,莫过于将22万多字的佛教经咒从上至下,从里到外注满了永乐大钟的每一寸表面。
永乐大钟通高6.75米,重约46吨,撞击声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
轻撞声音清脆悠扬,回荡不绝达到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两分钟以上。
方圆五十千米皆闻其音,它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
【当时这个大钟浇筑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卫星发射。
现在这么大的铸件,一般的工厂一样做不出来。
九族的压力顶着,再难做,工匠也得做啊。
哈哈哈,也可能是十族。
经典的背后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
天安门,紫禁城,永乐大钟千古鸣……】
“诶,这天幕说的话,好生奇怪?”
“我早看出来了,这天幕说的话是后世之人说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在跟后世之人对话?”
“可以这么说吧,只是后世的人不知道而已。”
……
百姓们看了这么久,也回过味来了,这天幕是神迹,但上面出现的画面很有可能是后世子孙做的。
这也太神奇了。
现在他们还在种地,以后的后世子孙已经可以把画面投放到眼前了。
小朱棣看着朱元璋笑呵呵的让朱标把永乐大钟也给安排上,有些郁闷,又有些得意,哼,这可都是他脑瓜子的好主意。
他永乐大帝能力强,脑子好使,还怕以后做不出更大的功绩?
想通后,也积极的为大哥出主意,毕竟那天幕只是把成品放出来了而已,怎么做还得他们去摸索。
自己肯定最懂自己,他的一些想法或许有用。
各朝代的皇帝,虽然眼馋永乐大钟,但也不是什么都抄,直接换了个方式,做个大碑,或是浇筑青铜鼎,只要能向将士们展现帝王对牺牲将士惋惜和敬畏之情就可。
{公元1405年,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史称郑和下西洋。
一个充满雄心的皇帝,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意味着一系列不朽事业的开始。}
{从公元1405年,朱棣派郑和率领近三万人,两百多艘船只下西洋开始,永乐时期郑和一共六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最后一次发生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远航总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带来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高贵的礼物,让世界知道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叫中国,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中国古代史上最壮观的航海行。
听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去找建文帝的下落。
哈哈,扛着找建文帝的旗号卖东西,沿途国家不能收税。
我都好奇怎么知道路的,没导航咋回来的?
贴着海岸线走啊,还有指南针,船队上岸补给食物也可以问原住民。
明朝几乎站在了近代化的入口,却始终无法向前迈进一步。
可惜,被清朝落后的文明给拉回去了。】
“这个什么清朝,到底有没有做些好事,怎么老是拖后腿?”
“天幕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个清朝,我们的后代会过得更好,也能实现天幕投放画面这种神迹吗?”
“希望我们的皇帝能够把那什么清朝的异族赶走,不要来祸害我们的后代了。”
……
每次说到清朝,百姓们都会想到被屠城的恐惧,他们真的没把汉人当人啊。
{公元1409年,朱棣派使臣前往鞑靼要求相与和好,不料使臣被杀。
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朱棣决心向北方用兵。
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万征讨鞑靼但却大败而归,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丘福本人也没能回来。
朱棣震怒,决意亲征。}
{公元1410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讨伐鞑靼,而瓦剌与鞑靼经常交战。
亲征之前,朱棣已经将瓦剌的首领封为王,防止瓦剌派兵骚扰。
得知大明天子亲征的消息之后,鞑靼内部发生内讧,分裂成两个分支。
鞑靼的贵族阿鲁台不愿服从本雅失里出走,君臣开始各自为部,关键时刻的分裂,给了已经有着绝对优势的明成祖朱棣,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
结果明军大破本雅失里部,又大破阿鲁台部,第一次出征大获全胜。
鞑靼势力受损,瓦剌则日渐强大,明成祖不愿看到瓦剌统一蒙古,为了保持东西蒙古势力均衡,决定第二层亲征漠北,亲征瓦剌。
{公元1414年,朱棣开始了他登基之后的第二次亲征,率领大军五十万亲征瓦剌,而瓦剌倾巢而出,派出三万余人迎战。
此战虽重创瓦剌,明军伤亡也很大,战后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经历过两次北伐之后,朱棣知道了北方劲敌的战争潜力,面对这个重大威胁,朱棣认为,父亲布局的皇子戍边是远远不够的。
他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天子戍边。}
【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给你面子,叫你一声永乐大帝,不给你面子,你就是我太子爷的征北大将军。
朱棣号称永乐第一武将。
没办法,他爹把厉害的武将都砍了,朝中能打的一个没有,不行只能自己上了。
封狼居胥,南下擒龙,谁家好人两个全占啊。】
各朝代的人,看到朱棣决定天子戍边的时候,纷纷对朱棣好感不断上升。
古往今来,能有几位马上天子?
如此帝王,怎能不令人敬佩。
如今朱棣大放光彩,让万界朝代的百姓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明成祖朱棣。
这是一个愿意以帝王之躯与国共存亡的皇帝,也是真正把百姓放在心里的皇帝。
多少被异族欺凌的百姓跪地请求,他们的皇帝能看到他们的痛苦,出兵把这些敌人打出去。
“爹,打建州女真的事,兵部已经安排下去了,您放心,下了死命令,就地格杀,一个不留。”
朱高炽刚接到兵部的回复,赶紧给朱棣报告。
结果,朱棣的目光开始从天幕移开,又上下打量着老大。
“哟,咱们太子爷还真威风,别的太子说话都得掂量几下,咱们太子爷说下死命令就下死命令,朝中谁敢不听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