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被擢升为牙门将军,独领一军,正式在公孙瓒麾下站稳了脚跟。这不仅仅是官职的提升,更意味着他彻底告别了“纸坊掌柜”的身份,完全融入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充满挑战与激情的生活。
牙门将军的营寨,设在联军大营的侧翼,背靠一片丘陵,易守难攻。赵云麾下,现在有近五百人马,包括一曲(约200人)精锐的“白马义从”骑兵和新增的一曲(约300人)幽州步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有了自己的中军帐、偏裨将校、军需官、书记官,俨然一方小诸侯。
新官上任,千头万绪。赵云深知,要想带好兵,光靠勇武和公孙瓒的赏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尽快熟悉军务,树立威信,赢得士卒的真心拥戴。
第一把火:整顿军纪,熟悉部属。
赵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摸清自己这支队伍的底细。他亲自点卯,核对名册,巡查营房,了解每一名队率、什长的能力和背景。他发现,骑兵多是幽燕老卒,桀骜不驯,但战斗力强;步卒则成分复杂,有新兵,也有其他部队调来的老兵油子,纪律相对散漫。
针对这种情况,赵云制定了严格的营规:按时操练,严禁酗酒斗殴,爱护兵器马匹,违令者严惩不贷。同时,他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清晨,他第一个到校场;夜晚,他亲自巡查哨岗。几天下来,士兵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将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治军严谨,身先士卒,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第二把火:强化训练,提升战力。
赵云深知,战场上是真刀真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将骑兵和步卒的训练抓得极紧。骑兵侧重骑射、冲锋、迂回配合;步卒则苦练阵型、格斗、弓弩。他常常亲自下场示范,将自己的枪法心得,简化成实用的战场搏杀技巧,传授给士卒。他还别出心裁地组织小规模的对抗演练,让骑兵和步卒在模拟战斗中磨合,培养默契。
训练是艰苦的,但赵云赏罚分明。表现优异者,当场赏赐酒肉铜钱;偷奸耍滑者,罚跑、罚饷,毫不留情。一段时间后,这支原本有些杂乱的队伍,精神面貌和战斗力都有了显着提升。
第三把火:联络同僚,融入体系。
赵云明白,在军中生存,人际关系同样重要。他主动拜访严纲等老将,虚心请教带兵经验;与同级将领饮酒聚会,联络感情;对上级军官保持尊重,对下级士卒关怀备至。他豪爽仗义、不矜功自傲的性格,很快赢得了同僚的好感。就连最初有些不服气的单经,在见识了赵云的带兵能力和为人后,也彻底心服,与他成了朋友。
当然,军旅生活并非总是紧张严肃,也有不少趣事和插曲。
比如,赵云发现军中伙食单调,常常是粟米饭配咸菜,士卒们颇有怨言。他想起蔡琰曾用豆类制作美味豆腐,便试着让炊事班泡发黄豆,磨浆点卤,居然真的做出了白花花的豆腐!虽然手艺粗糙,但改善伙食,士卒们欢呼雀跃,称他为“豆腐将军”。这事传到公孙瓒耳中,还引得主公大笑,夸他“心思活络”。
又比如,赵云麾下有个幽州步卒,是个猎户出身,不善言辞,但箭法如神,能百步穿杨。赵云发现后,不拘一格,提拔他当了什长,专门负责训练弓弩手。这猎户感激涕零,训练起来格外卖力,带出了一批神射手。
还有一次,几个骑兵老兵欺负新来的步卒,克扣粮饷。赵云查明后,毫不留情,当众杖责为首者,并责令其加倍赔偿,全军肃然。从此,军中再无敢恃强凌弱者。
在这全新的环境中,赵云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他不仅武艺日益精进,指挥才能和领导魅力也逐渐显现。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冲锋陷阵的勇夫,而是开始向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蜕变。
夜深人静时,赵云也会思念远在洛阳的蔡琰。他常写信回去,讲述军中的见闻和自己的进步,也牵挂纸坊的安危。他知道,乱世之中,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他必须在这里建功立业,才能有力量保护想保护的人。
军营的号角,代替了纸坊的捣浆声;冰冷的铠甲,取代了柔软的纸张;战场上的厮杀呐喊,覆盖了市井的讨价还价。赵云的人生,已经牢牢地与这铁血军营绑定在一起。他像一块璞玉,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经受着锤炼,等待着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绽放出绝世锋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