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卢植这位“活地图”兼“VIp通行证”,接下来的路程顺畅得让赵云有点不适应。
卢植所说的故交庄园,坐落在一片山明水秀的谷地中,主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退休老吏,对卢植极为敬重。庄园里有现成的郎中和草药,卢植和两名受伤的护卫得到了妥善的医治和休养。
更让赵云和蔡琰惊喜的是,卢植并未深究他们的真实身份(或许有所察觉但看破不说破),反而对赵云的身手和侠义赞不绝口,对蔡琰的谈吐学识(偶尔交流时显露)也颇为欣赏。在庄园休整的两日里,卢植不仅详细向他们介绍了洛阳目前的复杂局势(十常侍专权、朝政混乱、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还给了他们一封亲笔信,让他们到洛阳后,可以去找他的学生——时任尚书郎的荀攸寻求帮助。
“子龙啊,洛阳水深,若无引荐,寸步难行。公达(荀攸的字)为人机敏正直,或可为你等提供些庇护。”卢植语重心长,“至于你那造纸之术……眼下洛阳确实纸张昂贵,多为宦官及其爪牙垄断。你若能造出物美价廉之纸,于国于民,皆是好事。但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事需谨慎,可先借势而为,徐徐图之。”
这番话,可谓金玉良言,给赵云和蔡琰指明了方向,也敲响了警钟。
两日后,卢植的护卫伤势稍稳,他也要动身秘密前往洛阳了(为避人耳目,他需单独行动)。临别前,卢植又赠予了赵云一些盘缠和一柄不错的佩剑(作为答谢和防身之用),并再三叮嘱他们小心。
送别卢植,赵云和蔡琰也再次上路。这一次,他们心态已然不同。不再是仓皇逃窜的“逃犯”,而是有了明确目标和初步计划的“创业者”。他们依旧保持低调,但底气足了很多。
数日后,他们终于抵达了行程中的第一个大城镇——安平镇。
安平镇规模远胜真定,商贾云集,市面繁华。有了卢植的资助和提醒,赵云和蔡琰没有再贸然去市集摆摊,而是租下了一个位置相对僻静、带个小院子的民居暂时安顿下来。
“师姐,卢先生让我们借势而为,徐徐图之。你觉得,我们这第一步,该怎么走?”赵云虚心求教。经过这么多事,他越发觉得蔡琰的脑子比他的枪好使。
蔡琰早已胸有成竹:“赵师兄,我们如今资金稍宽裕,不必再像在真定那般零敲碎打。当务之急,是两件事:第一,设法购买原料和工具,先小规模恢复造纸,确保技术熟练,并尝试优化。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需结交此地有影响力的文人或书商,为我们的纸打开销路,同时探听消息。”
“结交文人书商?”赵云挠头,“咱们人生地不熟的,怎么结交?”
蔡琰微微一笑,从书箱中取出一份她沿途默写整理的部分书稿:“凭这个。”
那是她凭记忆默写的一些经典文章的精彩段落和她自己的些许批注,字迹娟秀,见解独到。“文人雅士,多以文会友。我们可以借此,先打入本地的文士圈子。”
赵云恍然大悟,不由得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师姐,你这简直就是……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说干就干。蔡琰负责“文化输出”,凭借其渊博学识和一手好字,很快通过代写书信、品评文章等方式,与安平镇几位颇有声望的老秀才和书肆老板建立了联系。她并未急于推销纸张,而是先以才学示人,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赵云则负责“后勤保障”,他利用卢植赠与的资金,悄悄采购了所需的竹材、石灰等原料和一些简易工具,在小院里搭起棚子,开始尝试小批量恢复造纸。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顺利很多,造出的竹纸质量甚至比在常山时还有所提升。
时机成熟后,蔡琰“无意间”向一位相熟且人品可靠的书肆老板——李掌柜,展示了用竹纸誊写的文章。
李掌柜一见这纸,眼睛立刻就直了!他经营书肆多年,对纸张极为敏感。这竹纸洁白平滑,韧性好,吸墨均匀,远胜他店里卖的那些昂贵且易碎的麻纸或缣帛!
“蔡……蔡姑娘,这纸……从何而来?”李掌柜激动得声音发颤。
蔡琰这才“坦言”,这是家传技艺所造,因避祸至此,欲以此谋生。并表示,若李掌柜有兴趣,可以优惠价格供应。
李掌柜几乎是立刻就拍板决定合作!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两人仔细商议了价格、供应量等细节。蔡琰坚持价格要公道,既要让书肆有利润,也要让更多读书人用得起,这更赢得了李掌柜的敬佩。
很快,“李氏书肆”开始售卖一种物美价廉的新式竹纸,立刻在安平镇的文人学子中引起了轰动!供不应求!
赵云和蔡琰的小作坊,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名声。但他们谨记卢植的告诫,并未大肆扩张,而是严格控制产量和知情范围,只通过李掌柜这一渠道销售,显得神秘而低调。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通过李掌柜的关系网,他们竟然间接接触到了一些从洛阳来的商队,隐约打听到一些消息:洛阳的纸张供应越发紧张,价格飞涨,宦官集团垄断加剧,民间怨声载道……
“时机快到了。”蔡琰看着窗外繁华的街市,轻声道,“我们在安平立足已稳,打下了根基。下一步,便是要借助此地积累的声望和渠道,向洛阳进发了。”
赵云摩拳擦掌,眼中充满期待:“师姐,咱们这‘赵氏纸业’的招牌,看来很快就能在洛阳城挂起来了!”
安平镇,成为了他们梦想起航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据点。一个以纸为媒,搅动风云的计划,正在悄然铺开。
(第二部《造纸风云闹县城》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