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大营,中军帐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聚将鼓声刚落,各路诸侯麾下的重要将领便已顶盔贯甲,鱼贯而入,分列两旁。赵云作为牙门将军,也有资格站在公孙瓒身后靠前的位置,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军事会议。
帐中济济一堂,尽是天下豪杰。赵云目光扫过,心中暗叹:真可谓群英荟萃!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盟主,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端坐主位,身披锦袍,腰悬宝剑,面如冠玉,三缕长须,顾盼之间,自带一股世家大族的雍容华贵之气。他声音洪亮,先是对众将勉励一番,言谈举止,颇有领袖风范。但赵云细看之下,却发现他眉宇间似有犹豫之色,决策时常左右顾盼,询问身边谋士(如逢纪、郭图),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诸位!”袁绍朗声道,“董卓逆天无道,吕布助纣为虐,扼守汜水、虎牢,阻我义师!今日吕布竟敢主动挑战,实乃天赐良机!我军当奋勇向前,一举破关,直捣洛阳!”
话虽慷慨,但底下响应者却稀稀拉拉。各路诸侯眼神闪烁,显然各有心思。
紧接着,赵云注意到了坐在袁绍左下首的一位关键人物:奋武将军曹操。
曹操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一双细眼精光四射,不怒自威。他并未像袁绍那样高谈阔论,而是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当袁绍问及进军策略时,曹操才豁然起身,声音不高,却斩钉截铁:
“本初兄!吕布骁勇,然其孤军出关,正可诱而歼之!我军当集中精锐,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若拖延时日,师老兵疲,粮草不继,则大事去矣!愿盟主速断!”
这番话,思路清晰,切中要害,与袁绍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赵云心中暗赞:“曹孟德,果然名不虚传,见识非凡!”
然而,曹操的激进主张,立刻引来了反对声。
坐在右侧上首的后将军袁术,冷哼一声,开口了。
袁术是袁绍的堂弟,同样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但气质与袁绍迥异,面色白皙,带着几分养尊处优的傲慢。他慢悠悠地说道:“孟德此言差矣。吕布虽勇,不过一夫之勇。虎牢关险峻,易守难攻。我军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耗其粮草,待其自乱,方为上策。贸然进兵,若中埋伏,损兵折将,谁来承担?”
袁术的话,代表了一批想要保存实力的诸侯的心思。顿时,帐内议论纷纷,有支持曹操的,有赞同袁术的,吵作一团。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等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赵云站在公孙瓒身后,看着这“神仙吵架”的场面,眉头微皱。他算是看明白了,这联军盟主袁绍,看似威望高,实则难以服众,号令不行。曹操有魄力,但势单力薄。袁术等人则各打小算盘。这样一支人心不齐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公孙瓒是个急性子,见众人争吵不休,忍不住出列,大声道:“诸位!争吵何益?吕布已在关外叫阵!是战是守,总要有个章法!我幽州儿郎,愿为先锋,去会一会那吕奉先!”
公孙瓒的请战,让争吵暂时平息了一些。袁绍看向曹操:“孟德,你看……”
曹操目光锐利,沉声道:“伯珪兄勇气可嘉!然吕布非一人可敌。操愿与伯珪兄同往,互为犄角!再请盟主调度各路兵马,层层接应,方可万无一失!”
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盟主,曹将军,公孙将军,在下有一言。” 众人看去,是北平太守公孙瓒麾下的别部司马刘备。刘备言辞恳切:“备以为,曹将军之策可行。然吕布赤兔马快,方天戟利,需有万全准备。可选精锐骑兵诱敌,步卒设伏,弓弩手策应。更需一员大将,能正面抵挡吕布锋芒,缠住此人,大军方可合围。”
刘备的话,考虑周全,提出了关键点:谁来正面扛住吕布?帐中顿时安静下来,众将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吕布的勇武,早已深入人心。
赵云站在公孙瓒身后,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热血沸腾,一股豪气直冲顶门!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几乎要踏出请战。但严纲悄悄拉了他一下,低声道:“子龙,稍安勿躁,听主公安排。”
最终,袁绍权衡再三,采取了折中方案:命公孙瓒、曹操率本部精锐为前锋,迎战吕布;袁术、韩馥等部策应;自统中军接应。算是采纳了曹操速战和刘备战术的建议,但并未明确“扛吕布”的人选。
会议散去,各路将领匆匆回营准备。公孙瓒脸色不太好看,对严纲、赵云等人道:“袁本初优柔寡断,诸将各怀异心,这仗难打!然我‘白马义从’岂是畏战之辈?子龙,严纲,随我点齐兵马,准备出战!”
“末将遵命!”赵云和严纲齐声应道。
走出中军帐,赵云心情复杂。他既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兴奋,又对联军的状态感到担忧。他看到了袁绍的优柔,曹操的果决,袁术的私心,也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德和公孙瓒的勇烈。这天下英雄,果然各有面目。
“无论如何,”赵云深吸一口气,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虎牢关,“大战将至,正是男儿建功时!吕布……就让我赵子龙,来会一会你这位天下第一的锋芒!”
他大踏步走向自己的营寨,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乱世的画卷,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而他,即将成为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