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演武,赵云一杆木枪挑落老将单经的头盔,技惊四座,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一战,不仅彻底奠定了他在公孙瓒军中的地位,也让“常山赵云”的名号,在关东联军中迅速传开。
消息传到中军大帐,公孙瓒捻须大笑,心中畅快无比。赵云是他一手提拔的,如今大放异彩,他脸上也倍感有光。更重要的是,赵云展现出的勇武和潜力,远超出他最初的预期。这不仅是得一猛将,简直是挖到了一块稀世璞玉!
“好!好一个赵子龙!”公孙瓒对左右心腹将领赞道,“初战吕布,全身而退;校场演武,技压群雄!勇武胆识,皆乃上上之选!假以时日,必成我军栋梁!”
严纲也笑着附和:“主公慧眼识珠!子龙确是难得的人才。如今军中将士,无不对其心服口服。”
“嗯。”公孙瓒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如此良才,岂可屈居裨将之位?当委以重任,方能尽其才!”
次日升帐议事,公孙瓒当着麾下众将的面,正式宣布:
“裨将军赵云,自投军以来,忠勇可嘉,武艺超群。先有挑战吕布之勇,后有校场扬威之功,提振我军士气,功不可没!本将军决定,擢升赵云为牙门将军,仍统领‘白马义从’精锐一曲,另增拨一曲步卒,归其节制。望赵将军再接再厉,为国建功!”
牙门将军!这已是非同一般的重职了!地位仅次于严纲等少数几位核心将领,拥有独立的统兵权和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增拨步卒,意味着赵云从此不再是单纯的骑兵将领,而是可以独立指挥步骑混成部队的方面之将了!这份赏识和信任,不可谓不重!
帐下众将闻言,虽有些许资历较老者心中微酸,但更多是心服口服。毕竟赵云的武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军中崇尚强者,对于有真本事的人,他们还是敬重的。
赵云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带着激动:“末将赵云,谢主公厚恩!必当竭尽全力,效忠主公,万死不辞!”
“好!起来吧!”公孙瓒亲手扶起赵云,勉励道,“子龙,好好干!未来建功立业,封侯拜将,指日可待!”
“末将定不负主公期望!”
晋升牙门将军,对赵云而言,不仅仅是官职和权力的提升,更意味着他真正融入了公孙瓒集团的核心圈层,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他有了自己的营寨、部曲、军需配给,甚至有了参与更高层次军机会议的资格。
接下来的几天,赵云忙得不可开交。他需要接手新的部队,熟悉步卒的指挥,整训人马,协调后勤。虽然忙碌,但他干劲十足,将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新的职责中。他对待士卒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以其超凡的武艺和豪爽的性格,很快赢得了新增步卒的敬畏和拥戴。
然而,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广阔的视野。随着参与更高层次的军事会议,赵云开始接触到联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战略决策。
他逐渐发现,关东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盟主袁绍优柔寡断,号令难行;各路诸侯各怀鬼胎,保存实力,进军迟缓;粮草调配、战术协同更是问题百出。面对据险固守的董卓军,联军空有数十万大军,却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逡巡不前的迹象。
在一次高级军议上,赵云亲眼见到袁绍与曹操就进军策略发生激烈争执,袁绍顾虑重重,曹操力主急进,最终却不欢而散。他也看到一些诸侯为了一点粮草分配或防区划分而争吵不休。
这种种现象,让赵云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本以为讨董义师,理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没想到内部竟是如此盘根错节。这与他理想中那种号令严明、将士用命的强军形象,相去甚远。
会后,赵云私下向严纲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严兄,联军如此状态,何时才能攻破虎牢,剿灭国贼?”
严纲苦笑摇头,低声道:“子龙,你初来,有所不知。这联军……唉,看似一团火,实则各怀心思。能维持眼下局面,已属不易。剿灭董卓?谈何容易!除非……”他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赵云的肩膀,“做好分内事,静观其变吧。”
严纲的话,让赵云的心情有些沉重。他意识到,未来的道路,或许并非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个人的勇武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固然重要,但大势的走向,却往往被这些复杂的权力和利益所左右。
但他并没有气馁。相反,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既然大局如此,我便先带好我的兵,练好我的武艺!只要手中枪利,麾下兵精,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总有我赵云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将精力更加专注于整训部队,锤炼武艺,等待着真正大战的来临。他有一种预感,决定联军命运的时刻,就快要到了。而在那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他,常山赵子龙,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