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何进被杀、宦官覆灭那场惊心动魄的洛阳之乱后,“云琰纸坊”如同烈火淬炼过的真金,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
张让这座大山的崩塌,扫清了最大的外部障碍;而战乱造成的纸张短缺,则为“云琰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赵云和蔡琰抓住这天赐良机,大刀阔斧地扩张起来。
首先是规模的急剧扩张。他们用积累的巨额财富,一口气买下了纸坊巷周边五六处因战乱废弃的宅院和工坊,推倒围墙,连成一片,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造纸工场。新的工坊分为原料区、制浆区、抄纸区、晾晒区、加工区等,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招募的工匠和学徒人数翻了好几番,达到了上百人,日夜不停地轮班生产。
其次是技术的持续领先。蔡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上。她改进了蒸煮工艺,使得纸浆更加细腻;优化了药液配方,增强了纸张的防虫防腐性能;甚至还试验出了一种加入特殊植物纤维的“加密纸”,书写后字迹遇水不晕,可用于重要文书,深受官府和军队青睐。这些技术优势,让“云琰纸”在高端市场上一骑绝尘,无人能及。
再者是市场的全面占领。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乱世中的稳定供应,“云琰纸”几乎垄断了洛阳乃至周边州郡的高端用纸市场。宫廷采购恢复了,价格更加公道;各大将军府、衙门成了长期客户;连远在河北的袁绍、兖州的曹操都派人来大量采购军需用纸。至于文人墨客、书院学馆,更是以使用“云琰纸”为风尚。
财富如同潮水般涌来。如今的“云琰纸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精打细算的小作坊,而是日进斗金、富可敌国的洛阳巨贾。库房里的金银堆积如山,需要专门修建坚固的金库来存放。
随着财富和规模的膨胀,赵云和蔡琰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云那个“五官中郎将属员”的虚职,虽然没变,但因为他财大气粗、仗义疏财,与洛阳城中下层武官、衙役、甚至部分军中将领都混得烂熟,被尊称为“赵员外”或“赵财神”,俨然成了西市一带颇有影响力的头面人物。谁家有事,都乐意找他帮忙调解;官府有些不好出面的琐事,有时也会请他出面周旋。
蔡琰的“兰台令史”一职,则因为她学识渊博,在整理典籍、参与修书方面表现出色,深受兰台那些老学究的赏识,名声早已超出了“造纸才女”的范畴,被士林誉为“蔡大家”,经常有文人名士慕名前来拜访请教。她甚至偶尔会被邀请参加一些高层次的文会,与杨彪、荀攸等重臣同席而坐,谈论经史,地位非同往日。
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兄妹或合作伙伴。那份在月下许下的终身承诺,在共同的奋斗和生死相依中,变得坚不可摧。虽然因为时局未稳、事业繁忙,尚未正式谈婚论嫁,但纸坊上下乃至相熟的友人,都已将他们视作一体。赵云更是将蔡琰呵护得无微不至,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这一日,秋高气爽。赵云和蔡琰站在新建成的、高达三层的纸坊主楼顶层的望台上,俯瞰着脚下占地广阔、人声鼎沸的工坊,以及远处熙熙攘攘的洛阳城。
“师姐,你看!”赵云指着眼前的一切,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慨,“咱们从常山逃出来的时候,就一头小毛驴,几卷破纸,差点饿死在路上。谁能想到,能有今天这番光景!”
蔡琰依偎在他身边,望着这片他们亲手打拼出来的基业,眼中也闪烁着泪光。她想起了死去的师父,想起了颠沛流离的逃亡,想起了真定县的围堵,想起了洛阳城中的一次次明枪暗箭……这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是啊,赵师兄。”她轻声说,“这一路,走得真不容易。但我们,终究是走过来了。”
如今的“云琰纸坊”,已经深深扎根于洛阳这片土地。它不仅仅是一个造纸工场,更是一个拥有强大财力、深厚人脉、独特技术和极高声誉的庞大实体。它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风雨难撼。
“师姐,咱们这算不算是……在洛阳站稳脚跟了?”赵云问道,语气中带着确认,也带着一丝对未来更大的憧憬。
蔡琰握住他的手,用力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嗯!我们的根基,已经打下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顿了顿,声音清晰而有力:“乱世尚未结束,天下纷争不休。纸张,乃文明载体,信息媒介,将来必有更大的用处。我们要让‘云琰纸’行销天下,更要让这纸,承载起更重要的使命!”
赵云闻言,胸中豪气顿生:“好!师姐!你说得对!咱们的路,还长着呢!不管将来有多少艰难险阻,我赵云都陪着你,一起闯!”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脚下,是他们亲手创立的、蒸蒸日上的庞大基业;眼前,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广阔的未来。
第一卷《少年赵云在常山》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常山少年赵云,携手才女蔡琰,凭借超凡的武勇与智慧,在乱世洛阳中,以纸为剑,以坊为基,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而下一卷,他们将走出洛阳,卷入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
(第一卷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