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监招标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洛阳纸业的气氛也变得空前紧张。各大纸坊都在暗中使劲,都想在这场“皇粮”争夺战中分一杯羹。而处于风暴中心的“云琰纸坊”,更是如同上紧了发条,日夜不停地准备着。
蔡琰几乎住在了工坊里,带着核心工匠对投标样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她要确保“云琰纸”在洁白度、韧性、均匀度、吸墨性等所有明面指标上,都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同时,她还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工艺说明和成本分析,用以应对可能的质询。
赵云则忙着在外奔走,一方面巩固与其他纸坊的“统一战线”,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少府监内部的动向和张让可能设置的陷阱。
这天,赵云从王捕头那里得到一个重要消息:张让的心腹,那个采办司的管事,正在暗中接触其他几家有实力的纸坊,许以重利,条件是让他们在投标时联合起来,集体压低报价,并暗中诋毁“云琰纸坊”的纸张“华而不实”、“成本虚高”!
“他娘的!这老阉狗果然玩阴的!”赵云气得咬牙切齿,“想用价格战和谣言拖垮咱们!”
蔡琰闻言,却并不意外,反而冷笑一声:“意料之中。他这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用苛刻的标的逼我们,另一方面在竞争对手中埋钉子。既然如此,我们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她立刻调整策略,让赵云去找那几家被接触的纸坊主“谈心”。赵云凭借着他那套“武官”身份和豪爽性格,再加上实实在在的利益分析(指出张让压价最终会损害所有纸坊的利益),成功说服了其中两家保持了中立,甚至有一家答应在投标时见机行事,暗中配合。
与此同时,蔡琰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以“兰台令史”的官方身份,向少府监和负责协调此事的尚书台相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正式的《陈情文书》。
文书中,她并未直接指责张让,而是以“厘清规制、便利招标”为名,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明确招标纸张的具体验收标准和检测方法,避免主观判断,以示公允。
第二,建议公布所有投标者的报价区间(匿名),确保价格竞争的透明度。
第三,提请朝廷关注纸张质量与成本的平衡,避免因过度压价导致以次充好,影响宫廷文书保存。
这份文书措辞严谨,立意高远,完全站在“维护朝廷利益”的立场上,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它像一根软钉子,巧妙地限制了张让在标准和价格上做手脚的空间,并将招标置于更广泛的监督之下。
文书递上去后,果然引起了一些反响。尚书台几位倾向清流的官员对蔡琰的建议表示认可,认为有助于规范采购。虽然最终决定权仍在少府监,但无形中给张让套上了一个小小的紧箍咒。
张让得知后,气得砸碎了一个茶杯:“好个伶牙俐齿的贱婢!竟敢跟咱家玩这套官面文章!”
但他暂时也无可奈何,蔡琰的举动完全符合程序,且有道理,他若公然反对,反而显得心中有鬼。
终于,招标的日子到了。
地点设在少府监下属的一处官署大堂。当天,大堂内气氛肃穆。上方主位坐着以张让为首的几个少府监官员,旁边还有尚书台派来的两名官员作为“见证”。下方,则坐着包括“云琰纸坊”在内的七八家最有实力的纸坊代表。
张让今日穿着一身紫色宦官常服,面无表情,眼神扫过台下众人,尤其在赵云和蔡琰身上停留了片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招标开始,少府监的官员宣读了那份被刻意提高了标准的招标要求,果然极其苛刻,尤其是耐久度和防蠹要求,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价格却压得极低。
其他纸坊的代表听了,大多面露难色,窃窃私语。唯有蔡琰,神色平静,似乎早有准备。
接着,是样品呈送和查验环节。各家将准备好的纸张样品呈上,由少府监的工匠进行现场检验。
检验到“云琰纸”时,那工匠按照蔡琰文书中建议的标准化方法进行测试——拉力、耐折度、吸墨速度、白度对比……每一项,“云琰纸”都远超标准,表现完美!甚至连张让特意拔高的耐久防蠹要求,蔡琰也通过特殊的药液处理和纸张结构优化,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
负责检验的工匠虽然得了张让的暗示要挑剔,但在众目睽睽和明确的标准面前,也无法睁眼说瞎话,只能如实记录“优等”。
张让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接下来是价格评议。各家递交报价单。果然,有几家纸坊报出了低得离谱的价格,明显是受到了张让的指使。轮到“云琰纸坊”时,蔡琰递交的报价单,价格虽然比其他家高出一截,但附有详细的成本构成分析,每一文钱都清清楚楚,显得合情合理。
“蔡令史,”张让终于开口了,声音尖细冰冷,“贵坊的报价,远超他家,是何道理啊?莫非是觉得宫廷的钱好赚?”
这话充满刁难意味,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蔡琰。
蔡琰不慌不忙,起身行礼,声音清越:“回张常侍。云琰纸坊报价,皆基于物料、人工、工艺损耗等实际成本,并留有微利,以维工坊运转、工匠生计。纸张之道,在于品质。若为中标而恶意压价,以致偷工减料,造出劣纸,用于宫廷典籍文书,恐有损国体,辜负圣恩。下官以为,价格公允,品质上乘,方是长久之道。”
她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解释了报价高的原因,又暗讽了那些恶意压价的行为,还抬出了“国体”和“圣恩”,让张让一时语塞。
旁边尚书台的一位官员也点头附和:“蔡令史所言有理。宫廷用纸,关乎重要,品质确应放在首位。”
张让狠狠瞪了那官员一眼,却不好发作。他眼看在标准和价格上难以直接否定“云琰纸坊”,便使出了最后一招——拖延和模糊处理。
“各家纸张,各有优劣。此事关系重大,需我等细细评议,方能定夺。今日暂且如此,结果容后再议!”张让一锤定音,宣布散场。
招标会虎头蛇尾地结束了。没有当场公布结果,显然,张让还要在幕后运作。
虽然未能一举中标,但赵云和蔡琰成功地顶住了张让的第一轮明枪暗箭,利用官身和规则,进行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他们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