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去,留下的是一片亟待重建的土地。
河源县城光复的第三天,城内依旧残留着战火的痕迹,但恐慌已逐渐被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取代。百姓们推开紧闭的家门,探出头,打量着街上那支与众不同的军队。
刘顺站在原县衙门口,如今挂上了“红警军团河源地区战时管理委员会”的木牌。他身后站着十几名最早跟随他的民兵骨干,以及几位被“请”来的、在本地素有威望的乡绅和旧官吏。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忐忑。管理几十万人的担子,比他想象中更沉。
“诸位!”刘顺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鬼子被打跑了!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奉林司令令,即日起,成立战时管理委员会,首要任务——恢复秩序,安定民心!”
他没有长篇大论,直接切入主题。
“第一,设三个分区管理点!东街粮仓、西市货场、北门原保安团驻地!老王、老李、张秀才,你们三个各带一队民兵,分别负责!立刻挂牌,受理百姓所有事务!”
“得令!”三名被点到的骨干挺胸应诺,立刻带着人分头行动。
“第二,民兵大队扩编至五百人!协助红警部队巡逻、站岗、押运物资!发现趁乱打劫、散布谣言、形迹可疑者,立刻拿下!”
“是!”民兵队长大声回应,脸上带着光荣与责任。
“第三,开仓放粮!统计城内缺粮户,按人头,每日定量发放!绝不能让一个乡亲饿死!”
这道命令一出,下面的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和低语。粮食,是乱世中最硬的道理。
“第四,召集城内所有郎中、药铺掌柜!组建临时医馆,红警战地医院会提供部分药品支援,免费为受伤百姓和士兵诊治!”
又是一阵骚动,这次带着更多感激。
“第五,清理街道,修复被毁房屋!组织青壮劳力,以工代赈!管饭,还给工钱!”
一条条命令清晰明确,直指民生要害。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乡绅和旧官吏们面面相觑,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惊异。这套管理方法,高效得不像话,完全不像他们印象中任何一支军队的作风。
命令下达,整个河源县城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东街粮仓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民兵们维持着秩序,按照名册分发着粮食。领到粮食的百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实实在在的笑容。
“谢谢军爷!谢谢红警老爷!”一位老妪捧着粮食,激动得就要下跪,被民兵赶紧扶住。
“大娘,使不得!咱们红警不兴这个!是林司令下令放粮的!”
街道上,民兵巡逻队五人一组,挎着缴获的三八大盖,精神抖擞地走过。看到有地痞想趁机勒索商铺,立刻上前呵斥制止,将其扭送管理点。街面治安肉眼可见地好转。
西市货场,管理点开始登记愿意重新开业的商铺,承诺提供保护,并协调红警后勤部门,用部分缴获的日军物资,换取食盐、布匹等紧缺民用品。
北门管理点,则开始登记愿意参与以工代赈的青壮劳力名单,并组织他们领取工具,开始清理废墟,修复被炮火损毁的民房。
效率。
惊人的效率。
红警军团提供的组织框架和武力保障,与刘顺等人对本地情况的熟悉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短短两天时间,河源县城及其周边核心村镇的秩序,便初步建立起来。人心,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下,迅速安定。
百姓们发现,这支被称为“红警”的队伍,不仅打仗厉害,管事也有一套。不扰民,不放纵,说话算话。
一种隐形的信任,开始滋生。
刘顺穿梭于三个管理点之间,脚不沾地,嗓子沙哑,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看着逐渐恢复生机的街道,看着百姓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比他当初守着那个小火车站,有意义得多!
然而,就在这片繁忙与重建之中,林骁的脑海中,响起了系统精灵“铁锤”那独特的、带着一丝金属质感的提示音。
“指挥官,区域秩序度显着提升,民心稳定指数超过基准线。检测到控制区已具备实施‘区域警戒网络’及‘快速反应战术’的基础条件。”
“新战术模块‘心灵信标(区域监控\/士气影响)’、‘雷达扫描(大范围预警)’已满足解锁前置。”
“请问是否投入资源,解锁新战术,进一步提升控制区稳定性及部队反应速度?”
林骁站在指挥部的窗边,看着楼下刘顺忙碌指挥的身影,看着远处民兵巡逻队整齐的步伐,眼中精光一闪。
秩序初定,民心归附。
是时候,给这片新生的土地,装上更锐利的“眼睛”和更快速的“拳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