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如藤,悄然攀上宫墙,缠入人心。不过三日,浣衣局的水井边、浆洗房的石台旁,处处皆是低语。老嬷嬷们一边捶打衣裳,一边压声说道:“那年世芍,当年在局里十年,从不露面,偏生那一日被皇上撞见,正捧着一盆藕荷色软烟罗,水珠顺着指尖滴落,眼神含露,似有千言万语……你说,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胡扯八道)
“可不是嘛,”另一人接话,“听说她夜里常在后苑散步,遇着值夜的侍卫,便借问路之名,低语几句才走。有个小太监还瞧见她与御前苏公公的侄儿在梅林深处递帕子呢……啧,清丽脱俗?怕是狐媚子转世!”(纯属扯淡)
这些话,如细针般扎进宫闱的肌理,无声无息,却渗得极深。寿康宫偏殿,几位太妃围坐品茶,手中佛珠轻捻,口中却无半分慈悲。
“瞧瞧如今这翊坤宫的做派,”一位鬓发如霜的太妃轻啜一口茶,眼角微挑,“白日里献羹汤,夜里留圣驾,连皇上批折子都要在她宫里。这不就是当年赵合德‘温柔乡’的翻版?听闻她姐姐华贵妃还亲自安排膳食、调度宫人,姐妹联手,把个皇上缠得连早朝都迟了两回。”
另一人冷笑:“汉宫飞燕,以舞惑君,今有年氏姐妹,以情锁君心。一个在明处掌权,一个在暗处献媚,步步为营,好不精巧。我瞧着,再过些时日,怕连皇后都要让出凤印了。”
“哎哟,可别提皇后,”第三人掩唇轻笑,“宜主子如今倒是沉得住气,日日抄经礼佛,可她那《宫规》新条文,可是把‘夜谒’二字钉死了。分明是怕了,又不敢明着拦,只能用规矩压人。可怜,可怜。”
此时,坐在上首、面容冷峻的太妃忽而冷笑一声,指尖佛珠重重一磕,发出清脆一响:“从前压在咱们上头的太后早早地崩逝,依我看,倒是件好事。若她还在,少不得又要搅出多少是非。如今这后宫,反倒清净——至少,没人敢拿‘孝道’当刀子使了。”
她缓缓抬眼,目光如冰刃般扫过众人:“只是……如今这局面,倒又让人想起当年。太后在时,压着妃嫔不让人造次,如今太后去了,倒又冒出个华贵妃来,一样地专宠、一样地揽权,连皇上的心思都快攥在手里了。依我看,这宫里啊,从来就容不下两个‘主子’。”
她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冷:“皇后还是太年轻了!当初太后崩得早,她本该趁势立威,整顿宫规,可她倒好,一味退让,日日抄什么《女则》《孝经》,以为诚心能感天动地?哼,这宫里,感天动地的不是诚心,是手段!弹压的妃嫔在梦里都不敢造次才好呢。”
另一太妃轻叹:“可她到底是中宫,名分在那,又有圣上亲赐的凤印金册金宝……”
“名分?”上首太妃嗤笑,“名分能让皇上初一十五都去景仁宫?能拦得住华贵妃姐妹拢去皇上的心?能压得住那些‘飞燕合德’的议论?如今连浣衣局的粗使婆子都在谈史论政了,她还端着皇后的架子,装她的‘宽仁大度’,实则……依我看不过是个不敢出招的懦妇罢了。”
角落里,一位身形枯瘦如柴、眉眼拧成疙瘩的太妃忽然开了口,声音尖细得能扎进人骨头里:“哎哟,说起懦弱无能,我倒想起从前那位纯元皇后了。乌拉那拉家的血脉多金贵啊,到她这儿算是白瞎得彻底!整日里挂着张假惺惺的慈眉善目,见谁都赔着笑脸,宫女打翻了茶水,她倒好,巴巴地亲自弯腰去扶,还柔声柔气哄着说莫怕。啧啧,哪有半分中宫皇后的威仪?活脱脱就是个慈悲庵里吃斋念佛的老姑子,窝囊透顶!”
她冷笑一声,尖尖的指甲狠狠点在桌面上,划出刺耳的细碎声响:“善良?后宫里最不值钱、最误人的就是这破玩意儿!一个皇后,不立威不树敌,不会制衡六宫妃嫔,不想着给家族挣权势,反倒天天对着佛龛焚香祈福,求什么虚无缥缈的天下安宁。她当自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转世啊?还是真傻得透顶,以为凭着那副软塌塌的心肠,就能镇住这宫里的腥风血雨、明枪暗箭?依我看,她哪是早逝,分明是被自己的窝囊软弱活活耗死的!乌拉那拉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个没骨头、没脑子的女儿,真是把祖宗十八代的脸面都丢尽了!”
另一太妃摇着团扇,扇面上的牡丹跟着晃悠,语气慢悠悠的:“可不是嘛?纯元那性子,半点都不像乌拉那拉家的种。他们这一族,哪一代不是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杀伐决断从不手软?先祖跟着太祖打天下的时候,敌将的脑袋说砍就砍,眼睛都不眨一下,她倒好,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真是没出息到了家。她要是能有半分狠劲、半分算计,那年氏包衣奴才出身的能那么嚣张跋扈、无法无天?怕是她自己到死都没想到,自己死后,还得让亲妹妹替她收拾这一摊子烂事,擦她留下的屁股!”
先前那瘦削太妃冷哼一声,眉眼间的刻薄几乎要溢出来,转而尖酸讥讽:“如今这位宜修皇后,虽说比当初的纯元多了点脑子,知道立些破规矩、定些烂条文,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撑场面的空架子! 名头上是皇后,可皇上多久没踏过景仁宫的门槛了?连节庆家宴,她都只能干坐在那儿,眼睁睁看着翊坤宫的戏子唱《贵妃醉酒》,看着皇上对着年世兰眉开眼笑。她那《宫规》编得再花哨,能管得住皇上的心?能挡得住华贵妃挤出来的几滴眼泪?纯属白费功夫!”
她顿了顿,脖颈往前探了探,声音压得又低又阴:“更可笑的是,她族里现在连个撑腰的人都没有。乌拉那拉家的老臣,死的死贬的贬,剩下的都是些没骨头的软蛋,连个敢在御前替她递句话的都找不着。她这个皇后,说白了就是个摆设,供在中宫占着位置,受着点虚头巴脑的香火,可宫里谁真把她当主子?背地里指不定怎么笑话她呢!”
另一人掩唇嗤笑,眼底满是幸灾乐祸:“可不嘛!从前太后在的时候,好歹还有个圣母皇太后的名头替她压着,没人敢明着放肆。如今太后一死,可不就给这些人腾了地方?一个个蹦跶得比谁都欢,真以为自己能翻天了。可笑的是,她们一个个都拎不清,这后宫里哪是谁得宠谁就赢?是得谁能把别人捏在手里,让人家连喘气都得看她脸色,连句话都不敢多说,那才算真的赢了!宜修啊,还差得远呢!”
殿内一时沉寂,唯有佛珠轻响,如更漏滴入深潭。窗外秋风拂过,卷起几片枯叶,扑在窗棂上,簌簌作响,仿佛亡魂低语。
这些话,如风过林梢,迅速传入前朝。某日早朝,御史中丞出列正色道:“臣闻宫中近日有流言,言及年氏二女,一居贵位,一将得圣宠,行迹暧昧,有违妇德。虽未确证,然风起于青萍之末,恐伤国体,扰朝纲。臣请陛下明察,以正内外之序。”
满朝哗然。兵部尚书正欲反驳,礼部侍郎却也出列:“臣亦有所闻。民间已有童谣:‘双燕入宫门,君王忘早昏。莲步轻移处,六宫无颜色。’此等谣诼,若不及时遏制,恐成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