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灯的红色光芒在实验室内投下不祥的阴影。苏羽的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移动,将刚刚捕捉到的光谱图案与脉冲结构进行叠加。空气中弥漫着设备过热的焦糊味,但他已经无暇顾及。
当两个数据流在屏幕上重合时,时间维度突然显现出异常波动。原本平稳的时间轴像被无形的手扭曲,呈现出规律的凹陷与凸起。苏羽调整着算法参数,试图找出这种波动的规律。
他忽然想起赵明留下的笔记中提到的“时间褶皱”理论。那些潦草的字迹曾被他当作疯言疯语,此刻却像钥匙般打开了新的思路。
将脉冲序列导入时间映射模型的过程异常艰难。系统多次报错,仿佛某种力量在阻止这个计算。苏羽不得不手动绕过三个安全协议,汗水沿着他的额角滑落。
当最后一个参数输入完成时,屏幕突然暗了下去。
然后,一个数字跳了出来。
23:59:59
它开始倒计时。
苏羽屏住呼吸,看着秒数稳定地减少。这个计时器以地球时间为基准,精确到毫秒,却找不到任何起始点或终点说明。它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研究系统的最深层,仿佛一直潜伏在那里,等待被人发现。
他尝试追踪计时器的源头代码,却发现它已经与GSS-1信号完全融合。每一次脉冲,都在更新着这个倒计时。
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苏羽迅速最小化所有窗口,切换到常规监测界面。他的手心渗出冷汗,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
脚步声在走廊外响起,又渐渐远去。
确认安全后,他重新调出倒计时界面。23:58:17。时间仍在稳定流逝,不受任何干扰。
苏羽将计时器与GSS-1的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发现这个倒计时似乎与信号的强度变化存在某种关联。当倒计时进入某些特定区间时,信号的脉冲频率会出现微小但可测的波动。
他尝试着逆向推算,想要找出计时器的起点。计算结果让他脊背发凉——这个倒计时开始运行的时间,恰好是他第一次成功解析GSS-1信号的那一天。
不是巧合。
绝对不可能是巧合。
苏羽调出那段旋律的光谱图,那个螺旋状的眼睛图案再次浮现。他将图案与倒计时进行同步分析,发现每当图案的螺旋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转,倒计时的速度就会发生微不可察的变化。
它在加速。
虽然变化幅度极小,但累积效应令人不安。按照这个趋势,真正的终点可能会比显示的时间提前到来。
实验室的主电源依然没有恢复。应急灯的红色光芒让一切显得更加诡异。苏羽感到口干舌燥,他需要做出决定。
是立即上报这个发现,还是继续独自调查?
倒计时在屏幕上无情地跳动着:23:55:42。
他想起赵明留下的警告,想起那些被调离的研究员,想起无处不在的监视。上报可能意味着研究被终止,甚至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
但独自面对这个未知的倒计时,风险同样巨大。
苏羽开始备份所有数据,包括倒计时的完整记录。他使用了赵明教他的方法,将数据分割加密,隐藏在系统的不同层级。即使主研究数据被清除,这些备份也能保留关键信息。
完成备份后,他继续深入分析。将GSS-1信号与太阳系内其他深空探测器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试图找出倒计时的可能含义。
结果令人困惑。
倒计时的节奏与任何已知的天文现象都不匹配。它不是指向某个星座的特定位置,也不是与某颗行星的轨道周期相关。它就像一个独立于宇宙规律之外的存在,只以地球时间为参照,稳定地走向终点。
苏羽尝试向那个隐藏的发送者发送加密信息,询问关于倒计时的事。但消息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倒计时显示:23:50:11。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实验室的低温让他打了个寒颤。那种被监视的感觉又回来了,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突然,一个想法击中了他。
如果这个倒计时不是指向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标记着某个状态的改变呢?就像沙漏的最后一粒沙落下,某种平衡将被打破。
他重新检查GSS-1信号的频谱特征,发现在特定频段存在极细微的调制。这种调制方式与人类使用的数字编码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自然形成的模式。
苏羽编写了一个新的解码算法,专门针对这种特殊调制。运算过程消耗了大量的系统资源,实验室的备用电源开始发出过载警告。
当解码完成时,他看到了一个坐标。
不是星空中的坐标,而是地球上的一个具体位置。距离这个实验室只有四百公里。
倒计时仍在继续:23:45:39。
苏羽盯着那个坐标,心跳加速。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有人,或者某种东西,在地球上设置了与GSS-1相关的设施。
而且这个坐标正在向他发出邀请。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恢复正常,主电源重新启动。系统开始自动执行数据同步程序,苏羽不得不中断所有分析工作。
在系统日志中,这次电源故障被标记为“例行维护”。但他清楚地知道,这绝不是巧合。
倒计时在他的个人终端上继续跳动。每一秒的流逝都像重锤敲击在心头。
23:44:18。
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