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澈启程前往非洲潜伏的同时,国内对疗养院地下实验室的收尾勘查聚焦于通风系统——这一被长期忽略的关键区域,不仅隐藏着实验废气的排放轨迹,更通过残留毒气检测,印证了陈景明团队曾进行高危实验的事实,同时暴露出可能威胁救援人员安全的潜在隐患。
地下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采用“独立循环+局部排风”设计,与疗养院的公共通风管网完全隔离,形成封闭的气流循环体系。系统主要由进气口、高效过滤器、通风管道、排风柜、尾气处理装置和排气口组成,但其尾气处理装置存在明显的改装痕迹——原本应配备的活性炭吸附层和化学中和模块被拆除,仅保留了简单的除尘滤网,导致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未经过滤处理,直接通过隐藏在山体中的排气口排放。
“这种改装绝非无意为之,而是犯罪集团刻意为之的‘痕迹掩盖’。”技术组负责人拆解通风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拆除核心过滤模块后,有毒气体可快速排放,避免在设备内残留,但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结合土壤检测结果,排气口周边的土壤中有毒物质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印证了这一推测。”
痕检科重点对通风管道内壁、排风柜内部和进气口过滤器进行毒气残留检测。检测目标包括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二甲苯、甲醛)、有毒气体(如氨气、氯气),以及Y-327试剂反应生成的特殊有毒中间体(代号t-03)。这些物质部分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即使残留量极低,也可能对人体呼吸道、皮肤造成刺激损伤。
检测流程采用“分段采样+气质联用分析”方案:
1. 分段采样:将全长80米的通风管道按进气段、中段、排风段分为12个采样点,使用吸附管采集管道内壁的气体残留;同时采集排风柜内部、进气口过滤器和排气口周边的空气样本,封装后快速送实验室分析。
2. 前处理与检测: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Gc-mS)对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实现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针对t-03中间体,因具有独特的质谱碎片峰,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提高检测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可达0.01ppb。
检测结果显示,通风管道内壁和排风柜内部均检测到高浓度的有毒物质残留:甲醛浓度为0.8mg\/m3(超出国家标准限值4倍),二甲苯浓度为1.2mg\/m3(超出国家标准限值3倍),且在排风段管道内壁检测到t-03中间体残留,浓度为0.05ppb。这些残留表明,地下实验室长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实验,且实验过程中曾发生过轻微的气体泄漏——管道连接处的密封胶老化破损,残留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t-03中间体的检测是关键突破。”痕检科负责人指着检测报告,“这种中间体是Y-327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产物,具有强毒性和刺激性,仅在密闭的化学合成实验中才会产生。其残留不仅印证了Y-327的合成实验曾在此进行,更说明实验过程缺乏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组在通风系统的控制模块中发现了“紧急排风”和“毒气隔离”模式的运行记录。记录显示,五年前张某死亡当天(实验失控事件),通风系统曾启动“紧急排风”模式,持续运行4小时;三年前林晓雅失踪前后,系统两次启动“毒气隔离”模式,推测是实验过程中发生了较严重的毒气泄漏,犯罪集团为避免毒气扩散,关闭了通风管道与实验区域的连接阀门。
“这些运行记录还原了实验失控的危急场景。”江澈通过加密通讯了解检测结果后分析,“实验失控导致毒气泄漏,犯罪集团启动紧急排风试图排出毒气,同时隔离相关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实验区域的毒气残留浓度异常高——隔离后毒气无法有效排出,长期积聚在密闭空间内。”
通风系统的隐患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道内壁的有毒残留可能因气流扰动再次扩散,威胁后续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安全;二是排气口隐藏在山体中,未经过滤的有毒气体长期排放,可能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和植被造成持续性污染。
针对这些隐患,技术组制定了“先处理、后清理”的处置方案:
1. 毒气残留清除:采用“雾化中和+活性炭吸附”的组合方式,对通风管道和实验区域进行全面处理。通过雾化设备喷洒碱性中和液,中和酸性有毒气体(如氯气、t-03中间体);在管道内和实验区域放置高效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完成后再次检测,确保有毒物质浓度降至安全标准以下。
2. 排气口整改:联合环保部门对隐藏在山体中的排气口进行封堵,清理周边受污染的土壤和植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在实验室周边设置长期环境监测点,持续跟踪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质量,确保污染不再扩散。
3. 安全防护规范:后续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全套防护装备(防毒面具、防化服、防护手套),严格遵守“双人作业、限时进入”的原则,避免直接接触残留有毒物质。
在清理过程中,技术组还在通风管道的转角处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微型采样装置——这是陈景明团队用于监测毒气泄漏的设备,内部存储着近三年的气体检测数据。数据显示,地下实验室的有毒气体浓度多次超出安全限值,其中2022年6月的一次泄漏中,t-03中间体浓度高达0.5ppb,远超人体耐受极限,而犯罪集团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和处理措施,仅通过通风系统强制排风后便继续实验。
“这个采样装置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犯罪集团的漠视生命。”林砚说道,“他们明知实验存在严重的毒气泄漏风险,却为了追求研发进度,无视实验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罪。”
通风系统的检测与处置,不仅为案件补充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关键证据,还为非洲秘密据点的突袭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陈景明团队的实验习惯和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的特点,林砚推测,非洲秘密据点的地下实验室很可能存在类似的通风系统隐患,甚至可能配备了毒性更强的化学试剂和气体发生装置,突袭行动中必须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毒气泄漏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组将通风系统的检测数据、隐患处置方案和安全防护建议整理成专项报告,发送给非洲突袭行动指挥部。同时,为应对可能的毒气泄漏,指挥部紧急调配了便携式毒气检测仪、防毒面具、中和剂等防护装备,确保攻坚人员在行动过程中的安全。
临时指挥室里,林砚看着通风系统的检测报告和非洲秘密据点的建筑结构图纸,心中愈发担忧:“江澈现在深入虎穴,据点内的通风系统如果存在同样的隐患,一旦发生毒气泄漏,他将面临生命危险。我们必须在突袭行动中优先控制通风系统的控制模块,确保气流稳定,防止有毒气体扩散。”
此时,江澈已抵达非洲秘密据点的外围,正接受严格的安检。他将随身携带的微型毒气检测仪藏在衣物夹层中——这是国内技术组根据疗养院的检测数据专门改装的设备,可实时监测t-03中间体等有毒气体的浓度,为他提供安全预警。
远在据点核心区域的顾维安和陈景明,丝毫没有意识到通风系统的残留痕迹已成为指证他们的又一铁证。顾维安正忙着与“灯塔”机构确认交易细节,陈景明则在核心实验室内进行最后的试剂稳定性测试,通风系统的控制模块旁,只有一名安保人员负责日常监控,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区域将成为突袭行动的关键目标之一。
一场关乎安全与生死的隐患排查,在国内与非洲同步展开。通风系统的每一个检测数据,都在为突袭行动的胜利增添筹码;而江澈随身携带的微型检测仪,不仅是他的安全保障,更是撕开犯罪集团安全防线的一把隐形利刃。终极对决的序幕,已在无形的毒气残留与隐秘的安全隐患中,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