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地下实验室的未探索区域弥漫着浓重的霉味与消毒剂混合的气息,冰冷的混凝土墙壁上布满划痕与污渍,仿佛是岁月与罪恶共同留下的印记。江澈带领搜查队员手持强光手电,逐寸排查着每一个角落,林晓雅照片中那些隐秘的细节,成为他们寻找线索的唯一指引。技术组则推着便携式勘查设备紧随其后,针对林晓雅可能被囚禁或遇害的区域,展开精准的物证搜索。
“重点排查西侧走廊的第三间房间,照片里实验对象的背景墙有独特的裂纹,和这间的特征完全吻合。”江澈指着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手电光束照亮了墙壁上一道蜿蜒的裂痕。队员们用工具撬开铁门,房间内空无一物,只有厚厚的灰尘覆盖着地面,墙角堆积着废弃的实验器材,看起来早已被遗弃。
“这里不像有人长期居住的样子,但不能排除被清理过的可能。”林砚蹲下身,指尖拂过地面的灰尘,“灰尘分布不均匀,靠近墙壁的位置有明显的擦拭痕迹,可能是有人刻意清理过现场。”
技术组负责人立刻启动化学发光显现设备,准备对墙壁和地面进行全面检测。化学发光显现技术是痕检领域的“隐形证据猎手”,通过喷洒特定的化学试剂,能让残留的血迹、体液等生物物证发出蓝绿色的荧光,即使是经过清洗、漂白或时间久远的痕迹,也能被精准识别。此次使用的是针对陈旧血迹优化的鲁米诺试剂,配合增强剂使用,能大幅提升痕迹的显现效果,且不会破坏物证的dNA信息。
队员们戴上深色护目镜,关闭强光手电,房间内瞬间陷入黑暗。技术人员手持喷雾器,均匀地向墙壁和地面喷洒试剂,白色的雾状试剂落在混凝土表面,迅速扩散开来。几秒钟后,一道微弱的蓝绿色荧光在西侧墙壁下方亮起,如同黑暗中跳动的鬼火,逐渐勾勒出不规则的斑块状痕迹。
“有反应!”技术组负责人压低声音,手中的相机立刻开始拍摄取证,“痕迹呈片状分布,边缘模糊,符合血迹擦拭后的特征,初步判断是陈旧性血迹。”
江澈和林砚凑近观察,荧光区域沿着墙壁底部延伸,长度约两米,宽度在十厘米左右,部分区域的荧光强度明显更高,暗示着血迹浓度更大。技术人员沿着荧光轨迹继续喷洒试剂,更多的蓝绿色光斑陆续显现,最终在墙角处汇聚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荧光最为刺眼。
“这里应该是血迹的原始滴落点,之后被人用工具擦拭过,才形成了延伸的痕迹。”林砚指着圆形光斑,“从痕迹的形态来看,出血量不小,足以造成致命伤害。结合林晓雅的失踪时间,这很可能就是她遇害的第一现场。”
技术人员用棉签蘸取少量试剂反应后的残留物,放入物证袋中,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dNA检测。同时,他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和痕迹测量尺,对血迹的分布范围、滴落角度进行精准测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还原案发时的场景:受害者可能是在墙角处被袭击,血液直接滴落形成圆形光斑,之后凶手拖动受害者的身体,造成血迹沿着墙壁擦拭延伸,最终将尸体转移或处理。
“继续扩大检测范围,重点检查墙壁的缝隙和地面的砖缝,凶手可能会遗漏这些隐蔽位置。”江澈下令道。技术人员调整喷雾器的喷头,将试剂精准喷洒到墙壁的裂缝和地面的砖缝中。
几分钟后,西侧墙壁的一处裂缝中再次亮起荧光,这次的荧光呈丝状分布,像是凝固的血丝嵌入其中。技术人员用细针小心翼翼地挑出裂缝中的残留物,发现是几缕凝固的血块,虽然体积微小,但足以进行dNA提取。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地面的一块地砖下方,技术人员发现了一处隐藏的血迹痕迹——地砖被轻微撬动过,下方的土壤中渗透着暗红色的物质,喷洒试剂后,立刻发出强烈的荧光。
“这块地砖被动过手脚,很可能是凶手处理血迹时,为了掩盖痕迹而撬动的。”技术组负责人用撬棍轻轻掀起地砖,土壤中果然残留着大量血迹,虽然已经部分降解,但仍能清晰地看到暗红色的印记。“土壤中的血迹没有被彻底清理,应该是凶手时间紧迫,或者没想到我们会使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到这里。”
队员们将土壤样本和地砖分别封装,同时对整个房间进行了地毯式的试剂喷洒,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线索。在房间的门框内侧,技术人员又发现了几处微弱的荧光痕迹,呈点状分布,推测是受害者被拖拽时,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门框留下的血迹。
“所有显现的血迹痕迹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里发生过一起暴力袭击事件,受害者出血量较大,之后被凶手转移。”林砚结合痕迹形态进行推演,“从血迹的滴落角度和擦拭方向来看,凶手身高应该在175-180厘米之间,袭击时站在受害者的右侧,拖拽方向是朝向房间门口。”
江澈补充道:“痕迹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说明受害者可能是被突然袭击,没有来得及反抗。结合林晓雅的身高和体型,以及她作为护士的身份,很可能是在进入房间后,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凶手袭击。”
技术组将所有提取到的血迹样本连夜送往实验室进行dNA检测,同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房间内的血迹痕迹、环境特征进行数字化建模,构建完整的案发场景还原图。另一边,白玲在审讯室中看到血迹还原的照片后,情绪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她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补充了关键信息:“三年前,陈景明曾让张诚处理一个‘不听话的护士’,说她‘看到了不该看的’,让张诚‘做得干净点’。我后来听张诚的手下说,他们把人带到了地下实验室的西侧房间,之后就再也没出来过,还说‘墙壁都擦干净了,绝对查不出来’。”
白玲的供述与现场勘查的结果完全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林晓雅的遇害现场就是这间废弃的实验房。而此时,实验室传来消息:从血迹样本中成功提取到了完整的dNA图谱,经过与林晓雅父母提供的样本比对,确认所有血迹均来自林晓雅。同时,在土壤样本中还检测到了另一个人的dNA,经过数据库比对,初步锁定为张诚的一名手下,此人目前仍在逃,是陈景明的核心亲信之一。
“血迹还原不仅找到了林晓雅遇害的铁证,还锁定了另一名嫌疑人,这对我们追捕陈景明和追查其他实验对象的下落至关重要。”江澈看着dNA检测报告,眼神坚定,“张诚的手下肯定知道更多内幕,甚至可能知道陈景明的藏身之处。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他,突破这条线索。”
林砚则将注意力放在了墙壁的血迹痕迹上:“这些血迹痕迹虽然被部分清理,但仍能看出一些细节。你看这里,”他指着墙壁上一道模糊的荧光印记,“这像是一个残缺的手印,虽然不完整,但能看到指纹的大致轮廓。技术组能不能尝试还原这个手印?”
技术组负责人立刻对残缺的手印痕迹进行处理,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将荧光印记的细节放大,再利用指纹还原算法,逐步填补残缺的部分。经过数小时的攻坚,终于还原出了一个部分清晰的指纹轮廓。“这个指纹不够完整,无法直接在数据库中比对,但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如果能找到嫌疑人,我们可以通过现场指纹与嫌疑人的指纹进行比对,确认其是否参与了作案。”
此时,新的消息传来:国际刑警通过对陈景明资金流向的追踪,发现他在逃跑后曾向东南亚某国的一个账户转账,收款账户的持有人正是张诚的那名手下。同时,技术组通过分析疗养院地下实验室的监控备份数据,发现该嫌疑人在林晓雅失踪当晚,曾多次出入地下实验室的西侧区域,且行为异常。
“线索已经串联起来了。”江澈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追捕行动,“立即联系国际刑警,协调当地警方协助抓捕嫌疑人;同时,继续对疗养院地下实验室进行深入勘查,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排查其他可能的隐藏区域,寻找更多实验对象的线索。”
夜色渐深,疗养院地下实验室的勘查工作仍在继续。化学发光试剂发出的蓝绿色荧光在黑暗中闪烁,如同一个个指引真相的灯塔,照亮了隐藏在墙壁后的罪恶。林晓雅的血迹被成功还原,不仅为她的遇害提供了铁证,也让整个案件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江澈和林砚深知,这只是冰山一角,陈景明的逃跑、顾维安的“清理计划”,以及更多尚未被发现的实验对象,都意味着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在实验室的灯光下,技术人员正在对新提取的物证进行检测,dNA图谱在电脑屏幕上闪烁,指纹还原的工作仍在继续。每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在向真相靠近;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在为正义加码。江澈看着窗外泛起的鱼肚白,握紧了手中的勘查记录,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将所有罪犯绳之以法,还所有受害者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