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月第二日便递了帖子,前往国子监拜访祭酒周世母。周祭酒与沈清弦的母亲曾是同科进士,当年同榜题名,情谊深厚。她对沈家遭遇一直心怀悲悯,见到对沈清弦多加照顾的甘相之女甘月,自是感慨万分,言语间多有照拂。
甘月依礼拜见后,并未直接说明来意,只以晚辈身份请教典籍、探讨学问为名,与周祭酒相谈甚欢。交谈中,她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向六七年前的朝堂风气和吏治考评,并提及沈母当年的一些政见,细心观察周祭酒的反应。
周祭酒起初只是泛泛而谈,但听到甘月提及某些涉及江南盐务的细节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她屏退左右侍从,书房内只余二人,才压低声音道:“月姐儿,你今日前来,恐怕不只是为了论学吧?可是……为了沈家旧事?”
甘月心知瞒不过这位阅历深厚的长辈,便也不再绕弯子,起身恭敬一礼,坦诚道:“大人明鉴。晚辈与清弦公子……皆不信沈伯母会行那结党营私之事。近日翻阅旧档,发现其中疑点颇多,奈何如今相关卷宗已被封存,难以细查。晚辈斗胆,想请您指点迷津。”
周祭酒长叹一声,抚须良久,才缓缓道:“她的案子……当年确是疑云重重。老身人微言轻,当时亦无力回天。你方才提到吏考与御史巡查,倒是提醒了我一事。”她目光变得深远,“当年,曾有一份关于江南道盐政的密奏,直指某些权贵豪门,言辞犀利,证据也颇为翔实。那份密奏,据说曾经过王璞御史之手,但最终却未呈达天听,反而在后来成了构陷她的‘罪证’之一,说她‘勾结御史,窥探机密,意图不轨’。”
甘月心中一震:“江南道盐政密奏?您可知其具体内容?或可知晓如今那份密奏副本可能在何处?”
周祭酒摇头:“具体内容,老身亦不详。只知涉及当时在江南道势力盘根错节的几个大家族。至于副本……此类密奏,按制除当事人和极少数中枢重臣外,他人难以得见。或许……只有当年有权查阅此类文书的机要之地,或者,经手之人自己,才可能留有底稿。”
“经手之人……王御史!”甘月立刻抓住了关键。
“不错。”周祭酒点头,“王璞那孩子,性子刚烈,心思缜密。她若觉得此事关键,很可能会暗自留下凭证以自保,或待来日。她如今下落不明,恐怕也与此有关。”她看着甘月,语重心长,“月姐儿,此事水深,牵涉甚广。你与沈公子欲查清真相,勇气可嘉,但务必万分谨慎。对方能轻易构陷一位二品大员,其能量不容小觑。你身为翰林院修撰,前程正好,沈公子如今处境更是艰难,若无确凿证据,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反受其害。”
甘月郑重应下:“多谢您提点,晚辈谨记于心。”
从国子监出来,甘月心中既兴奋又沉重。她立刻将消息带给了沈清弦。
……
“江南道盐政……”沈清弦听完甘月的叙述,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痛楚,“是了,这就对上了。先母当年在户部,曾力主清查各地盐税亏空,尤其关注江南道。此举定然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若那份密奏真指向江南道的权贵,她们狗急跳墙,先下手为强构陷先母,便说得通了。” 沈清弦提及母亲时,语气恭敬,带着追思。
“所以,找到王御史,拿到她可能保留的那份密奏底稿,是翻案的关键!”甘月语气坚定。
沈清弦却眉头紧锁,忧色更重:“但墨渊回报,王世姐行踪成谜,对方也在找她。我们贸然去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且极易暴露。况且……”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我如今是戴罪之身,若累及你……”
“清弦哥哥!”甘月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既已同舟,必当共济。你我之间,不必再说这些。”
沈清弦抬眸看她,见她目光清澈坚定,心中感动,终是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甘月脑中灵光一闪:“我们一直假设王御史在躲藏,所以拼命找她。但如果……我们想办法让她主动来找我们呢?”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王御史隐匿,是因为察觉危险,她在等待时机,或者,在寻找可靠的盟友。如果我们能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只有她能看懂、且能让她相信我们是友非敌的信号,她会不会主动现身?”
沈清弦眼中亮起微光:“引友归盟?继续说。”
甘月思路越发明晰:“周世母说,王御史可能在江南道的民间书院讲学。她对学问和清议十分看重。清弦哥哥,你的才学在京中世家公子中本是翘楚,只是近年来因家变沉寂。我们可以想办法,让你的一些诗文明论,尤其是关于吏治清明、盐政改革之类的见解,用化名在士林圈中,特别是可能流传到江南道的渠道中,悄然传播开来!让王世母看到后,知你志向未改,且仍在追查真相,或会认为你值得信任,从而主动联系。”
沈清弦立刻明白了甘月的意图:“你是想,用文章表明心迹和立场,作为‘投名状’?”
“对!”甘月兴奋地点头,“这不比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安全有效得多?”
沈清弦看着甘月,心中涌起赞赏与暖意。这个办法,确实巧妙。“好。我会尽快着手。只是这传播之事……”
“交给我!”甘月信心满满,“我会小心安排。”
计划既定,沈清弦便在东厢院中潜心着述。甘月则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在翰林院的资源和家中人脉,谨慎地为沈清弦化名为“弦音客”的文章铺设传播渠道。
数日后,几篇署名“弦音客”的时评文章,开始在小范围的士子圈中流传。文章观点犀利,文采斐然,更难得的是其中蕴含的经世济民之志,在女子为官的世道下,一位“公子”能有如此见解,更显珍贵,很快引起了一些注意。
甘月密切关注着反响,心中期盼这微弱的信号能穿透重重阻碍,抵达该收到的人手中。而她与沈清弦,在这风雨欲来的京城一隅,继续着他们隐秘而坚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