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青山坳,在完成一轮抢收抢种后,暂时进入了短暂的农闲。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连知了的鸣叫都显得有气无力。但岑卿并没有闲着,她心里清楚,穿越不同世界的经历让她明白,生存技能永远不嫌多。那些看似普通的民间技艺,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就能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天清晨,她来到了张婶家的小院。院子里,几个半人高的陶瓮已经在屋檐下排开,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
张婶,今天我来偷师了。岑卿架好直播设备,笑吟吟地说。
张婶正在清洗白菜,闻言抬头,眼角的皱纹都笑深了:来得正好,今天要腌今年第一批酸菜,还有咸鸭蛋。
直播开启后,观众们很快涌了进来:
终于等到张婶的独门秘方了!
我奶奶也会腌酸菜,但总说现在的味道不对。
咸鸭蛋!我的最爱!
张婶先处理的是酸菜。她取来的是本地特有的小棵白菜,叶片紧实,菜帮肥厚。
选菜有讲究,张婶一边熟练地去掉外层老叶,一边讲解,要选这种沉手的,说明水分足。霜降后的白菜最好,糖分足,腌出来特别脆爽。
清洗的过程格外仔细。张婶用井水反复冲洗每片菜叶的褶皱,特别指着叶柄处说:这里最容易藏泥沙,要掰开来洗。她动作麻利,却又不失细致,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洗净的白菜需要晾晒。张婶把它们整齐地铺在竹筛上,放在通风的廊下:要晒到菜叶发蔫,但还不能干透,这样既不容易烂,又能保持脆度。
趁着晾晒的间隙,张婶开始准备腌制的配料。她取来自家种的花椒、干辣椒,还有几味岑卿叫不出名字的香料。
这是山奈,这是草果,张婶一一介绍,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样,这是我婆婆传下来的。
最关键的步骤是搓盐。张婶将晾好的白菜放在大木盆里,撒上粗海盐,双手开始轻柔而有力地在菜叶间揉搓。
力度要恰到好处,她示范着,要让盐分渗进去,又不能把菜搓烂。就像给娃娃按摩,要用心。
岑卿也挽起袖子尝试。她的手势起初有些生疏,但在张婶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要领。盐粒在指尖沙沙作响,白菜在揉搓中渐渐变得柔软,渗出晶莹的汁水。
这个手法太关键了!
看着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啊。
已经拿出小本本记笔记了!
装坛是最后一个环节。张婶将搓好的白菜一层层码进陶瓮,每放一层就用力压实,确保不留空隙。最后倒入适量的凉开水,用洗净的石头压住,再封上坛盖。
要放在阴凉处,不能见光,张婶细心交代,头几天要每天开盖放气,后面就交给时间了。
接下来是腌制咸鸭蛋。张婶取来的是本地散养的鸭蛋,个头不大,但蛋壳透着淡淡的青色。
先要验蛋,张婶把每个蛋对着光仔细检查,有裂缝的不能要,沙壳的也不行。
合格的鸭蛋要先用清水浸泡。得让蛋壳里的气孔张开,这样盐分才好进去。张婶说得很朴实,却蕴含着科学道理。
清洗时,张婶用的是一把柔软的丝瓜络:不能用硬刷子,会把蛋壳表面的保护膜刷掉。
准备腌料时,张婶展示了她的独门配方:水、盐、白酒,还有一小包自配的香料。她特别强调:盐要用海盐,酒要用高度白酒,这都是为了杀菌。
最让岑卿惊讶的是包泥法。张婶取来红土,筛去杂质,加入盐、水和白酒,调成稠度适中的泥浆。
现在年轻人都用盐水法,方便是方便,但没有这个香。张婶边说边示范,将鸭蛋在泥浆中滚一圈,确保每个部位都均匀包裹,然后小心地放进小口的陶罐里。
岑卿学着她的样子,很快就成了个。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这个手法太传统了!
鸭蛋备好了,张婶在哪?
现在超市买的咸鸭蛋都没有这种香味了。
全部装坛后,张婶在坛口蒙上纱布,用麻绳扎紧:要放在通风处,一个月后就能吃了。要想流油,得等四十天以上。
腌制工作告一段落,但等待的过程漫长。岑卿看着院子里整齐排列的陶瓮,忽然想起村里还有一位手艺精湛的老人——李爷爷,他编的竹筐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
张婶,我想去跟李爷爷学编竹筐,您觉得怎么样?岑卿一边收拾着工具一边问道。
张婶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李老头编筐的手艺可是祖传的,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你去学,他肯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