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城核心生物实验室,“萌芽计划”专用观察区内,空气仿佛凝固了。双层强化玻璃隔开的观察箱内,一条长约一米二、通体覆盖着暗紫色金属光泽鳞片、头部狰狞骨冠耸立的“棘冠地蟒”正焦躁地扭动着身躯。它冰冷的竖瞳不时扫过单向玻璃外模糊的人影,分叉的信子急速吞吐,发出令人心悸的“嘶嘶”声,尾部有力地拍打着箱壁,显示出极强的攻击性和应激反应。这是“萌芽计划”迈出的关键且危险的一步——首次尝试让妞妞接触具有一定智慧和中度威胁性的变异生物,以测试其“生命共情”能力的边界。
李芸站在观察区外围,双手紧紧交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尽管隔着安全距离和重重防护,母亲的本能仍让她为女儿揪心不已。白栀站在她身旁,能感受到她身体的细微颤抖,低声安抚道:“李姐,放宽心。箱体是特制的,能抵御高强度冲击。我们设置了三重独立应急系统,包括瞬时强效麻醉气体和物理拘束,反应时间在0.2秒内。妞妞的位置也是绝对安全的。”
妞妞穿着合身的、印有卡通小动物图案的浅蓝色防护服,小脸微微发白,站在距离观察箱五米远的指定圆形标记上。她怀里紧紧搂着那个洗得发白的旧兔子玩偶,这是她寻求安全感的习惯动作。按照白栀事先反复演练的引导,她需要尝试与箱内地蟒建立初步联系。
初始尝试充满了挫折。当妞妞努力集中精神,哼唱起那首熟悉的、带有安抚意味的无字歌谣,并将“不要害怕,我是朋友”的意念传递出去时,反馈回来的却是一团更加混乱、冰冷、充满敌意的情绪漩涡。地蟒似乎将这种主动的接触视为挑衅,攻击性不降反升,猛地人立而起,颈部鳞片贲张,做出标准的威慑姿态,甚至一度用头颅撞击强化玻璃,发出沉闷的“咚”响,吓得妞妞惊呼一声,连连后退,歌谣也戛然而止。
“失败了吗?”观察室外,通过监控密切关注的一名研究员低语,语气中带着失望。
“别急,”楚望沉稳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目标的应激反应在预期之内。注意妞妞的生命体征和能量场读数,她在调整。”
果然,妞妞在短暂的惊慌后,在白栀通过耳机温柔的鼓励下(“妞妞,深呼吸,不要想着命令它,就像你对小兔子那样,只是告诉它你在这里…”),她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她不再死死盯着那条可怕的大蛇,而是缓缓闭上了眼睛,长长的睫毛轻颤。她尝试回忆和那些温顺实验动物相处时的感觉——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目的的友好。她想象自己不是站在冰冷的实验室,而是置身于一片阳光和煦、开满小花的草地上,心中充满了平和与善意。当她再次开口哼唱时,调子变得更加轻柔、自然,仿佛只是随意的低吟浅唱,不再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奇迹就在这看似放弃主动干预的时刻发生了。
监测地蟒生理指标的仪器上,代表心率、肌肉紧张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数据曲线,开始出现明显的、舒缓的下行趋势。观察箱内,地蟒人立的姿态慢慢放松,重新盘踞起来,贲张的颈鳞平复,信子吞吐的频率显着减慢,那双冰冷的竖瞳中,凶狠的光芒似乎也减弱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探究式的茫然。
“有效!她的共情场起效了!”数据监控员压抑着兴奋报告。
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妞妞依旧闭着眼,小眉头微微蹙起,仿佛在努力分辨着什么模糊的信息。几分钟后,她忽然用带着困惑的稚嫩声音,通过麦克风小声说道:“白阿姨…它好像…这里…不舒服…”她伸出小小的食指,点了点自己脖子侧面的位置。
研究人员立刻调出这条地蟒的详细档案和最新体检记录。记录清晰显示,该地蟒颈部左侧鳞片下有一处陈年旧伤,是早年与同类争夺领地时被咬伤所致,虽已愈合,但局部神经可能仍有残留性压迫或不适,在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
“她能感知到生理层面的不适?!”一位资深生物学家几乎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这不仅仅是情绪安抚,这是…这是跨物种的生理状态感知!这能力…”
这次成功的互动,虽然只是初步的,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研究团队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表明妞妞的“生命共情”能力,其深度和精度远超最初预估。她不仅仅是一座传递“无害”信号的简单桥梁,更似乎能模糊地“解读”目标生物内部的情绪状态(恐惧、愤怒、好奇)乃至一些基本的生理感受(如疼痛、饥饿)。
这一发现,让“萌芽计划”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微调。研究人员开始设计更精细的实验,尝试量化妞妞对不同情绪和生理状态的感知准确率,并探究这种感知的极限距离和干扰因素。他们意识到,妞妞的价值,或许在于未来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解变异生态内部运作机制的“内窥镜”。
而这一切,都被定期前来听取进展汇报的季瑶看在眼里。每次看到妞妞那双纯净的、努力试图与陌生甚至危险生命建立理解的眸子,季青瑶那颗在末世血火中淬炼得如同坚冰的心,总会不由自主地裂开一道细缝,渗入一丝久违的暖意。她开始更频繁地造访这间充满生命气息的实验室,有时并非为了公务,只是静静地站在角落,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在研究人员引导下,与那些奇特的生物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结,正在这位背负着沉重宿命的女战士和这个拥有神灵般天赋的小女孩之间,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