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栓手持世子手令和委任状,并未急于大张旗鼓地宣告成立“军械整饬司”。他深知,在这凉州城内,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盯着他,等着看这位新晋红人如何烧起这“新衙三把火”。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甚至陷入被动。
他首先做的,是低调地接收了徐凤年调拨的二十名精锐甲士。这些甲士并非普通士卒,而是从世子府亲卫中精选出来的好手,个个气息沉稳,眼神锐利,令行禁止。为首的名叫张嵩,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脸上有一道淡淡的刀疤,修为竟也达到了四品,显然是徐凤年的心腹之一。
徐小栓对张嵩很是客气,并未摆出上官架子,只简单交代:“张校尉,今后整饬司的安危和行动保障,就仰仗诸位兄弟了。目前暂无具体任务,请先带弟兄们熟悉凉州城各处武库及匠作营的大致位置和环境。”
“卑职明白。”张嵩抱拳领命,并不多言,转身便带人离去,效率极高。
安排好基本武力保障后,徐小栓再次埋首经略使府的故纸堆。这一次,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调阅所有与凉州城内外武库、匠作营相关的档案:库存记录、物资调拨清单、匠人名册、物料采购账目等等。这些文书浩如烟海,且多有残缺或模糊之处,显然常年无人认真打理。
徐小栓并不气馁,他将【武道天机】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挥到极致,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形计算机,快速浏览、比对、分析着海量数据。同时,他利用参军身份,以“核查边境军械补给”为由,不动声色地向一些管理仓库的老吏、负责采购的低级官员“请教”问题,从只言片语中拼凑信息。
数日下来,虽未实地勘察,但徐小栓心中已对凉州军械管理的混乱状况有了一个惊心的了解:
账实不符严重:多个武库的账面库存与实际清点记录对不上号,尤其是刀剑、弓弩、箭矢等消耗品,差额惊人。
以次充好普遍:不少新入库的军械,质量堪忧,箭杆易折,刀剑易卷刃,甲胄连接处脆弱。
匠户待遇低下:匠作营的工匠们待遇微薄,且常被克扣工钱,导致人心浮动,技艺传承出现断层,优秀匠人流失严重。
采购环节猫腻:物料采购价格虚高,且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显然存在利益输送。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牵扯到经略使府、户曹、乃至军中某些实权人物的利益。徐小栓甚至从一些蛛丝马迹中,隐隐察觉到了离阳方面某些势力暗中插手、故意输送劣质物资以削弱北凉战力的影子。
“果然是一滩浑水。”徐小栓合上最后一卷账册,揉了揉发胀的眉心。但他眼中并无畏惧,反而燃起了斗志。问题越多,越说明“整饬”的必要性,也越能体现他的价值。
他决定,这第一把火,不能烧向那些盘根错节的大人物,那样容易引火烧身。而是要从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关乎军械质量根本的环节入手——匠作营。
这一日,徐小栓只带了张嵩和两名甲士,换上便服,悄然来到了位于凉州城西的官营匠作营。他没有亮明身份,只说是经略使府派来例行巡查的文书。
匠作营占地颇广,但环境却显得破败。炉火虽然还在燃烧,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也不绝于耳,但工匠们大多面带菜色,神情麻木,见到徐小栓这几个生面孔,也只是懒懒地瞥上一眼,便继续埋头干活。
徐小栓在一个老匠人身边停下,看他正在锻造一把制式北凉刀的刀身。老人手法熟练,但使用的铁料杂质颇多,锻打过程中火星四溅,成品的刀身光泽暗淡。
“老丈,这铁料似乎……”徐小栓试探着问道。
老匠人头也不抬,闷声道:“官家给的料子,就这成色,能打成这样就不错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习以为常。
徐小栓又走到弓箭制作区,发现箭杆的选材和烘烤工艺也存在问题,导致箭矢的直度和强度不足。
他心中暗叹,北凉军卒在前线浴血奋战,使用的却是如此质量的兵器,这无异于谋杀!
就在他心中愤懑之际,匠作营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名穿着华贵、趾高气扬的年轻人,在一个管事模样的人点头哈腰的陪同下,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王管事,小爷我定做的那批猎弓呢?赶紧拿来验货!要是再有次品,小心你的狗腿!”为首一个锦衣青年嚣张地叫道。
那王管事连声应承,赶紧让人去取弓。徐小栓冷眼旁观,发现那批猎弓用料精良,工艺精湛,远非旁边正在制作的军械可比。
“同样是匠作营出品,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徐小栓淡淡地问身旁一个看起来比较机灵的年轻匠人。
那年轻匠人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愤愤道:“军械是官家的,给多少钱做多少事。那些爷们定做的私活,给的可是真金白银,自然要用好料,请最好的师傅!不然谁给你好好干?”
徐小栓心中了然,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公器私用,利益驱使导致资源错配!
他没有立刻发作,默默记下了那几个年轻人的样貌和王管事的名字。这第一把火,或许就该从这匠作营的歪风邪气烧起,既能整顿秩序,提升军械质量,又能敲山震虎,看看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牛鬼蛇神。
他转身离开匠作营,对张嵩低声道:“张校尉,派人盯住那个王管事,还有经常来匠作营做私活的那些世家子弟,我要知道他们都和谁来往。”
“是!”张嵩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命。
徐小栓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感觉凉州城的风,似乎更冷了些。但他的心中,却有一团火,开始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