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冯胜功劳排第三,确实可以封‘两辽王’。”
“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
“他们的功劳,确实足以封王。”
“这没错。”
“可是北元还没灭,涛儿有志于四方征伐,以后若是再打仗,再用这些人,他们已经封王了,就没有更高的爵位再赏,到时候怎么办?”
马皇后不愧是贤德之人,心里想的全是为朱元璋分忧。
话也确实有理。
冯胜等人现在就封王,
以后要是再有战事,
打了胜仗回来,
已经无更高的爵位可封,
到时候,
就是朱元璋自己头疼的时候。
“相信儿子们。”
“他们有本事处理这些事。”
朱元璋轻松地挥了挥手。
他相信自己的两个儿子有能力,
甚至比他还强,
自然能应对这些事。
或者,那些老臣们,
也有自己的办法。
所以,
操什么心!
此时的东宫内,
朱标与朱涛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旁边的太监李恒早已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这两位一进门,
就站在这里发愣,
整个东宫的太监、宫女全都吓得不敢出声。
朱标终于看清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国家,更能造福百姓。只是,那些世家豪族和商人会愿意接受吗?
“嗯。”
“再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策。”
“赋税按田亩缴纳。”
“虽可能引起一些动荡,但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大明建国本就不易,若一味姑息迁就,反倒是我们失责。”
“如此一来,百姓税负减轻,对民生大有裨益。”
“富户与豪族的税收也将增加,国库也会因此充盈。”
“所以。”
“明早朝议之时,不妨和几位阁臣商议一下。”
“再请刘伯温与李善长一同入朝。”
“我也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朱涛微微点头。此时提出“摊丁入亩”,时机正合适。这也是他特意找朱标商议的原因。只要推行得当,不出几年,大明百姓便能真正富裕起来。
“还有商税。”
“也该上调了。”
“这事要看几个大族的态度,就拜托大哥了。”
“大哥平日与他们来往较多。”
“小弟就不插手了。”
“这是大明的根本大计,大哥切莫轻忽。”
朱涛又想起商税之事。明初的商税极低,理应提高。再加上“摊丁入亩”之策,只需十几年,便可大大削弱世家势力,同时充实国库,何乐而不为?
“嗯。”
“我这就着手安排。”
朱标也轻轻点头。他同样认为此策甚好,随后望着朱涛说道:“父皇给官员的俸禄,有些实在过低。我想适当提高,同时设立官税制度。身为大明臣子,理应为国库出力。此事我思量已久,原打算等冯叔回来后再与你详谈。”
“这个提议不错。”
“确实应该调整。”
“大明只会越发强盛,绝不会倒退。”
“但这些变革,总要有人去推动。”
“胡惟庸就很合适。”
“我去找他谈谈。”
朱涛看着朱标,眼中满是赞许。不愧是父皇亲自培养的储君。若此刻便开始推行这些新政,的确可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也能从根源上遏制贪腐之风。
要知道,有些官员并非贪得无厌,而是家计艰难,难以维持生计,才会铤而走险。
如今虽设了官税制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俸禄的提升。相比那一点税额,他们的俸禄高出许多,足以支撑一年开支。
兀良哈。
“这里确实辽阔。”
“可惜不适合作为都城。”
“否则整个草原,皆为大明疆域。”
寒风凛冽,蓝玉裹着厚重的袍子,立于绰儿河畔。眼前河面早已封冻,天地之间一片苍茫。他望着这片辽阔草原,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缓缓开口:
“都城的建设。”
“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
“但终有一天,大明的旗帜将遍布这无边草原!”
邓镇亦未披甲,身着厚袄,陪伴在侧。他听后轻笑一声,目光远眺:“到那时,南北贯通,筑起铁壁连城,也不是难事。”
他记得殿下的宏愿——
草原尽归我有。
铁壁连城一统。
边塞再无战事。
大明江山永固。
“嗯。”
“等来年春暖花开,便彻底剿灭北元。”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也该有个了结。对大明,对草原,都是好事。”
蓝玉眼神微动,似有回忆浮现。纵马驰骋的豪情,终究抵不过皇城内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年关将至,将士们却仍驻守异乡,不能归家。
即便是骁勇善战如蓝玉,
也不免心生疲惫。
“将军思念家乡了?”
“待战事结束。”
“便可回去安心歇息。”
邓镇望着他,眼神中亦藏着思念——皇城的饺子、母亲亲手做的年夜饭、妻子的温柔话语。但他清楚,现在还不是回去的时候。
“辽东战事尚无定论。”
“必须守住兀良哈。”
“防备脱因偷袭回击。”
蓝玉颔首,深知责任在肩。他转头看向邓镇,露出一丝笑意:“草原虽苦寒,但也不能缺了荤腥。今晚让将士们开开荤,身在异域,也莫忘了魂归何处。要记得,我们的家,不在草原,而在中原。”
“换防也不能耽误。”
“随时警觉草原动向。”
“走到这一步,就不能退。”
邓镇神情依旧沉稳,抱拳请命:“末将敬将军一杯,全军虽禁酒,却同心协力。待来年开春,再痛饮一坛,让草原见证我等豪情!”
“准!”
蓝玉眼中闪过欣赏之意。
他愈发觉得邓镇不凡。
此子天生将才,
不仅不逊其父邓愈,或许更胜一筹。
当年随摄政王朱涛平定山东时,便已显露锋芒。
若大明后继有人,
何愁天下不兴?
“等回皇城。”
“我把家里的那两个不成器的孩子。”
“送到你府上,你也好生教导。”
“让他们明白,何为军旅之道!”
蓝玉微微摇头,嘴角浮现一丝苦笑。
他又想起那两个顽劣的儿子。
从小调皮捣蛋,不务正业。
身为蓝玉之后,怎能如此?
将门之后,理应英勇!
怎能沦为平庸之辈?
而面前的邓镇不正是一个绝佳榜样?
正好替蓝玉好好调教自己的儿子。
“没问题。”
“只要他们愿意吃苦,我定会还大将军两个英姿勃发的小将。”
邓镇笑着朝蓝玉拍了拍胸脯,语气坚定。
他自己便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更何况。
他们家齐王朱涛所经历的训练。
远非蓝家兄弟这般娇养长大的公子哥所能承受。
但只有这样的磨炼。
方能在短时间内锤炼出如钢铁般的军心与意志!
“嗯。”
“你似乎还未纳妾?”
“我蓝玉有一小女,尚在待嫁之龄。”
“若你愿意,不妨娶她为妾。”
“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她所出的子嗣,也须视为嫡子。”
“你觉得怎样?”
蓝玉微笑着望向邓镇,后者一时惊愕无语。
蓝玉是谁?那可是随太祖横扫天下的猛将!
把自家女儿送去给人做妾?
而且还是她主动提出的?
这事情,听来都有些荒唐!
“这……”
“此事需先请示家父。”
“末将不敢自作主张。”
邓镇面露为难之色,抱拳作揖,态度恭敬。
不是他不愿应承。
而是。
长辈开口,晚辈岂能轻易回绝?
蓝玉既是长辈。
那便只能委婉拒绝。
“这事儿不难。”
“等我们扫平北元,我自会去找邓大哥商议。”
“送个儿媳妇上门,他怎会不答应?”
蓝玉笑意不减,心中也未觉有何不妥。
蓝玉一生骄傲自满。
乃心高气傲的大明猛将!
为何愿意将女儿送去为妾?
不只是因邓镇自身潜力。
更是因那摄政王朱涛。
他想让自己牢牢绑在摄政王朱涛与太子朱标这条船上。
更何况,眼前这个少年。
眼神中透着自信、忠诚与坚定信念。
这等品质汇聚一身,意味着绝对的忠心!
未来必然前途无量!
封王拜将?
未必不能实现!
这份人情投资。
值得!
“大将军。”
“将军。”
“酒宴已备妥,请两位移步。”
蓝玉的偏将来到绰儿河畔,恭敬地向正在交谈的邓镇与蓝玉行礼:“依照吩咐,帐篷也已连成一片。”
“嗯。”
“那就回去吧。”
蓝玉满意地点头,转向一旁的邓镇笑道:“今日风雪不大,即便不能豪饮,也该与将士们共饮一杯,你看如何?”
“遵大将军之命。”
邓镇与蓝玉并肩作战多时,彼此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情谊。他没有再推辞,只是抱拳对蓝玉说道:“末将先去安排巡逻将士,等部署完毕,立刻返回军帐。”
“嗯。”
蓝玉微微颔首,随即与副将一同返回军营大帐。
“长城守卫司,必须严防死守。”
“立刻通知守卫司!”
“三日一报,违令者,斩!”
邓镇虽不惧兀良哈,但心中仍惦记着长城一线。那才是中原的门户,万万不能有失。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副将陆文通,语气凝重地说道。
“末将明白。”
陆文通毫不迟疑,翻身上马,直奔长城而去。
“将军。”
“您是担心脱因会直接进攻长城?”
陆文昭抬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向邓镇。
“是。”
“绝不能轻敌,也绝不能辜负殿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