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完整的战术理论体系后,胡军亲自奔赴练习场进行严苛验证。他高度模拟实战环境,反复进行计时测试,最终证明这套方法能在六秒内完成双弹投掷并成功冲入15米内攻击鬼子。于是,胡军紧急召集全体战斗人员到布满坑穴的训练区域,条分缕析地详细讲解整个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从伏击点的科学选址原则、坑穴挖掘的精确深度宽度、运土堆土的技巧(如使用麻袋避免扬尘暴露位置)到坑顶伪装的巧妙方法(利用植被和浮土),逐一分析潜在风险如土质松动塌陷或伪装不当暴露的风险。他还系统化地讲解了投弹的核心要领:基于手榴弹固有的延时特性和杀伤半径数据,他深入剖析为何必须严格执行延时三秒——不延时就是自杀行为;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连续投弹避免自伤,包括投掷时的身体姿态调整和规避破片的技巧动作。
关键的冲锋环节也被纳入整个战术系统:胡军定义了最佳冲锋时机为第二枚手雷在敌群中爆炸后的瞬间,战术动作明确要求采用低姿匍匐(距地面不超过30厘米)和爆发性的快速跃进,不做这些隐蔽性冲锋动作会极大增加被流弹击中的概率。在射击方面,他清晰界定了手枪发挥最佳效能的距离为15米之内,瞄准点必须是敌人的躯干中心或头部才能达到最大杀伤效果;强调对每名敌人至少确保开两枪,以彻底断绝其生机,避免因补枪不及时导致“复活”的敌人拉响手雷或开枪反扑。胡军特别着重强调了补枪的极端重要性:实战中,许多敌人仅仅是被冲击波震晕或因失血暂时昏迷,看似已死实则暗藏杀机,必须一律视为活目标进行补枪,否则任何一个装死或顽抗的“死硬分子”都可能突然拉响身上的手雷或捡起步枪射击,造成我方士兵无谓的牺牲。
最后,胡军直面残酷的现实:部队仅有600支堪用的手枪,而敌人数量预估高达1200人。理论上,若每支手枪都能打出两发命中要害的子弹,似乎可以全歼敌军,但这纯属脱离实际的空想。因为新兵普遍心理素质不稳、射击技术生疏,真正熟练掌握枪械并能在压力下命中目标需要经年累月的苦练,而当下时间紧迫如燃眉。因此,唯一现实可行的方案就是贯彻“近距离射击”的铁律——不惜一切代价将接敌距离压缩到15米之内再开火,以牺牲冲锋距离换取更高的命中率和致命的杀伤效率,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和冲锋意志来弥补训练时间不足的致命短板。
胡军说:“同志们,我们都是十连珠驳壳枪,要瞄准单发发射,绝不要调成连发模式,因为我们缺乏连发操作的技术和经验。每开一枪都必须精准有效,确保子弹能击中目标,因为在实战中,一旦敌人逼近到10米范围内,鬼子通常会退掉子弹,直接扑上来拼刺刀。假如你贸然调成连发模式,子弹会迅速耗尽,却未必能打中鬼子,反而暴露自己的位置。更糟的是,我们根本没有那个技术或时间去重新装填子弹,如果鬼子端着刺刀枪追着你刺杀,那场面就成了天大的笑话,只会白白送命。
柳队长反复强调给我们的信条是:我们是主动出击打敌人的猎手,不是被动和他对打的靶子。一定要牢牢记住,战斗的主动权永远在我们手中,只能我们打他,绝不能让他反过来占据优势再反击我们。这一条铁律,必须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直属连的训练场此刻更是紧张忙碌,新报道训练的士兵们个个精神紧绷。每人全部配发20响驳壳枪进行高强度射击训练,同时掷弹筒组的成员也被要求加入手枪训练行列,因为这次抢马战斗的主力都将依赖手枪作战。特战排除了抽调一个班在抚顺执行侦查任务外,还有30名精锐战士在场,加上掷弹筒排的40人,再加上新来训练的74名士兵,总共凑齐144人,正好与倭国骑兵中队的标准人数持平。不过,大家心里都悬着个疑问:鬼子骑兵中队会不会额外配备机枪小队?如果真配了,起码要增加50人左右,到时就只能全看狙击排和机枪排的攻击成绩了,否则人数劣势会带来致命风险。
训练场上,枪声彼此起伏,震耳欲聋。好在只有二十三名新兵,他们个个身手不凡,有功夫底子,还带着天生的灵性。特别是那些前来训练的神枪手,刚打了十发子弹后就迅速适应了手枪的后坐力和准星,在三十米范围内枪枪不离八环内,成绩稳定得惊人。稍后,那些会功夫的战士加入特战排训练,枪法也很快赶了上来,动作敏捷如豹。最吃力的是十个炮兵,他们每人足足打了150发子弹,才勉强进入80环标准。直属连的训练本钱下得足,弹药供应充足,所以成绩自然参差不齐。等所有人都打完150发子弹后,除了十名炮兵稍显落后外,其余战士都能在三十米范围内边移动边做战术动作,同时精准击中移动目标,展现出实战所需的灵活性。
直属连选择的埋伏地点位于一处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岩石地带,这里与路基之间的落差相当大,天然地形成了一道绝佳的掩护屏障。因此,在当前阶段,他们并不需要进行挖坑或投弹等准备工作。
然而,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任务,林霄特意组织直属连转移到新兵训练排的场地,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包括挖坑、投弹以及突击等项目。
胡军亲自上阵,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和成果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直属连的战士们。他不仅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技巧,还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指导战士们练习每个动作的细节,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训练,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其他人都站到了 100 米外的安全距离,直属连的战士们则按照要求,每人投掷了一枚实弹手榴弹。随着手榴弹的爆炸,震耳欲聋的声响回荡在整个场地,仿佛大地都在颤抖。
投弹之后,战士们迅速下蹲隐蔽,紧接着毫不犹豫地发起冲锋,如离弦之箭一般向前疾驰。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果敢,整套战术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直属连的队伍立即整装待发,直接开赴战场,准备接受实战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