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什么唱法?!”一位欧洲的音乐学家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低呼。
“上帝……太美了,也太有力量了!”他旁边的女士捂住了嘴。
那些之前对“非遗创新”持怀疑态度的西方代表,此刻大多张大了嘴巴,脸上写满了震撼。
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古老技艺(戏腔),也能毫无障碍地被其现代旋律和饱满情感所打动。
这是一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奇妙的听觉盛宴。
一位之前在某国际音乐节上偶然听过《牵丝戏》的拉丁美洲文化官员,激动地对身旁的人说:
“就是这首歌!不论听多少遍,都让人沉沦!它完美地证明了,传统可以在现代重生,并且如此迷人!”
而更多第一次听到的人,则陷入了短暂的失语,只能用震惊和陶醉的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澎湃。
音乐停止。
会场内出现了几秒钟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仅是对一首歌的赞赏,更是对斯语所提出的理念,让非遗“重新融入当代生活血脉”,最有力的肯定与支持。
斯语站在台上,沐浴在掌声中,神色依旧平静。
他知道,他成功地用作品,扞卫了东方音乐的美学价值,也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非遗保护与创新之路。
东方的声音,在这一刻,通过众人的努力,清晰地、自信地回响在了世界文化的殿堂之中。
大三下学期的开学,为星辉艺术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园里,拖着行李箱返校的学生们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久别重逢的喧闹与生机。
然而,当斯语的身影出现在校园主干道上时,一种不同于往常的、更加炽热的目光和低语,便开始如涟漪般在他身后扩散。
“是斯语学长!”
“天啊,真的是他!论坛上那个视频你看了吗?太帅了!”
“《牵丝戏》就是他在联合国演讲时放的!听说国外那些专家都听傻了!”
“他走过来了……我感觉呼吸有点困难……”
窃窃私语和压抑的惊呼伴随着他一路。
经过联合国论坛的亮相和全球媒体的报道,斯语在校园内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才华横溢、屡创奇迹的天才学长,更是一个为国家、为东方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的象征性人物。
这种关注度,甚至超出了他刚获得星云奖时的情景。
开学没多久,校领导便亲自找到了斯语,态度比以往更加客气和郑重。
“斯语同学,你在巴黎论坛上的表现,为我们学校,为我们大秦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全校师生都倍感振奋!”
校长笑容满面,“你看,新学期伊始,大家士气正旺,学校方面希望……能否请你在本校也举办一场讲座?
不需要像在巴黎那么正式,主要是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你的心得,鼓励一下大家,你看如何?”
斯语对此并无不可,略一思索便点头应允,“可以。”
于是,星辉艺术大学最大礼堂的讲座门票在发布瞬间便被一抢而空。
讲座当天,盛况空前。
斯语没有重复巴黎论坛的内容,而是结合自己在星辉求学的经历(尽管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校),更侧重于探讨青年艺术学子如何寻找自己的声音,如何在打牢传统根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言辞精炼,依旧没有太多情绪渲染,但其中蕴含的关于坚持、探索与格局的思考,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年轻学子。
“……艺术的路径漫长,愿诸位都能找到那条,既能通往自己内心,也能与世界对话的路。”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成功点燃了许多学生心中的创作热情。
离开礼堂,斯语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向了学校的图书馆。
喧闹被隔绝在身后,图书馆内依旧保持着知识的宁静与肃穆。
他径直走向历史类书籍的区域。
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功课。
音乐、文学、甚至部分科技,他都可以借助地球的记忆宝库,但蓝星大秦以及这个世界具体的历史脉络、细节事件、人物传记,是他知识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
深入了解这片土地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对于他未来无论是创作《洪荒》这类宏大题材,还是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基因,都至关重要。
他抽出几本厚重的大秦通史、近代文化思潮演变以及地方志类的书籍,在靠窗的座位坐下,沉浸其中。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他身上投下安静的光斑。
与在讲座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形象不同,此刻的他,更像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求知者。
一个寒假的时间,他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胡炳权和苏秀娥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二胡和古筝技艺进展神速。
虽然距离那些浸淫数十年的演奏家大师尚有差距,无法胜任专业音乐会的独奏。
但凭借其超凡的音乐感悟力和控制力,他已经掌握了这两样乐器的核心技巧和表现力。
拉奏一曲《二泉映月》的片段,其哀婉苍凉之意已能初步展现;弹拨一首《高山流水》的简化版,也能勾勒出基本的意境轮廓。
对于普通人,甚至对于许多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而言,他现在的水平,已经足够称得上“炫技”和令人惊叹了。
这为他未来在音乐上的探索,又增添了两种得心应手的武器。
他合上手中的史书,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模拟某种节奏。
历史的厚重感与乐器的灵动在他心中交织。
他知道,下一个阶段,他需要将这段时间的积淀,历史的、音乐的、文学的,融汇贯通,酝酿出下一个,或许能再次超越当下的作品。
图书馆的安静,正好适合这样的思考。
图书馆的时光静谧而充实。
厚重的史书在斯语手中一页页翻过,那些冰冷的年份、枯燥的事件、早已湮没于尘埃的名字,在他强大的联想与共情能力下,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王朝更迭与治乱兴衰,更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先民的血泪与欢笑、挣扎与创造。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奔涌向前,那种宏大的悲怆与坚韧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他。
这种触动,并非源于蓝星大秦历史与地球华夏历史的相似(事实上,细节处多有不同),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普世的、对土地、对人民、对文明传承的深沉情感。
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在他心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