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小队的四名重伤员被紧急后送的医疗直升机接走,得益于凌玥那近乎起死回生的现场处置,他们最终都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虽然那位断腿的战士永远失去了左腿,但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雷霆”小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带着缴获的情报和沉重的感慨,返回了“利刃”基地。
然而,基地迎接他们的,并不仅仅是鲜花与赞誉。凌玥在救援过程中展现出的、远超常理的急救能力和那仿佛取之不尽的“医疗物资”,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密切关注和内部讨论。尽管有赵汉生和霍霆深尽力斡旋,以“家传古医术秘法”和“特殊急救技巧培训成果”作为解释,并强调了其结果(挽救四位精锐战士的生命)的绝对正面性,但一些疑问的种子已然埋下。
凌玥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一些来自总部的、非医疗系统的专家和观察员开始以各种名义与她“偶遇”、交谈,试图从只言片语中探究更深层的东西。她知道,一味地隐藏和被动解释并非长久之计。她需要主动做些什么,来转移焦点,并真正为这个时代、这支她逐渐认同的部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将部分“异常”转化为能被理解的“卓越贡献”。
她的目光,投向了基地的装备库和训练场。前世作为顶尖特工和医毒专家,她接触过太多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科技和理念。虽然受限于当前的材料、工艺和理论基础,许多黑科技无法复制,但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能切实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生存率的改良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她首先找到了霍霆深。他的伤势已基本痊愈,重新回到了训练和指挥岗位,并且因为其沉稳睿智和对凌玥的了解,被默认为与她沟通的最佳桥梁。
“霍顾问,我有些关于单兵装备和战场医疗的改进想法,希望能形成报告,提交给基地和总部。”凌玥开门见山,将几份手绘的草图和一些简明的文字说明放在霍霆深的办公桌上。
霍霆深拿起图纸,冷峻的目光扫过,瞳孔微微收缩。
第一份是关于单兵夜视仪的。当前的微光夜视仪体积庞大、重量沉、成像模糊、视场狭窄,且依赖月光星光,在全黑环境下几乎失效。凌玥的草图提出了一种利用现有光电倍增管基础,通过改变物镜组设计、增加一级简易的图像增强管、并采用更符合人机工学的轻型头盔固定方式的改良方案。她甚至标注了几个关键光学元件的参数建议和可能的国内供货厂家。虽然距离她前世使用的第三代、第四代像增强器差距巨大,但若能实现,足以将现有夜视仪的效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重量减轻三分之一。
第二份是关于单兵防弹插板的。此时主流还是沉重的钢制防弹板,防护面积有限,且中弹后易产生碎片造成二次伤害。凌玥提出的是一种采用多层高强尼龙布(或探索性使用初代凯夫拉材料,如果国内研发有进展)与特种陶瓷片复合的插板构想。她详细绘制了插板的弧形设计以更好地分散冲击力,以及如何与现有的携行具结合,并给出了不同防护等级下的大致重量和厚度估算。这几乎是直接指明了未来单兵防护装备的发展方向。
第三份,则是关于单兵急救包的模块化重组建议。她将急救包按功能划分为“快速止血”、“创伤包扎”、“骨折固定”、“生命维持(如止痛、抗生素)”、“特殊环境(如解毒、防冻)”等多个标准化模块,并设计了快速取用的卡扣结构。同时,她附上了一份“强效止血粉”和“广谱抗菌药膏”的简化配方,其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在此时代尚未被充分重视、但国内已有生产或能采集到的中草药成分,其效果远超现有的急救粉和磺胺粉,而成分看起来又“合情合理”。
霍霆深一页页翻看着,越看神色越是凝重,眼中不时闪过震惊与思索的光芒。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作为一线指挥员,他太清楚这些改进如果实现,对战士们意味着什么——那是在关键时刻能多开一枪、多挡一弹、多救一命的巨大优势!
“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霍霆深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凌玥。他知道她不凡,但这些东西涉及的领域已经超出了“古医术”和“身手好”的范畴。
凌玥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家学渊源,涉猎较杂。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时,总会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如何能让兄弟们少流点血。这些只是初步构想,具体能否实现,还需要基地和总部的专家论证。”
她将一切都推给了“家学”,这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
霍霆深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没有追问细节。他小心翼翼地将资料收好,沉声道:“这些东西,价值连城。我会立刻向赵主任汇报,并作为绝密资料,直接呈送总部相关科研部门。”
报告提交上去后,在“利刃”基地和总部相关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起初,一些老派专家对如此年轻的女队员提出的“异想天开”的方案嗤之以鼻,但经过初步的理论验算和模拟分析后,质疑声渐渐变成了惊叹。
夜视仪的改良思路被光学研究所的专家认为“极具启发性,部分设计巧妙地绕过了我们当前的技术瓶颈”。
防弹插板的复合构想让材料研究所如获至宝,尤其是对陶瓷应用的设想,为他们正在攻关的课题打开了新的大门。
而模块化急救包和新的药方,则在医疗部门和后勤装备部门引发了热议,很快就被批准进行小批量试制和效果验证。
凌玥被请去参加了数次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在会上,她表现得谦逊而低调,只就自己提出的方案进行解释,对于专家们更深入的、涉及核心原理的追问,则以“祖上笔记残缺”、“个人臆测”或“实践经验总结”巧妙避开,将功劳归于集体智慧和她那神秘的“家学”背景。她深知,抛出这些引领方向的概念已属惊世骇俗,如果再展现出过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反而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她的贡献被严格控制在了一定层级内知晓,但影响是深远的。基地的材料实验室和一个小型光学加工车间,根据她的思路开始了初步的样件试制。一批按照她建议改良的急救包和新型药品,也开始配发给“雷霆”等少数尖刀小队进行试用。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一次夜间渗透训练中,试用新型夜视仪(初期粗糙样机)的队员回报,视野清晰度和舒适度确有提升。而新型止血粉在训练中的意外划伤测试中,效果更是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青鸾,你那个止血粉神了!刚才猴子手被铁皮划了个大口子,撒上粉末,血立马就止住了,连疤都好像长得快些!”大壮兴冲冲地跑来告诉凌玥,眼中满是佩服。
凌玥只是淡淡一笑。那止血粉里,她可是掺入了一丁点灵泉析出的结晶粉末,效果自然非凡,不过用量控制得极好,不会引起怀疑。
高层对于凌玥的这种“技术贡献”态度微妙。一方面,她提供的思路和方案确实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值得大力支持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她这个人本身,也因其展现出的全方位能力而显得更加神秘和重要。保护与利用,观察与信任,多种情绪交织。
赵汉主任在一次只有他和霍霆深在场的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霆深,青鸾同志……是国宝,也是谜。她现在愿意拿出这些东西,是好事。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她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她能安心地、继续为这支队伍,为国家,贡献她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确保她的安全,以及……这些技术的安全。”
霍霆深沉声应道:“我明白,首长。”
站在宿舍的窗前,凌玥看着远处戈壁滩上如血的残阳。她知道,自己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通过技术贡献,她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外界对她个人能力的过度关注,并将前世的知识,化为了切实提升这支队伍实力的养分。
这并非终点。她的脑海中,还有更多关于通讯、侦察、甚至单兵动力外骨骼的模糊构想,但那需要更成熟的技术基础和时机。眼下,巩固现有成果,逐步释放更多“合理”的技术红利,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应对“骷髅鸟”和那未知的“龙墟”之谜,才是关键。
“技术贡献”如同一道无形的护身符,也为她赢得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深厚的信任基础。她感觉到,自己与这个时代,与“利刃”,与身边的战友,联结得更加紧密了。
变革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日,便可生根发芽,悄然改变许多东西。而她,“青鸾”,将是这场无声变革最重要的推动者与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