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永平四城那片死寂的土地上,在顾昭雷厉风行的“新政”之下,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焕发生机之时,关于这位镇北侯的一系列惊人举措,也早已化作无数真假难辨的消息,插上了翅膀,飞越了千山万水,传遍了整个大明帝国。
这些消息,在北方的边镇与州府,激起的是震惊、敬畏与一丝深深的恐惧;而在那烟雨朦胧、文风鼎盛、同时也是帝国财富汇聚之地的江南,却引发了一场,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复杂政治意味的解读与骚动。
江南的士林,是大明朝的舆论中心,是东林党人与复社文人,经营了数十年之久的大本营。 对于这群以“清议”自居、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而言,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天然地,就与那些只知舞刀弄枪的武夫不同。 在他们看来,顾昭在京师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着非凡的、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他雷霆手段,清洗京营勋贵,这,是在“打击旧势力”,是在“整饬腐败”! ——他毫不留情,将内阁首辅温体仁逼得狼狈不堪,让其党羽纷纷落马,而温体仁在东林党人眼中,正是依靠投靠阉党魏忠贤而上位的“阉党余孽”。顾昭此举,无异于是在“清除阉党流毒”,是在“为天下正本清源”! ——他如今在永平推行新政,清丈田亩,打击豪强,这更是无数士大夫,梦寐以求却又无力推行的“圣人之政”!
一个手握重兵、战功赫赫,同时在政治上,又表现得如此“正确”、如此符合他们“清流”价值观的军方将领,这简直就是上天赐予他们的、一个足以改变朝堂格局的、最完美的政治盟友! 于是,当朝堂之上,温体仁集团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攻讦顾昭在永平的举措“逾越”、“违制”,是在“擅建藩镇”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士林,却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为顾昭辩护和张目的舆论浪潮! 一时间,无数称赞镇北侯“忠勇体国”、“澄清吏治”的诗文与文章,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来。顾昭,这个原本只与“杀伐”、“战功”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名字,竟在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之下,被江南的文人墨客们,塑造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心怀社稷的“儒将”典范!
然而,仅仅是舆论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座隐秘画舫之中,一场决定了未来政治走向的密会,正在进行。 画舫内,檀香袅袅。 当朝的文坛领袖、东林党的精神支柱之一的钱谦益,与声望如日中天、被誉为“江南才子之冠”的复社领袖张溥,正相对而坐。 “牧斋公,”年轻的张溥,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兴奋与锐气,“如今朝中温党势大,堵塞言路,我辈在朝堂之上,已是寸步难行。而镇北侯顾昭,此人虽是武人出身,观其行事,却颇有古之名臣之风。若能引为臂助,则我等‘清君侧’之大业,何愁不成?” 钱谦益,这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缓缓捻着自己花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精光。他比张溥,看得更远,也更明白,与顾昭这样的人物结盟,意味着什么。 “天如(张溥的字)所言甚是。此人,是一柄绝世的利剑。用得好,可以斩尽奸邪;用得不好,也可能会……伤到自己。”他沉吟片刻,最终下定了决心,“不过,如今国事糜烂至此,也顾不得许多了。是时候,派人去京城,见一见这位,一手持枪,一手行王道的镇北侯了。”
数日之后,一支由数名精干的门生组成的、不起眼的商队,便从南京出发,一路北上,秘密抵达了京城。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深夜,一顶青呢轿子,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戒备森严的镇北侯府的侧门。 来者,正是张溥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方子轩。
在侯府一间雅致却不失简朴的书房内,方子轩,终于见到了这位,如今在整个江南士林中,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镇北侯,顾昭。 眼前的顾昭,比他想象的,要年轻太多。他身着一袭简单的青色常服,面容俊朗,眼神平静,身上没有丝毫传说中武将的彪悍与杀气,反而更像是一位,沉静的书生。 然而,就是在这份沉静之下,方子轩,却能敏锐地,感觉到一股,渊渟岳峙般、令人不敢小觑的磅礴气势。
双方落座,婢女奉上香茗之后,方子轩,便开门见山,将自己此行的目的,以及江南士子们的敬仰与期望,一五一十地,表达了出来。 他的言辞,充满了文人特有的、慷慨激昂的色彩。他痛陈当今朝政之弊病,怒斥温体仁等“奸党”如何霍乱朝纲、陷害忠良,然后,话锋一转,满怀期待地看着顾昭: “侯爷在京营之壮举,在永平之新政,实乃我辈读书人,心中所想,而口不能言,手不能书之事!我等江南士子,愿奉侯爷为我辈在军中之领袖!只望侯爷能振臂一呼,与我等里应外合,共同对抗以温体仁为首的奸佞之党,还陛下一个朗朗乾坤!” 说完,他更是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我江南士绅,虽无缚鸡之力,却也愿倾尽财力,以助侯爷编练新军,采办军械!只为这,天下正道!”
书房内,一片寂静。 顾昭,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自始至终,他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淡淡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微笑。 他的心中,却是一片雪亮。 东林党?复社? 对于这群人,顾昭的看法,远比他们自己,要清醒得多。他承认,这些人中,不乏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士。但他也深刻地知道,这群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空谈误国! 他们精于道德批判,善于党同伐异,却对真正的、富国强兵的实务,一窍不通!他们可以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礼仪”问题,在朝堂上争得你死我活,却对边关将士的饥寒、对底层百姓的死活,视而不见! 当年,袁崇焕,不就是被这群人的唾沫星子,给活活淹死的吗? 与他们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是……顾昭也同样清楚,在当前这个阶段,自己,确实需要他们! 他需要他们,在朝堂之上,为自己的“出格”行为,进行辩护! 他需要他们,用那支生花妙笔,为自己争取民心与舆论! 更重要的,他需要他们背后,那代表着整个帝国财富命脉的、富可敌国的——江南士绅集团!
于是,顾昭,缓缓放下了茶杯。 他没有正面回应方子轩那“里应外合,共抗奸党”的提议,而是用一种,充满了敬佩与感慨的语气,缓缓开口了。 “方先生,以及江南诸位先生,忧国忧民之心,顾昭,深感敬佩。” “只是,朝堂纷争,非我武人所长。军国大事,顾昭,更不敢妄言。” 他巧妙地,将自己,从对方预设的、一场单纯的政治党争中,摘了出来。然后,他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实际的层面! “但,若有任何,能真正富国强兵之策,顾昭,愿为前驱,万死不辞!” 他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够穿透这黑夜,看到那千里之外的、波涛万顷的东海! “顾昭久在北方,只知辽东边贸,利虽厚,却也有限。听闻,江南海贸之利,百倍于此!片板出海,便可得纹银万两!若能将此巨利之一二,取之于海商,用之于国事,则我大明,何愁军费不足?何愁建奴不灭,流寇不平?!”
这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方子轩的心上! 他瞬间,就明白了顾昭的真正意图! 这位镇北侯,他的格局,他的眼界,早已超越了所谓的“党争”!他想要的,不是扳倒一个温体仁,不是在朝堂上,争一个你高我低。 他想要的,是钱!是能够支撑他那支吞金巨兽般的镇北新军,去开疆拓土、去平定天下的,海量的,真金白银! 而这笔钱,恰恰,就掌握在那些,与东林、复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江南海商与士绅们的手中!
方子轩,只觉得自己的后背,冒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身后的那些名士们,都小看了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不是一柄可以被他们轻易挥舞的剑。 他是一头,有着自己清晰目标的,猛虎!而他们,只是这头猛虎,在扑向更广阔的猎场之前,所需要借助的,一块,跳板!
深夜的会谈,在一种微妙而又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一个心照不宣的、非正式的同盟,就此达成。 顾昭,将为江南的东林与复社,在军方,提供一层无形的、却又坚实无比的保护伞,确保他们在与政敌的斗争中,不至于遭到军方的打击。 而他们,则利用自己在朝堂与舆论上的巨大影响力,为顾昭在永平乃至未来更大胆的改革,保驾护航,摇旗呐喊! 更重要的,通过他们,顾昭,终于将自己的触角,第一次,真正伸向了那个富庶得,足以让整个帝国都为之侧目的江南!伸向了那片,充满了无尽财富与机遇的、蔚蓝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