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宋代“折中用人高手”!一番“避短用长”说辞说服政敌,凭理性协商破局
李纲想启用张所,但张所曾经公开批评过宰相黄潜善,这让李纲很犯难——直接举荐容易引发黄潜善的抵触。有一天,李纲特意找黄潜善聊天,语气诚恳地说:“现在正是国家艰难的时候,咱们肩负着天下人的期望,但各地的有识之士,号召了半天也没多少人响应。之前咱们商议设置河北宣抚司,想来想去就只有张所是可用之才,可他之前因为说话狂妄得罪了人(暗指批评黄潜善)。要说他的罪过,谁能说不该受罚?但现在情况太紧急了,不得不试着用用他。当然,要是让他担任台谏这种关键要职,肯定不行;但让他挂个临时官职,去做招抚使,让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立功赎罪,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妥吧?”黄潜善听了这话,欣然同意了李纲的提议。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想用之人得罪政敌”困局,关键在“认同立场+折中方案”
李纲能说服政敌黄潜善启用张所,核心逻辑是“不否定政敌情绪,用‘承认过错+限定使用’的折中方案,平衡‘用人需求’与‘政敌顾虑’”:
1.先认同政敌立场,降低抵触情绪:不替张所辩解“批评宰相无错”,反而承认张所“狂妄有言得罪人”“罪过当罚”,契合黄潜善的心理,避免引发对立,让对方愿意听后续方案;
2.再点明现实需求,强化用人合理性:强调“国家艰难、人才匮乏”的背景,说明张所是“独一可用之才”,让黄潜善意识到“启用张所是为了国家大局”,而非个人偏爱;
3.提折中使用方案,打消核心顾虑:明确划分“不可用”与“可用”的边界——不授予要害官职,只给临时职务让其“立功赎罪”,既满足了李纲的用人需求,又照顾了黄潜善的面子和顾虑,让对方有台阶可下。
二、核心启示:遇“想用之人有争议+关键人反对”,别硬争,用“认同顾虑+折中落地”破局
这种“求同存异、务实协商”的思路,对现在应对“职场举荐有争议的人、合作方反对关键人选、生活中推荐他人却遭抵触”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想提拔有能力但曾得罪领导的下属,大领导反对”:比如想提拔一个业务强但之前和大领导有过争执的下属,别直接说“他能力强就该提”。像李纲那样:“领导,我知道xx之前说话确实有点冲,让您不舒服(认同顾虑)。但现在这个项目没人比他更熟悉,咱们急需有人扛起来(现实需求)。要是让他直接当部门负责人,确实不妥;但让他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牵头这个任务,给他个立功的机会,要是做得好再考虑后续提拔,您看可行?(折中方案)”;
- 生活遇“想推荐有才华但口碑有争议的朋友合作,对方顾虑”:比如想推荐一个设计能力强但之前有过合作纠纷的朋友,别直接说“他没问题”。可以说:“我知道xx之前的合作确实有过小摩擦,你有顾虑很正常(认同顾虑)。但这次的设计需求,他的风格最贴合,而且咱们时间紧(现实需求)。不如先让他做个小样,满意了再签短期合作协议,只负责这一个项目,后续再看情况,这样风险也小(折中方案)”;
- 合作遇“想启用曾与对方有矛盾的对接人,对方反对”:比如想让一个专业能力强但之前和合作方负责人有过分歧的同事对接,别直接坚持。可以说:“我理解您对xx有顾虑,之前的分歧确实有点不愉快(认同顾虑)。但这个项目涉及的技术细节,他是咱们这边最专业的,没人能替代(现实需求)。不如让他只负责技术对接,不参与商务决策,咱们再安排一个协调人跟进,有问题及时沟通,这样既不影响项目推进,也能避免尴尬(折中方案)”。
简单说就是:“面对‘想用之人有争议、关键人反对’的情况,别硬争也别否定反对者的顾虑。关键是先认同对方的立场,再点明现实需求的紧迫性,最后给出‘限定范围、降低风险’的折中方案,让反对者觉得‘既照顾了我的感受,又能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松口,既达成用人目标,又不激化矛盾。”
【原文】李纲
李纲欲用张所,然所尝论宰相黄潜善,纲颇难之。一日遇潜善,款语曰:“今当艰难之秋,负天下重责,而四方士大夫,号召未有来者。前议置河北宣抚司,独一张所可用,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谓不宜?第今日势迫,不得不试用之。如用以为台谏,处要地,则不可;使之借官为招抚,冒死立功以赎过,似无嫌。”潜善欣然许之。